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在国际政治领域中,国家安全研究与国家一样古老。在中国尽管没有很早地使用“安全”这个词,但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追求安全的思想。《易经》中有这样的说法:“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里讲的其实就是安全,而且主要讲的是国家安全。自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9·11事件之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开始超越传统安全问题(至少说是取得了与传统安全问题同样重要的地位),成为了被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的热点。“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潜在性、突发性、扩散性和一时难控等特点,它们时常以危机的方式呈现出来,并挑战政府的治理与控制能力。”俞晓秋、李伟等:《非传统安全论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恐怖主义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9·11事件之后它更是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世界上关于恐怖主义的研究,已经有许多成果问世,对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类型,以及如何预防恐怖主义都提出了许多对策。但是,这些成果都还需要时间以及实践的检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怖主义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出现了新型恐怖主义,如核恐怖主义、生化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等。鉴于人类社会已经日益依赖于网络,用网络时代来称呼当今社会一点也不为过。然而网络在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同时,恐怖势力也正在抓紧利用网络。如今,以网络为目标、对网络进行破坏,或以网络为实施恐怖主义行为工具的恐怖主义已日渐兴起并日益引起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与重视,这种恐怖主义被称为网络恐怖主义。2013年12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决议,明确要求联合国反恐机构会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加强对网络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这充分说明了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正在增强。在网络技术不断高速发展、逐渐普及的今天,国家管理与社会的正常运作已经高度依赖网络系统,因此一旦网络系统受到攻击,不仅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带来社会管理的混乱,甚至引发其他社会危机。当今的恐怖势力也在利用网络为其服务,这些组织利用网络作为工具传播极端思想、招募人员、进行心理战。在北京奥运会前夕,“东突”恐怖分子曾利用网络发出破坏北京奥运会的威胁信息,试图干扰北京奥运会的正常举行。而2008年发生的孟买恐怖袭击案中,恐怖分子也利用了网络为其准备工作服务。这一切说明恐怖主义势力对网络的利用是客观存在的,网络恐怖主义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而不是想象。尽管还未出现利用网络为工具、手段来攻击网络的目标型网络恐怖主义,但工具型网络恐怖主义已经开始大行其道,并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从理论上讲,目标型网络恐怖主义也是迟早会发生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种种迹象也表明,恐怖势力已经开始策划攻击网络设施,企图制造以网络为直接攻击对象的恐怖主义。因此,加强对网络恐怖主义的研究成为必需。网络恐怖主义作为恐怖主义问题中的一个新兴课题,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追踪国际上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中国防治网络恐怖主义提供对策。在关于网络恐怖主义的研究中,西方学者比较早地展开了系统研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中国学者也勇于跟进,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国内外已有成果,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感谢。本书共分十章,分别由上、中、下三篇组成,上篇为“定义与背景”篇,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网络对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影响”、“恐怖主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篇为“问题与现实”篇,包括第四章至第六章:“网络恐怖主义的表现形式、现状及发展趋势”、“案例研究:伊尔哈比007(Irhabi007)”、“世界性盛会防范网络恐怖主义问题——以奥运会为例”,下篇为“对策与建议”篇,包括第七章至第九章:“美国等国家的反网络恐怖主义战略研究”、“反网络恐怖主义与公众参与”、“对策与建议”。“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是本书的基础部分,主要对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作了理论探讨和归纳,也即回答了什么是网络恐怖主义这个问题,从而为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网络对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影响”、“恐怖主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两章主要介绍了网络对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影响,并对恐怖主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了简单描述。“网络恐怖主义的表现形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网络恐怖主义的表现形式和现状,预测了网络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并对网络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危害进行了论述。“案例研究:伊尔哈比007(Irhabi007)”对“伊尔哈比007”这一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伊尔哈比007”的危害和成长过程,从中得出了一定的启示。“世界性盛会防范网络恐怖主义问题——以奥运会为例”则侧重于实际应用,分析了举办世界性盛会(以奥运会为例)期间防范网络恐怖主义袭击的必要性、举行世界性盛会面临的网络恐怖主义威胁的现实性、可能发生的针对世界性盛会的网络恐怖主义袭击的类型等问题。“美国等国家的反网络恐怖主义战略研究”对美国等国家防范网络恐怖主义的经验和相关探索作了介绍与分析,其意义在于为中国的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反网络恐怖主义与公众参与”从公众参与反恐的必要性谈起,论述了公众参与反网络恐怖主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策与建议”主要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和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国内外已经有学者在从事网络恐怖主义的研究,也出了一批成果,但网络恐怖主义相对来说仍旧是一种新型的恐怖主义,且与之紧密相关的网络技术也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所以,当前我们对网络恐怖主义研究,也只是对当前阶段网络恐怖主义的一点浅显认识,难免会有所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恐怖主义很可能表现出新变化、新特点,这是需要在此指出的,也是需要学界同人加以追踪和关注的。本书主要由朱永彪统稿、撰写,任彦主要撰写了第五、七、九章,约8.5万字。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的李捷、武威市委党校的张丽华参与了相关章节的撰写。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在书稿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朱永彪、任彦2013年12月27日
全部显示∨
任彦(1982年1月-),女,山东济宁人,现为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
前言
上篇 定义与背景第一章 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第一节 网络恐怖主义作为术语出现的历史
第二节 现有的网络恐怖主义定义综述
第三节 网络的定义
第四节 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
第二章 网络对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影响第一节 网络对国家的影响一 网络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二 网络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三 网络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网络对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一 网络对个人的影响
二 网络对非政府组织的影响
第三章 恐怖主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节 全球反恐“越反越恐”
第二节 恐怖主义“越反越恐”的原因一 恐怖主义将长期存在
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反恐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越反越恐”
三 民主与自由不是恐怖主义的解药
四 美国制造的敌人比其杀死的更多
五 反恐执行双重标准问题严重
六 反恐斗争中的“思想战”失败了
七 个人极端主义等的危害日益严重
八 恐怖主义势力的谋略、组织能力及执行力不容低估
中篇 问题与现实第四章 网络恐怖主义的表现形式、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节 将网络作为工具的工具型网络恐怖主义一 宣传自己的主张
二 获取相关信息
三 获取经费支持
四 发布相关信息、谣言,制造恐怖气氛
五 利用网络宣传恐怖主义相关知识,传播极端思想
六 罗织新人员
七 协调行动
八 散布假信息,混淆视听
第二节 将网络作为攻击目标的目标型网络恐怖主义
第三节 网络恐怖主义的根源及其危害一 网络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二 网络恐怖主义的危害
第四节 网络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案例研究:伊尔哈比007(Irhabi007)第一节 “伊尔哈比007”与网络恐怖主义
第二节 “伊尔哈比007”的启示与反思一 “伊尔哈比007”的背景问题值得关注
二 “伊尔哈比007”的被捕纯属偶然,说明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难度巨大
三 “伊尔哈比007”绝不是最后一个加盟恐怖组织的网络恐怖主义分子
四 如果逮捕一个重要的网络恐怖分子,有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情报
第六章 世界性盛会防范网络恐怖主义问题——以奥运会为例第一节 世界性盛会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世界性盛会面临的网络恐怖主义威胁评估一 网络恐怖袭击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二 世界性盛会极有可能成为网络恐怖主义袭击目标
三 非法组织有可能也有能力发动网络恐怖主义攻击
第三节 世界性盛会期间可能发生的网络恐怖主义袭击类型
下篇 对策与建议第七章 美国等国家的反网络恐怖主义战略研究第一节 美国的反网络恐怖主义战略简介一 战略的形成
二 战略的组成与保障体系
第二节 《确保网络安全国家战略》简介一 导言
二 五大优先
第三节 美国防范网络恐怖主义的法制体系一 《计算机安全法》
二 《联邦信息安全法案》(FISMA,取代《计算机安全法》)
三 《美国司法强制性通信协助法案》
四 《爱国者法》与《反恐怖主义法》
五 《网络犯罪公约》
第四节 美国防范网络恐怖主义的管理体系一 设立相关的委员会,直接为总统决策服务
二 明确各部门职责
第五节 美国防范网络恐怖主义的技术体系一 安全标准化建设
二 事件响应机制
三 安防、控制技术
四 新技术研发
五 安全培训及研发
第六节 美国防范网络恐怖主义的执行体系一 网络反恐演习
二 组建网络部队
三 监控可疑网络活动并积极打击
第七节 积极开展网络恐怖主义相关问题研究
第八节 美国反网络恐怖主义战略评析
第九节 其他国家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的经验一 英国
二 新加坡
三 俄罗斯
四 韩国
五 日本
六 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
第八章 反网络恐怖主义与公众参与第一节 公众参与反恐的必要性一 公众是反恐工作的最终受益者
二 公众需要积极防恐
三 消除恐怖主义问题需要公众参与
四 公众参与可以减少或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极端思潮
五 科技进步和反恐专业化等与公众参与不矛盾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经验一 英国
二 美国
三 俄罗斯
四 以色列
五 法国
第三节 反网络恐怖主义与公众参与一 公众参与反恐工作的途径
二 反网络恐怖主义中的公众参与
第九章 对策与建议第一节 全球层面
第二节 国内层面
第三节 世界性盛会层面
第四节 公众参与层面
附录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关于国际信息安全的声明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