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语义动态分析方法探索

纸书售价: 38.0 纸书定价:¥38.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语义集成描写方法论
第一节 “看”的集成描写
一 概述
二 “看”的语义功能
(一)认知隐喻
(二)认知转喻
(三)语义游移
三 “看”的句法描写
(一)看_1句法描写
(二)看_2句法描写
(三)看_3句法描写
(四)看_4句法描写
(五)看_5句法描写
(六)看_6句法描写
(七)看_7句法描写
(八)看_8句法描写
(九)看_9句法描写
四 小结
第二节 动宾构造的集成描写
一 概述
二 动宾构造集成描写
(一)语义描写
(二)句法描写
三 小结
第三节 汉语词汇语义集成描写
一 概述
二 集成描写理论的词汇语义方法
(一)词汇分析的理论目标
(二)词汇语义与语法行为
三 汉语词汇语义集成描写
(一)汉语词汇语义相关研究
(二)汉语词汇语义集成描写
四 小结
第四节 词汇转义的集成描写
一 概述
二 动词转义集成描写
(一)表示心理感受
(二)表示命题态度
(三)表示言说活动
(四)表示静态事件
(五)表示其他行为
三 小结
第五节 多义语义的集成描写
一 概述
二 动词多义性的集成描写
(一)题元结构关系
(二)语义层级关系
(三)形式结构关系
三 小结
第六节 语义变异的多元阐释
一 概述
二 语义变化与语义游移
(一)语义纵向游移
(二)语义横向游移
三 语义变化的形式表征
(一)形态句法特征变异
(二)句法转换特征变异
四 语义变化与语用性能
(一)交际焦点的变化
(二)语用功能的变化
五 小结
第二章 语义认知分析方法论
第一节 语义变异的认知机制
一 概述
二 题元构造认知机制
(一)动作过程转喻动作事件结果
(二)动作方式转喻动作事件本身
三 小结
第二节 认知凸显与认知域转移
一 概述
二 认知凸显的语义功能
(一)关于认知凸显
(二)区分动词语义
(三)区分句法语义
(四)区分题元关系
三 认知域转移的语义功能
(一)关于认知转移
(二)调整语义组构
(三)实现语义跨域
四 余论
五 小结
第三节 语义主体的认知分析
一 概述
二 “主体”的认知定位
三 动词隐喻语义主体的认知分析
(一)隐喻主体的辨析
(二)隐喻主体与主位
(三)主体的分析层次
四 动词本义语义主体的认知分析
(一)感情反应类主体
(二)关系事件类主体
(三)主体分析层级性
五 小结
第四节 语义结构的认知空缺
一 概述
二 存在动词的认知语义空缺
(一)“动态”存在和“静态”存在动词
(二)“静态”存在动词的认知语义空缺
(三)“动态”存在动词的认知语义空缺
(四)语义空缺的解除
三 小结
第五节 “多质行为集”认知分析
一 概述
二 多质行为集动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一)动作行为的认知无尽性
(二)动作行为认知非实义化
(三)动作行为认知评价意义
三 小结
第三章 语义义素分析方法论
第一节 语言的义素分析
一 概述
二 关于义素分析
三 施为动词的义素分析
(一)施为动词语义内涵
(二)施为动词义素解构
(三)施为动词语义预设
四 同义动词的义素分析
(一)同义动词语义预设
(二)同义动词框架义素
(三)同义动词客体指称
五 不同体动词义素分析
(一)预设以及陈说义素
(二)义素以及情态算子
六 小结
第二节 动词预设义素分析
一 概述
二 动词的语法语义预设
(一)动词体偶语法预设
(二)动词构词语法预设
三 动词多义与语义组合预设
(一)语义组合预设的变化
(二)组合预设变化的类型
(三)内部语义参数的变化
四 动词语义次类的组合预设
(一)“叙实”动词的组合预设
(二)“非叙实”动词组合预设
五 预设与其他义素间的转化
(一)稳定的义素转化
(二)言语性义素转化
六 语义相关的不同动词的预设
(一)预设具体内容不同
(二)预设分布方式不同
七 小结
第三节 词汇隐性义素分析
一 概述
二 语义变异条件下的隐性义素
(一)词义中的语义变异
(二)句法语义制约的语义变异义素
(三)共时因素制约的语义变异义素
(四)范畴转化制约的语义变异义素
(五)功能转换制约的语义变异义素
三 小结
第四节 语义辖域及其转移
一 概述
二 关于语义辖域
三 语义辖域的作用方式
(一)作用于语义成分
(二)作用于句法组合
四 语义辖域与动词体语义描写
五 语义辖域与情态—语用意义
六 语义辖域与句子的歧义现象
七 语义辖域转移
(一)“否定”辖域转移
(二)虚词语义辖域转移
(三)辖域的转移与歧义
八 小结
第五节 命题语义否定义素
一 概述
二 命题否定义素作用机制
(一)中立否定与普遍否定
(二)否定的语义作用域
(三)否定参与交际建构
(四)否定与命题述体语义
(五)否定的语法语义功能
三 命题否定下的从属命题
(一)命题否定与真值意义
(二)命题否定与间接疑问
四 小结
第四章 语义题元分析方法论
第一节 题元构造的语义分化
一 概述
二 反使役动词题元构造语义分化
(一)关于使役与反使役动词
(二)“非宾格”反使役动词的语义分化
(三)“自足意义”反使役动词语义分化
(四)“反身意义”反使役动词语义分化
三 小结
第二节 副题元句法语义分析
一 概述
二 关于“副题元”
三 副题元的句法语义性能
(一)对动词(情景)进行语义次范畴化
(二)区分动词一词多义(排除动词歧义)
(三)参与谓词的配价合并
(四)实现语义辖域的转移
(五)反映情态—评价内容
(六)区分句法范畴及句式
四 余论
第三节 题元分析“角色观”
一 概述
二 不同语义模式的题元角色实现
(一)命题态度语义类型
(二)关系事件语义类型
(三)情感意义语义类型
(四)物理作为语义类型
三 语义转化模式的题元角色实现
(一)转义表示其他物理作为意义
(二)转义表示各种抽象行为意义
四 反义动词模式的题元角色实现
(一)“逆对应”机制
(二)“原对应”机制
五 小结
第四节 题元分析“重合观”
一 概述
二 关于“题元重合”
三 题元重合的“格式塔”参数分析
(一)题元重合与“格式塔”
(二)题元格式塔重合的分析
(三)题元格式塔的重合度
(四)题元格式塔重合的推论
(五)题元格式塔重合的句法后果
四 小结
第五节 题元分析“层级观”
一 概述
二 题元“层级观”
(一)概括题元
(二)角色题元
(三)变元
(四)论元
三 句式分析题元“层级观”
(一)题元层级总体共性
(二)题元层级总体差异
四 小结
语义分析方法探索(代结束语)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