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研究

纸书售价: 40.0 纸书定价:¥50.0 电子书售价: 20.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课程知识:一个关乎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命题
二 认同危机: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改革的当下境遇
三 研究缺欠:关于课程知识合法性问题的比较研究视角缺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践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一)关于课程知识合法性的研究
(二)关于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的研究
二 研究起点
(一)已有的研究尚未对“合法性”基本内涵做出厘定
(二)已有的研究多停留在价值判断层面
(三)已有的研究多基于政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四)已有的研究对中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特殊属性缺乏深刻的认识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课程知识及其合法性的相关理论阐释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知识诠释
一 课程的含义
二 关于课程知识的解读
(一)多重研究维度视域下的课程知识内涵
(二)对于课程知识内涵的一般意义层面的理解与概括
三 相关概念辨析: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内容与教育知识
(一)课程与课程知识
(二)课程知识与课程内容
(三)课程知识与教育知识
第二节 课程知识的特征与生成过程
一 课程知识特征
(一)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
(二)课程知识的主观建构性特征
二 课程知识的生成过程
(一)课程知识的生成是一个社会文化创新与变迁的过程
(二)课程知识的生成是一个社会制度改革与平衡的过程
(三)课程知识的生成是一个知识政治化与权力化的过程
第三节 “合法性”的内涵及课程知识“合法性”释义
一 “合法性”思想的渊源与历史发展
(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合法性”的认知
(二)中世纪的“合法性”理论
(三)近代的“合法性”理论
(四)现代“合法性”理论
二 “合法性”内涵的厘定
(一)不同学科研究视域下的“合法性”内涵
(二)“合法性”的词源与词义分析
(三)本书关于“合法性”内涵的厘定
三 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含义
(一)课程知识是“谁的知识”
(二)权力主体如何影响课程知识
(三)课程知识的接受者如何认同与接受课程知识
四 关于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几个认识误区
(一)将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等同于“合法”
(二)将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等同于“合理性”
(三)将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等同于“有效性”
(四)将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等同于“客观性”
第四节 审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基本视界和维度
一 课程知识的合意识形态性
二 课程知识的合政治性
三 课程知识的合社会性
四 社会对“合法性”课程知识的认同程度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中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
第一节 意识形态渗透下的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
一 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的权力主体
(一)国家层面的权力主体
(二)各个州层面的权力主体
(三)学校层面的权力主体
二 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的价值取向
(一)政治性取向
(二)社会性取向
(三)文化性取向
三 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的主要特征
(一)中小学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性与政治性诉求强烈
(二)中小学课程知识的社会性与等级性特征鲜明
(三)彰显个体生存与生命意义的课程知识缺失
第二节 影响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生成的社会因素
一 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
(一)统治阶级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冲突
(二)移民潮对美国社会的政治影响
(三)此起彼伏的种族主义斗争
二 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三 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第三节 历史维度中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问题
一 地位性知识与生存性知识的矛盾
二 追求“平等”与维护特权的矛盾
三 中小学课程知识的有效性缺失
第四章 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
第一节 单一意识形态性知识的消解
一 统治型课程知识比例下降
二 课程知识形态的多元性凸显
(一)意识形态性知识与学科教育知识的融合
(二)传统人文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的统一
(三)大众生存性知识与精英地位性知识的整合
三 培养公民理性精神的课程知识增加
四 科学知识的上位
第二节 中小学课程知识权力主体的多元性
一 国家层面的权力主体
二 州和学校层面的权力主体
三 课程专家及社会各阶层的意见
四 多元权力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关系
第三节 中小学课程知识价值诉求的多元化
一 政治性诉求
二 社会性诉求
(一)经济性诉求
(二)文化性诉求
(三)社会公平与正义性诉求
三 个体性诉求
(一)充分尊重社会个体的教育选择权利
(二)课程知识的选择与生成过程关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性诉求
四 各类诉求在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中的地位
(一)政治性诉求的核心与支配性地位
(二)社会性诉求的导向与基础性地位
(三)个体性诉求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第四节 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呈现
一 课程知识的类型
(一)核心知识类课程
(二)科学知识类课程
(三)公民教育类课程
(四)选修类课程
(五)通识教育类课程
二 课程知识的结构
(一)中小学课程结构不断趋于综合化和现代化
(二)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的比例逐渐下降,选修课的比例不断上升
(三)中小学课程结构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不断增强
三 教科书的编审
(一)当代美国中小学教科书编选的多元权力主体
(二)多元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利益平衡
(三)当代美国中小学教科书编选的合法性分析
第五章 当代美国影响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因素
第一节 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变迁
一 世界政治与经济发展主题的转换
(一)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显著转换,各国教育的政治性取向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功能,教育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凸显
(三)文化扩张渐渐取代军事扩张,成为新时期各国发展与竞争的核心领域
二 “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一)“全球化”加速了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解构”
(二)“全球化”对学校教育形态与实践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三 民主、公平与正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
第二节 社会公共理性与技术理性的流行
一 公共理性的成熟
(一)社会统治阶层以外的多元权力主体的课程需求表达空间得到扩展
(二)课程知识变革反映社会变革需要并形成追求正义价值的发展思路
(三)课程知识“合法性”形成的客观性、制度性及公共性得到体现
二 技术理性的流行
(一)当代美国中小学教育与课程知识改革的价值取向的变迁
(二)美国中小学教育与课程知识改革的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三 “生存主义”文化的盛行
(一)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改革高度重视社会个体的个体性诉求
(二)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改革的实用主义趋向越来越明显
第三节 国家教育职能的现代性变革
一 国家追逐全球经济霸权的需要
(一)由维护“阶级利益”变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由重视教育的政治性功能变为促进教育的经济价值实现
(三)自由主义体制下的国家主义教育倾向不断增强
二 国家对教育卓越的强烈诉求
(一)单一的意识形态性知识的消解成为可能
(二)中小学课程知识改革成为一个连续、动态、系统化社会工程
(三)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过程去“特权化”、彰显科学理性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第四节 美国传统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危机
一 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权威”失落
(一)课程知识权力主体的威信与权威性下降
(二)课程知识生成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缺失
(三)课程知识生成程序的公平性与正义性不足
二 中小学课程知识改革的社会认同危机
第六章 关于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反思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基础的重新审视
一 合法性需要建构在有效性的基础之上
(一)全面兼顾多重利益群体的课程知识需求
(二)保障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三)权力主体应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原则
二 合法性的维持需要与社会的动态需求合拍
(一)协调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二)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课程知识权力主体问题的理性认识
一 课程知识的权力主体应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一)课程知识价值取向的确立应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
(二)课程知识价值取向的确立应充分关照社会“弱势群体”
(三)学校课程知识的权力主体应坚持需求导向的原则
二 应构建多元权力主体共契的课程知识生成模式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课程知识的正义性辩护
一 课程知识发展应沿承自身内在逻辑性
(一)有效制度的存在
(二)学校、课程专家及教师应在课程知识生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社会生活领域中公众素养的提升
二 课程知识应充分彰显对个体人生存意义的关照
(一)课程知识的生成应为社会个体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
(二)课程知识多样化应成为学校课程知识选择的基本思路
(三)应确立需求导向的课程知识服务理念
第四节 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对我国的启示
一 正确认识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性质
(一)正确认识国家意识形态对学校课程知识发展的正向促进功能
(二)理性规避国家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统治权力对学校课程知识的消极影响
二 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反思
(一)实现课程知识的多元权力主体共契
(二)课程知识供应制度应为课程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提供客观、公正的环境
(三)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设计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