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密教,作为教派名称,是秘密佛教的简称,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相对而言,泛指佛教三大教派之一,或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相对而言,指称佛教最后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宗派名称,往往称密宗,与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相对而言,特指唐代开元年间(713—755)形成的宗派体系,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作为一种教说,与显教相对而言,指称佛的秘密教义,有时作为判教概念,还与不定并藏通、别圆、顿渐、半满等教相对应而称;作为一种经典类别,与契经相对而言,往往称“怛特罗”(tantra),藏文作“续”(rgyud),特指仪轨,由此也泛称佛教与印度教中使用此类经轨名称的派别。密教在其经轨著述中有许多称谓,或为通称,或为分派名称,不一而足。如陀罗尼宗(总持宗)、持明宗、真言宗,均以持诵陀罗尼神咒而称。如瑜伽教、大瑜伽教、无上瑜伽教,均以注重瑜伽观想的修法而称。如金刚乘、俱生乘、时轮乘,以其经轨名称及其教义来称其流派。根据密教在不同时期表现的主要特征,此将最早出现的原始密教称为陀罗尼密教,随后又加以手持印相以及具有密法体系的早期密教称为持明密教。中期密教先后出现两派,以奉持《大日经》的一派称为真言密教,以奉持《金刚顶经》的一派称为瑜伽密教或金刚乘。后期密教分为密集、胜乐、时轮三派,前二派分称瑜伽(父)、瑜伽母或合称俱生乘,此通称无上瑜伽密教。密教流派分原始、早、中、后四个时期、五个流派,除原始密教陀罗尼教外,与后期密教划分的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相当。密教起源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中的陀罗尼法门逐渐向独立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原始密教——陀罗尼密教。陀罗尼,梵文dhāranī的音译,意译总持,原有记住不再遗忘之义,是古代印度流行的一种记忆术。佛教中最初也用来作为记诵经文的一种方法,佛陀的弟子阿难就以博闻强记而被称为“总持第一”。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佛陀的教导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具有记持不忘功能的陀罗尼显得很重要,不但用它来牢记佛陀言教的语言文句,还要掌握其中蕴含的深层义理,这样陀罗尼就被赋予总持佛法的含义,更由此衍生出种种含义。当佛经用文字来记载之后,陀罗尼的记持功能逐渐退化,其宗教功能反被强化,随着大乘佛教向神秘主义方向转化,认为陀罗尼具有持善遮恶的功能(《大智度论》就解释说,陀罗尼能持种种善法不令散失,能遮不善根心使令不生),甚至将陀罗尼视同禁咒,称陀罗尼神咒,或称咒语为小陀罗尼。如是陀罗尼在大乘中广为流传,蔚为一大法门,凡大乘经均设陀罗尼品,凡菩萨行人均学陀罗尼,遂与戒、定、慧并为大乘四学,称菩萨四事庄严。这时陀罗尼法门逐渐走向独立发展道路,就形成原始的陀罗尼密教。陀罗尼密教的形成,以编纂专门的陀罗尼经典为标志,最早传译的陀罗尼经是《微密持经》,译于汉魏之际的3世纪前半叶,说明陀罗尼密教早在2世纪时已在印度、西域一带形成。陀罗尼密教最早从方广般若法门中分流出来,与华严、法华、宝积等大乘法门同时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也与般若法门流传的路线一致,从南印一带向西印、西域地区传播,然后向印度各地以及其他地方传播。以《微密持经》为代表,陀罗尼密教自称大持法门,尊崇法师,以陀罗尼为教法主体,宣扬陀罗尼万能思想,突出陀罗尼神咒的中心地位,并与法术鬼神思想以及护国护法思想相结合,构成本派特点。一部陀罗尼密典,一般由序分、陀罗尼神咒、功能三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是宣扬陀罗尼神咒及其功用。陀罗尼经类是出现最早、流行最广、持续最长的一类密教经典,其中宣扬的陀罗尼神咒不仅也成为后来密教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密教信仰的核心内容。陀罗尼密教自3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广泛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这一时期密教的主流。最早翻译的陀罗尼密典《微密持经》,至3世纪中支谦会译时,已有两个译本,支谦还自译一本,其后历代重译,直至隋唐时期,先后有16种译本,成为历史上翻译次数最多、流传时间最长的一部密教经典。西晋时,经竺法护的翻译介绍,陀罗尼密教逐渐传播开来。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又经一批外国高僧的弘传,陀罗尼密教广泛流行。其中河陇一带弘传密教最有名的是西域大咒师昙无谶,中原地区闻名者有佛图澄以及耆域、涉公、杯度等,江南则有帛尸梨蜜多罗以及昙无兰等。延至南北朝时期,不仅译经各家兼通咒术,多译密典,更为中土僧众传习持诵,陀罗尼神咒风靡一时,编纂《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陀罗尼杂集》等大型抄集经。这一时期流传的陀罗尼密教中,已融入西域一带的咒术以及各类法术,也受到中土传统宗教的影响,出现《安宅神咒经》等不少伪经。其后陀罗尼密教仍然流行,尊胜陀罗尼、大悲咒、准提咒、六字真言等普及社会,家喻户晓,也构成唐代及其以后科仪斋忏法的必备内容。陀罗尼密教在印度流传至4世纪前后,传说龙树菩萨的弟子难陀专修密教,在西印度持咒十二年,离合印咒之文,撮集《持明咒藏》十二千颂,成为持明密教的创始人。所谓离合印咒之文,就是持诵陀罗尼的同时,手结印契,咒印相互配合,字相虽同而取用有别。印,梵文mudrā的意译,音译母陀罗,分为手印与印契,指掌结成印相称手印,手执法器称契印,此就手印而言。手印最早也是古代印度用来记忆的一种方法,念诵宗教经典时起强调、提示、顺序等作用,后来主要用以召请神祇,赋予神力。密教使用手印,也用来召请圣众,表征神祇本誓。持明密教是陀罗尼密教的继续发展,在修行方法上增加结印法,其持诵陀罗尼的性质也发生变化。所谓持明宗,“明”即梵文vidyā的意译,原义为知识,此作明咒,指吠陀以来由祷词演变而来的咒语,这样诵陀罗尼与持明咒于此融会一体。同时,持明密教也逐渐增加供养法、像法、坛法、曼荼罗法、护摩法、灌顶法等,形成一套密法体系。至持明密教晚期,其密法体系更加完备,自陀罗尼密教以来纳入的各种法术、祭仪、神祇等组织成有体系的仪轨。其中如神祇分为佛部、菩萨部、金刚部、诸天部、药叉部、龙王部等,其中佛部中又分出佛顶部,菩萨部中分出观世音部。其功能也分为召请、降伏、增益、息灾、祈雨、成就等,尤其流行成就法,分上中下三种悉地,包括出世间成就与世间成就,称持明成就,包罗内容芜杂,《苏悉地经》、《苏婆呼童子经》等就是晚期持明密教的代表经轨。6世纪前期,持明密教传入中国,梁代失译的《牟梨曼陀罗咒经》是最早传译的一部持明密教经典。其内容分诵咒、结印、坛像、护摩、供养五法,通说牟梨、于梨、乌波罗三种曼荼罗及其功德,具备持明密教的基本特点。其后北印健陀罗国大林寺僧阇那耶舍师徒四人进入北周,弘传持明密教,译出《佛顶咒经并功能》和《十一面观世音咒经并功能》,这是最早翻译的佛顶类和观音类持明密典。阇那崛多至隋朝又译出《不空索咒经并功能》,另有达摩笈多译出《千转陀罗尼神咒经》,这时多面多臂的密教菩萨形像也出现在敦煌石窟。入唐之后,持明密教的传译弘扬渐趋高潮。智通最早弘传千手观音法,开坛于大总持寺,慧琳、达摩战陀也在洛阳弘传千手观音法,李无谄、波仑弘传不空索观音法,慧沼、法藏传持十一面观音法。阿地瞿多传译《陀罗尼集经》,在慧日寺立坛传法。而玄奘、地婆诃罗、实叉难陀、义净、宝思惟、菩提流志等传译大量密典,也使持明密教风行一时。洛阳、川北、敦煌等石窟中开凿大量密教造像,释迦佛顶佛、观音菩萨类以及天王类、明王类造像最为流行,密教神祇的信仰也普及到社会各阶层。至7世纪,密教在印度发展至中期,先后兴起两大新派别,中印一带形成真言乘,南印一带形成金刚乘。真言乘的代表经典《大日经》,传说出自北印勃噜罗国,大本有十万偈,由中天竺阿阇梨撮集为二千五百颂。又传说该经为毗卢遮那佛所说,付嘱金刚手菩萨,数百年后金刚手传付那烂陀寺达摩鞠多阿阇梨。史载那烂陀寺有僧宝达摩鞠多(法护),“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释迦族后裔善无畏即从达摩鞠多受法,并遵师命,于开元四年(716)来华弘传真言教法。真言密教是在晚期持明密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神祇系统分为佛部、莲花部、金刚部,自称真言教,均与晚期持明密教苏悉地教法一致。真言,梵文mantra的意译,原有言词之义,古代印度宗教中特指神的言语,晚期持明密典即以之取代明咒(vidyā)及陀罗尼,具有新意,真言乘则明确赋予真实而非虚妄之语的神圣含义。真言密教总结陀罗尼以来的传统,建立密教的教义体系,规范密法组织体系,事理并重,定慧兼修。其教义概括为三句义,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因句为其本体论,认为清净平等的菩提心为成佛内在根据,佛心、自心平等无二,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根句为其实践论,修行大悲胎藏曼荼罗法,即为成佛之基本条件和途径。大悲胎藏曼荼罗以五方佛为核心,构成中台八叶十三院。究竟句为其方法论,即以三密为成佛之捷径、趣入究竟之方便,以手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心作观想为意密,三密相应,平等成佛。三密是真言乘在以往口诵陀罗尼、手结印契的基础上,增加心作观想之法,形成密教完备的修行方法。真言密教确立大毗卢遮那佛的独尊地位,以大日如来为法身佛,其他诸佛为应化加持身,乃至一切诸佛境界以及圣众无非大日加持,并以大日如来为密教教主,以金刚手承佛嘱咐传扬密教。随后在南印度一带兴起金刚乘,以崇拜金刚神,编纂《金刚顶经》为标志。传说有中印度大德持诵毗卢遮那法要,以白芥子七粒打开南天铁塔,入内得诸佛菩萨指授,遂从广本传出百千颂为《金刚顶经》云云。此南天铁塔即著名的驮那羯磔迦大塔(今安得拉邦克里希那河南岸),从广本诵出《金刚顶真实摄持经》的中印度某大德或即龙智。传说金刚界密法由毗卢遮那传付金刚手,金刚手传付龙猛菩萨,数百年后龙猛菩萨传付龙智阿阇梨,再数百年后龙智阿阇梨传付金刚智。按来华的金刚智受法于龙智,则金刚乘当形成于7世纪中叶的南印度一带。金刚乘在南印流行的晚期持明密法基础上,组织金刚界密法,以佛部、金刚部、宝生部、莲花部、不空成就部为五部法,以五佛、四波罗蜜、十六大菩萨、内外八供养、四摄菩萨等三十七尊为主构成金刚界。其教义受瑜伽行派转识成智、束智成身的影响,转五佛为五智,观五相成身,现证菩提。修行方法则三密兼修,而以瑜伽观想为主,故称瑜伽密教。至8世纪中,金刚乘进一步发展,其根本经典《金刚顶经》发展到十八会,初会《真实摄经》也从最初的几千颂扩编为金刚界、降三世、遍调伏、一切义成就四大品。其第二会为秘密王瑜伽,第三会教集瑜伽,第四会降三世瑜伽、第五会世间出世间金刚瑜伽、第六会大乐瑜伽、第七会普贤瑜伽、第八会胜初瑜伽、第九会戒网瑜伽、第十会大三昧耶瑜伽、第十一会大乘现证瑜伽、第十二会最胜瑜伽、第十三会大三昧耶真实瑜伽、第十四会名如来三昧耶真实瑜伽、第十五会秘密集会瑜伽、第十六会无二平等瑜伽、第十七会名虚空瑜伽、第十八会金刚宝冠瑜伽等。印度中期密教的两派真言乘和金刚乘,至8世纪初先后传入中国。唐开元四年(705),传持真言密教并兼传晚期持明密教的善无畏自中印度抵达长安,受到唐玄宗的尊崇,传法内道场。沙门一行归依门下,从受胎藏教法,助其译出真言乘根本经轨《大日经》及晚期持明成就法经轨《苏悉地经》等,并作《大日经疏》。新罗僧义林、玄超、不可思议并从善无畏受法,不可思议并作《大日经供养法疏》。至开元八年(709),传持瑜伽密教的金刚智自南印度也来到中国,同样受到唐玄宗的礼遇,随驾两京,开曼荼罗坛场。一行从受瑜伽教法,请其译出《金刚顶瑜伽要略念诵经》,并作《金刚顶义决》。善无畏、金刚智先后入唐,传译密教经轨,传授密法,建立宗派。其共同弟子一行并承两系教法,融两派密教于一宗,又疏释两部密典,立自心实相论,一生成佛论,以一道四乘判释教相,建立密宗理论体系,由此形成密宗。金刚智另有弟子不空,原名智藏,自北印度辗转西域来游中国,值遇金刚智而师从之。初学悉昙,后为金刚智译经充任译语。天宝初(742),往师子国求法,在佛牙寺从普贤阿阇梨受五部灌顶,秉承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教法。又游历五印,遍访师资,传习经轨。天宝五年(727)返回,遂传法帝京,中兴密宗。肃宗、代宗二朝,以大兴善寺为中心,广译经轨,大弘瑜伽教。按载,不空前后共译撰经论111部140卷,其中密教经轨88部120卷,多属金刚顶系经轨,以新传十八会瑜伽为主,其中又以初会金刚界法及大乐、理趣、降三世诸法为其教法特点,以胜义菩提心、大乐不空、即身成佛为其思想特点。不空又请福疆场,入内修功德,并提出护国理国思想,颇受皇帝尊崇,礼为国师,赐号大辨正广智和尚,爵封开府仪同三司,政治礼遇之极,空前绝后。不空数开灌顶道场,传法度人,其数颇多。而入室弟子则有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觉超,史称“六哲”。不空之后,慧朗继承密宗法统,教授后学。惠果则传授两部大法,广大门庭。惠应、惠则、觉超亦各传法绍嗣,传至后来。密宗法脉遂由两京及五台山一带而传到剑南、河北、河南、江南各地,又远传新罗、日本等国。直至中晚唐,义操、法润、法全、义真等弘传两部大法,弟子众多,史称法界栋梁,密宗支柱,仍充内道场大德,多有国师之尊,密宗教法依然呈盛。是时又有般若、满月等入唐译经,续传瑜伽密教,并传授弟子。其中有广济者助般若译经,弘传其法,有弟子灵晏位至右街僧录,闻名当时。晚唐时又有智慧轮,师承宝月,弘法大兴善寺,地位尊高,有大遍觉法师之号。唐懿宗、僖宗时启迎法门寺真身舍利,智慧轮敬造供施金银宝函、阏伽瓶、银香炉、水碗等物。另有大兴善寺智英参与迎送舍利活动,为诸头之一,还供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还有大安国寺行琳纂集《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亦著名当时,有传密教超悟大师之号,赐紫称三藏。有唐一代,随着密教的传译尤其密宗的形成和发展,密教信仰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普及于各个阶层。其中高宗、武后以来密教观世音菩萨如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十一面观音、不空索观音信仰,以及佛顶如炽盛光佛顶信仰,天王如毗沙门天王信仰继续风行,而一些传统的佛、菩萨信仰也渐趋密教化。尊胜陀罗尼经代宗敕令全国讽诵,家喻户晓,造立尊胜经幢成为一时风潮。社会上广泛流行的真言还有随求真言、无垢净光真言、佛母准提真言、不动真言、大轮真言、金刚童子真言、随心真言以及诸星母陀罗尼、无量寿陀罗尼、金有陀罗尼等。开元之后,密教也为皇室所信奉,密宗阿阇梨往往被奉为国师,内道场大德也多为密宗僧人。唐代多次迎奉法门寺真身舍利入内,其中多有密宗僧人参与,尤其最后一次懿宗、僖宗迎奉舍利,塔下结坛,供施錾刻密教图像的宝函以及法器,地宫设舍利供养坛场,均充满浓厚的密教色彩。唐代以后,虽然密宗传承绝嗣,但密宗思想仍被承袭,如至辽代有觉苑作《大日经义释演密抄》,发挥一行学说。而一般的密教信仰更趋流行,尤其密教施食法广为流行,鬼子母施食、瑜伽焰口代相沿用。宋时天台遵式推崇密教施食法简便易行,事半功倍,用小济大,遂取与天台观法相结合,制施食仪,影响后世。元明清时期,以传统的焰口施食法为基础,引入藏译的施食经法,瑜伽焰口施食仪流行颇广。礼忏斋仪,唐以前就受到密教影响,宋代进一步改造,其科仪忏法、水陆斋会也多取密教内容,尤其天台家将密教与其观行法相融会,多所创设,其中《大悲心咒行法》、《请观音忏仪》、《炽盛光忏仪》、《如意轮忏仪》、《功德天忏仪》均以密教经轨为之,《金光明经忏仪》、《仁王经忏仪》也与密教关系密切。宋以后,准提行法、大悲忏法、舍利忏法以及药师经忏仪、孔雀经忏仪等,代相沿袭,凡诸施食科忏之法事,通称显密之教,别称瑜伽,与禅、讲并立为三。密教思想也与天台、华严、禅宗、净土诸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显密圆通、显密合流成为宋元明清时期佛教的主要趋向。9世纪以后,密教在印度进入晚期发展阶段,金刚乘出现分化,十八会中的一些瑜伽不断扩编改造,并以之为主形成新的流派。如理趣瑜伽流衍为大乐派,秘密集会瑜伽流衍为密集派,以超岩寺为中心,盛行于波罗王朝时代,称大瑜伽。10世纪后,又在大乐瑜伽以及无二瑜伽的基础上,吸收印度教毗湿奴—俱生派的影响,突出宣扬俱生合和思想,崇拜女神,主张性力解脱,其派系进一步流衍为胜乐、喜金刚、四座、幻化等流派,统称无上瑜伽。随后无上瑜伽更与印度教相结合,形成时轮派。12世纪后,密教在同印度教的进一步合流与伊斯兰教的武力毁灭下渐趋消亡。后期密教也一度传入中国内地,宋辽时期翻译了其中的一些经轨,如大乐派经轨《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密集派经轨《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喜金刚派的《大悲空智大教王经》,幻化派的《瑜伽大教王经》等。宋朝组织译经道场,天息灾、施护、法天以及法护等译出密教经轨约118部319卷,在经律论、秘密、圣贤集传三大类中数量最多。辽朝也有译经活动,新传密教也曾流传。但宋辽时期翻译的后期密教经轨并没有发生实际影响,翻译家也没有传授密法,教授弟子,一些带有印度教色彩的经轨还被限制传译。五代时弘传密教的凤翔道贤,在宋朝汴京弘密的守真、智林等虽闻名一时,其影响有限,所传密教也属瑜伽教法。而后期密教大量传入西藏,仁青桑波、卓弥、玛尔巴、郭库巴等翻译密集、胜乐、喜金刚、大威德、时轮等教法经轨,并相与传习,形成众多学派,称新译密教。后来进而以传承某一教法为主,形成藏传密教宗派,其中以传承大瑜伽密集教法的大圆满法为主,形成宁玛派,以传承无上瑜伽胜乐教法的大手印法为主形成噶举两派,以传承喜金刚教法的道果法为主形成萨迦派,以传承时轮教法为主形成霞鲁派和觉囊派。最后形成的显教派别格鲁派,也受密教各派影响,兼修密集、时轮、大威德以及胜乐、喜金刚等教法,但以诵习陀罗尼以及持明类教法为主。藏传密教各派从12世纪开始,也不断传入内地,最早传入西夏,后来大量传入元明清三朝,也为三朝皇室所信奉,但在社会上并没有流传开来,影响内地密教信仰者也大多为陀罗尼密教以及一般密教信仰,如瑜伽焰口、六字真言等。近代掀起佛教复兴运动,密教也乘势而起。一批仁人志士为欲复兴中华千年绝学,纷纷东渡日本,传回唐代密宗法脉,更有西上康藏,求取藏传密教,欲以建立完全之中华密教。其中王弘愿最早传译日本权田雷斧《密宗纲要》及《曼荼罗通解》等,倡导密教,并受权田雷斧灌顶传法,以潮州为中心组织震旦密教重兴会,传法灌顶,编纂《密教讲习录》,汕头、广州、香港一带也俱时兴起。随后大勇、持松、显荫、谈玄等纷纷东渡日本,传习东、台密教,回国后开坛于上海、江浙、武汉等地,掀起一时风潮,并围绕日本真言宗理论的传播,佛教界展开了一场有关显密、僧俗诸问题论争,影响广泛。与此同时,大勇组织入藏求法团,西上康藏求取藏传密教,其中法尊、超一、能海等学成归来,译经传法,与藏传高僧九世班禅、白普仁、觉拔多杰以及贡噶、若纳等在内地的弘传相与呼应,形成藏密在内地的复兴潮流。作者2009年10月序
全部显示∨
吕建福,男,土族,1957年9月生,青海省民和县人。1981年底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史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主任。从事宗教学及民族史专业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怫教,侧重密教。代表作有《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台湾空庭书苑2009年繁体版)、《土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主持的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密教思想史”、教育部“211工程” 子项目“佛教与中外古代文明交流”、“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变革”等,讲授的主要课程有宗教学原理、中国佛教史、佛教文献学、印度宗教与哲学、密教研究等。
全部显示∨
修订版序
序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密教界说一 密教的定义
二 密教的名称
三 密教与怛特罗
四 密教与显教
第二节 密教的历史一 密教的起源和形成
二 密教的早期发展和持明密教
三 密教的中期发展和真言乘与金刚乘
四 密教的晚期发展和无上瑜伽密教
第三节 密教的教义一 密教的本体论
二 密教的修行论
三 密教的方法论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陀罗尼密教的传入与流行第一节 陀罗尼密教的传入一 陀罗尼密教的最早传入
二 《微密持经》的传译及其思想
三 竺法护译籍对陀罗尼密教的介绍
第二节 陀罗尼密教的流行一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流行
二 南北朝时期的流行
三 中国陀罗尼密教的特点
第三节 陀罗尼密典统考一 翻译密典
二 抄集经
三 失译别生经
第三章 隋唐之际持明密教的传译及其影响第一节 持明密教的传入一 《牟梨曼陀罗咒经》的传译
二 那耶舍师徒的传译
第二节 持明密教的流传一 智通等所传观音法门
二 阿地瞿多与《陀罗尼集经》
三 佛陀波利与佛顶尊胜法
四 其他诸译师的传译
第三节 持明密教的造像一 密教的像法及其造像特征
二 武周时期的石窟造像
三 释迦佛顶像与大日如来像及菩提瑞像
第四章 唐代密宗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 密宗的建立一 善无畏及其所传真言密教
二 金刚智及其所传的瑜伽密教
三 一行及其《大日经疏》的思想
第二节 密宗的发展一 不空的弘法
二 不空的译著
三 不空传译的主要密法
四 不空的主要思想
五 不空诸弟子的弘法
第三节 密宗的延续一 密宗的传承
二 中晚唐密教的传译
三 密宗与法门寺佛舍利供养
四 中晚唐佚名的译述
第四节 盛唐及其之后的密教信仰一 观世音菩萨信仰及其特点
二 佛顶信仰和尊胜经幢
三 西北战事与毗沙门天王信仰
四 真言的流行与密教化信仰
第五节 密宗的东传和在日本的发展一 密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二 入唐八家和日本密教的建立
三 真言宗和天台宗的发展
第六节 密教在唐朝周边地区的流传一 吐蕃密教
二 西域密教
第五章 宋辽时期无上瑜伽密教的流传第一节 五代和宋朝的密教一 瑜伽密教的传持
二 无上瑜伽密典的翻译
三 密教信仰与施食忏法
第二节 辽代的密教一 新译密教的流传
二 密教义学的兴盛
三 密教信仰的流行
第三节 夏金大理三朝的密教一 西夏的密教
二 金朝的密教
三 大理的密教
第四节 藏传新译密教一 佛教的复兴和新译密教
二 新密的传译
三 新密的主要学派
第六章 元明清时期的密教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的传统密教一 传统密教流行的特点
二 密教经典的翻译
三 密教经典的刊刻与对勘
四 密教科仪忏法的流行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的藏传密教一 藏传密教各宗派的兴起和发展
二 藏传密教在内地的传播
第七章 近代密教第一节 日本密教的回传一 近代密教复兴运动的兴起
二 王弘愿及其居士密教
三 持松诸僧的弘传密教
第二节 藏传密教在内地的弘传一 藏传高僧在内地的弘传
二 入藏求法僧的弘传
第三节 密教复兴运动中的显密论争一 显密论争的经过及其原因
二 持松与王弘愿之间的贤密论争
三 王弘愿与太虚之间的显密论争
四 王弘愿与僧伽之间的僧俗论争
附录
密教研究主要书目
后记
修订版后记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