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研究

纸书售价: 39.2 纸书定价:¥49.0 电子书售价: 19.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一 本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研究陕甘宁边区的著作中带有劳模运动部分的
(二)研究延安精神、延安道路方面的著作中,也有涉及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的
(三)研究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的论文
(四)一些硕士学位论文尤其是西北大学、延安大学等以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为研究对象,出现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
(五)关于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的个案研究
三 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四 研究资料及方法
第一章 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发展状况
第一节 历史渊源与开展条件
一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状况
二 劳模运动开展的历史渊源
三 劳模运动开展的现实条件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发展概况
一 劳模运动的萌芽时期(1938—1940)
二 树立个人劳模(1941—1942)
三 劳模运动的高潮与扩展(1943—1945)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制度保证——新民主主义政权
一 边区政府对组织民众的认识
二 政权与劳模之间的互动
三 劳模运动的实质与开展方式
第二节 劳模运动的运作机制
一 奖励劳模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二 劳模评选方式的转变
三 劳模形象集中展示的舞台——劳模大会
(一)第一届边区劳模大会及各地劳模大会
(二)第二届边区劳模大会及各地劳模大会
四 劳模运动开展的辅助方法
第三节 边区政权与模范工作者
一 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的区分和界定
二 整风运动前的基层政权情况
三 共产党内部的几项工作
四 奖励模范工作者
五 行业模范工作者运动
(一)粮食保管工作
(二)文教和医药卫生工作
(三)区乡基层干部工作
第四节 “一揽子”英雄和模范乡村运动
一 模范村的发起与背景
(一)模范村的提出
(二)最早树立的模范村情况
二 “一揽子”英雄与模范乡
三 几个典型乡的发展
(一)吴满有乡
(二)申长林乡
(三)甄士英乡
四 政府对创造模范乡村的认识
第五节 劳模群体现象分析
一 劳模群体的形成与特性
二 边区级劳模的行业类属
(一)第一届劳模大会
(二)第二届劳模大会
三 劳模的分类
四 村乡干部与劳模之间的张力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的宣传与劳模运动
第一节 劳模运动的宣传者和组织者——《解放日报》①
一 边区新闻体制与《解放日报》
(一)边区党管新闻、高度集中的新闻体制
(二)《解放日报》在边区新闻体制中的地位
二 《解放日报》宣传中的“吴满有运动”和“赵占魁运动”
(一)“吴满有运动”
(二)“赵占魁运动”
三 《解放日报》与榜样的塑造
四 《解放日报》在劳模运动报道中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文艺宣传与劳模运动①
一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的边区文艺状况
二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边区文艺的转变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
(二)边区文教代表大会
(三)采取的措施
三 以秧歌为代表的民间文艺的改造——战争或政治舞台上英雄角色的置换
四 反映劳模的文艺形式的功能
第四章 劳模运动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劳模运动对生产和经济的影响
一 提高生产能力
(一)农业方面
(二)工业交通等方面
二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三 部队和机关等生产达到自给
第二节 劳模参与政权和社会事务
一 根据地农村传统的乡村秩序
二 以劳模为代表的积极分子成为乡村新的权威和领导核心
三 劳模参与乡村经济建设
四 劳模参与社会事务管理
第三节 劳模运动对共产党政权及其他根据地的影响
一 共产党找到了开展群众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获得了开展群众运动的经验
二 扩大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加强民众对共产党政权的认同
三 劳模运动为其他根据地提供示范模板
四 影响后世的劳模制度与模式
第四节 边区观念与风尚的变化
一 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 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
三 婚恋观念的变化
四 政治新观念:拥护共产党,跟毛主席走
五 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观念
六 个人利益观念的调整
(一)申长林
(二)吴满有
七 共产党争取国际支持
(一)外籍劳模的出现
(二)外籍人员对劳模运动的考察和理解
第五章 劳模运动开展中的缺陷与政府应对
第一节 “政府的英雄”——劳模的产生方式
一 “政府的英雄”——自上而下的指定方式
(一)仓促指定,临时选派
(二)资格审查不严格
(三)不良后果
二 民主选举方式上的缺陷
(一)选举比例不均衡
(二)固定刻板的选举模式
第二节 “万能英雄”——劳模的定位
一 “万能英雄”(或“一揽子英雄”)误区
二 误工现象严重
(一)担任各项职务
(二)开会和参加各种“应酬”多
(三)接待各级政府机关的调查访问
(四)调解民间诉讼
三 劳模时间“碎片化”
四 政府的应对解决方案
(一)减轻征粮负担
(二)保证劳模的生产时间
(三)改变领导方法
(四)利用生产组织,团结积极分子形成领导核心
第三节 两种政权或“泰山”政权——劳模与区乡政权、干部的关系
一 两种政权或“泰山”政权
(一)劳模本身自高自大
(二)区乡政权为方便主动推出工作
(三)各级政府不了解如何正当使用劳模
二 干部对劳模运动的几种极端认识
(一)过于重视劳模,忽视大多数中间分子
(二)不重视劳模的作用,发展为自流主义
三 劳模的教育与提高
(一)教育的形式以开会为主
(二)领导不顾实际能力提出过高条件
(三)农村劳模提拔为干部问题
四 政府的认识与态度
第四节 “官”英雄——劳模与群众的关系
一 思想与作风上缺乏群众观点
(一)剥削思想
(二)为了个人名位
(三)命令式的工作作风
(四)群众不敢触犯
二 地方政府的检讨与改进意见
余论
一 劳模个人的走向和结局
(一)吴满有
(二)赵占魁
(三)马杏儿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模运动的发展历程
三 劳模的现今状况
四 反思主流媒体在典型化传播中的经验和教训
五 新时代的劳模评选
六 社会主流意识培养与核心价值观建设
七 延安劳模运动与现阶段劳模评选的比较和评价
一 陕西省档案馆相关资料
二 报刊、资料汇编
三 地方志
四 经典著作与文选
五 著作
六 主要论文
七 主要学位论文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