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什么是社会?这是一个让社会学者常常不好回答的问题。其实不管我们如何定义,社会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熟悉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只能从身边具体的现实去观察社会,感知社会,理解社会。而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学给我们的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观察视角。或许正因为如此,一位社会学家才会将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使命概括为“重新认识我们所熟悉的世界”罗伯特.约翰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页。我将这本论文集取名“社会的印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论文集中的论文所研究的现象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中发生的现象,或者说,都是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留下的若干“印记”。而我所研究和探索的具体问题正好随时间发展,构成若干不同方面,客观上也是对这种变迁的一点零星的记录;二是所收录的论文是从我1982年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开始,直到2011年发表的最近一篇论文为止,其时间跨度整整三十年;尽管不是我的全部论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作为一名普通社会学者走在学术探索道路上所留下的一种“印记”。当回过头来看这些印记时,我与社会学结缘的往事历历在目:1977年12月,已当了五年中学老师的我与全国570万名考生一起,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并幸运地成为最终进入大学的27万名“七七级大学生”之一;1982年1月,学了四年数学专业的我,毕业留校分在学校团委工作。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从共青团工作开始,我接触到了刚刚恢复重建不久的中国社会学。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青年研究的学术论文;接着,1985年9月,我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了社会学专业的正规训练;1987年9月,又考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生,1990年7月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1993年1月,又由讲师破格晋升为社会学教授。这是我三十多年来走过的学术道路,也可能是我们这代人中的一部分人所经历的学术成长道路。收录在这本论文集中的论文,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求学、求知、探索、研究过程的一种记录。需要说明的是,从1982年至2011年的三十年中,我总共发表了10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在研究主题和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研究方法部分,时间是从1985年我到北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后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大约共发表了30多篇论文,占了全部论文的三分之一;第二部分是独生子女研究部分,时间是从1987年我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时开始的,至今也发表了30多篇论文,同样也占了全部论文的三分之一;第三部分就是本书所包含的另外30多篇论文,时间则是从1982年开始,直至目前,也占了全部论文的三分之一。这一部分论文的主题既涉及到诸如“三峡移民”、“青少年”、“独生子女”等特定的研究对象,也涉及到诸如“婚姻家庭”、“大众媒介”、“社会变迁”、“社会化”、“生活质量”等社会学的专门研究领域。而通过实地调查收集经验性资料,进行定量描述和实证分析,则是这些论文的主要特点。由于第一部分有关社会研究方法的论文将集结为另一本专门的著作出版,而第二部分有关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大部分都已包含在我已经出版的两本著作中风笑天著,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风笑天等著,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出版中)。(本论文集中只收录了不在那两本书中的零星几篇)。所以,能够通过这本著作将第三部分主题更广泛的研究论文集结出版,无疑是一件令我十分高兴的事情。论文集按研究的主题和内容分为八个部分,在每一个部分,论文都是按论文发表时间顺序安排的。除个别论文改动了标题外,所有论文基本上都保持了发表时的原文。实事求是地说,文集中所收录的一些论文,特别是我早期发表的论文,现在看来,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是很不完善的,文中所进行的分析,也都比较浅显、简单,水平和质量也相对较低。我之所以依旧把它们放到文集中,并且不做修改,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毕竟是我成长过程中留下的足迹,读者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一个普通的社会研究者是如何一步步成长的(这也特别符合书名中“印记”的含义);另一方面则是我希望给青年学者,特别是给高等学校中的研究生们一点启示:任何学者都是从不成熟逐步到成熟、从知之不多逐步到知之较多、从低水平逐步到较高水平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年轻、没经验、不成熟和低水平,而放弃对社会现象的努力钻研和勤奋探索。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继续,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在继续,我跟随这种变迁的探索也在继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在将来的日子里,我有更多的“印记”补充到这本集子中!风笑天2011年7月22日于南京
全部显示∨
风笑天,1954年生于武汉。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成员,北美华人社会学协会(NACSA)中国大陆协调人。1987年评为讲师,1993年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10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冿贴”。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11年被评为“南京大学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先后受聘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荣誉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全部显示∨
一 婚姻家庭低年级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青年工人的恋爱与婚姻:来自武汉市的调查
“姓氏之争”引起的思考
城市在职青年的婚姻期望与婚姻实践
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
二 社会化论人的社会化过程之特点
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
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
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
三 生活质量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
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
四 社会变迁变迁中的女性形象
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
工作的意义:两代人的认同与变迁
五 大众媒介他们信息世界的另一半
城市在职青年的网络接触
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
六 青少年城市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同视角中的图像
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研究
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
家安何处:当代城市青年的居住理想与居住现实
七 三峡移民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
生活的移植
安置方式、人际交往与移民适应
八 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
走进“围城”的独生子女:概念、规模与质疑
长大的“小皇帝”?
关于已婚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的实证研究
青年独生子女比例与育儿模式的再讨论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