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美学史上有“里程碑”之誉的经典著作。本书认为,《画语录》之“实质上的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由艺术本根论、艺术心灵论、山水画艺论与艺术至境论四个部分构成。 全书由导论和六章构成。 导论简要回顾了《画语录》美学思想研究的历史及其问题,介绍了本书的基本思路。第一章《〈画语录〉学术语境与问题意识》通过对清初“崇实”与“复古”学术态势的回顾,讨论《画语录》与“崇实”趋尚的关联,及石涛将古今之思归结于艺术本源之思的原发问题意识。第二章是《道一贯之:〈画语录〉中的艺术本根论》。“一画”作为“一”与“画”的组合,是全新的艺术哲学概念,既是宇宙本根,也是艺术本根。“一画之法”是本根之法,是“无法而法”的“至法”和由“法”而“化”的“解脱法门”。石涛还把“我”区分为“本真之我”与“现象之我”,认为“一画之法,乃自我立”、“是法非法,乃成我法”。第三章是《画者从心:〈画语录〉中的艺术心灵论》。“尊受”说、“蒙养”说与“生活”说构成《画语录》艺术心灵论的基本内容。“尊受”就是“先受而后识”。“蒙养”包含“开蒙”、“养蒙”、“用蒙”三义。“蒙养”是从“受”的维度对心灵转化问题的探讨,它蕴含着一种“天人授受关系”。“生活”的意蕴可概括为“万物的动态生成存在及其显现”。“生活”不离“识”,它蕴含着一种“天人显隐关系”。第四章是《笔山墨海:〈画语录〉中的山水画艺论》,主要讨论“一画”与“笔墨”、“笔墨”与“山川”的关系问题。此外,“山”与“海”相通,构成了山水画的“空间”的“动力学”;“诗”与“画”交融,构成了山水画的“时间”的“现象学”。第五章是《运化之境:〈画语录〉中的艺术至境论》。在《画语录》美学视野中,艺术存在于一个“本于道,从于心,成于艺”的动态流程之中。因此,艺术至境的测度也包含着三重进路:“以道观之”、“以心观之”、“以艺观之”。“以道观之”得“道之境”,即“絪緼”;“以心观之”得“心之境”,即“远尘”、“脱俗”;“以艺观之”得“艺之境”,即“资任”。第六章《〈画语录〉品格定位与价值反思》。在文化与历史的双重视野之下,《画语录》美学呈现出多重的面相与品格,在当代语境中同样有其意义和价值。 本书的创新之处首先表现在对《画语录》美学体系的探究上。在这一体系性视野的观照下,本书对《画语录》中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命题如“一画”、“一画之法,乃自我立”、“尊受”、“蒙养”、“生活”、“氤氲”、“远尘”、“脱俗”、“资任”、等的阐释,都富有新意。此外,本书试图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探析《画语录》的问题意识,对《画语录》美学思想加以品格定位,也有一定的新颖性。
全部显示∨
苏荟敏,女,1979年生,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大学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佛学、中国古代美学方面的研究。 1996年7月—2000年7月,就读于云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0年7月—2003年7月,就读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师从张国庆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3年7月—2004年7月,执教于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04年7月—2008年1月,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师从王振复教授、汪涌豪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8年1月至今,执教于云南大学中文系。
全部显示∨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