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从2006年年初开始,北京、上海、浙江、香港的一批专家学者将注意力投向杭州余杭,因为余杭在浙江省率先提出“法治余杭”,启动了“法治余杭”系统工程,浙江提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战略决策。“法治余杭”系统工程的引线和枢纽是法治指数。六年多来,法治指数的出台和余杭法治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余杭因此被称为“全国法治试验田”。六年多来,学者和官员们亲力亲为,用他们的慧眼灼见、充沛热情,参与法治在先发地区的先行先试。他们在“法治余杭”建设座谈会、法治评估体系论证会、余杭法治指数评审会、中国法治发展论坛、中国法治国际会议、余杭法治讲座以及相关考察调研等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法治指数、“法治余杭”以及未来中国法治发展等问题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意见。这些意见切中肯綮,充满真知灼见。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而言,反映参与者所见所感所想的原始资料弥足珍贵。没有这些现场材料,实践的真实性、过程性、参与性就无从体现。为了保存这些意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意见,为了展开更多更广的讨论,为了推进更深更远的法治研究和实践,我们将学者和官员们的讲谈内容汇编成集出版。几年来,我们认真收集和整理着学者和官员们的发言记录和所撰文字,力图真实记录余杭法治的脉动,展示其内在的逻辑理路。相信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在一个开创性的社会工程下,一组生动、多元、各具情志的主体形象跃然纸上,读者似乎置身现场,听到他们为中国法治建设激扬和鸣、指点擘画。当前,各地积极进行法治建设创新,法治评估方兴未艾,这使此书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它应当能为有关法律工作者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思路指引,也能给学者同仁和法学学子带来裨益良多的现实性认识。这些讲谈内容主题广泛,很难形成一个绝对周密的逻辑体系,但我们还是尽量以主题为序进行了编排,而未以讲谈者身份、年龄或单位排序。鉴于书中材料大多为发言记录,本无题目,为便于读者阅读,并凸显论者的思想内核,我们从中提炼拟定出一些标题,难免断章取义。发言记录口语化色彩突出,与书面稿风格差异较大。为了保证讲谈内容的原本风格和意旨,特别是口语化特征,我们在编选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样。虽几经校读,仍会遗留不少问题。其间对一些字句表述进行了微调,也未能和有关人士一一沟通。如果存在有悖原意或失当之处,诚望作者包容,并请读者批评指瑕。余杭司法局毛新利、马其镖、郑红、陈建六、唐文薇等同志为书稿提供不少原始材料,为成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我合作的博士后和我的一些学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博士生段海风是从事出版工作多年的副编审,工作认真仔细,在本书的内容设计、审订加工以及校读书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博生王梦宇参与了本书前后期的多方面工作,积极与各位相关人员联系,多有辛劳;博士后戈含锋、王朝霞、肖建飞,博士生姜斌,硕士生杨楠,本科生钱无忧,律师白露,均对书稿做了录音整理、校读或其他协助工作,提高了本书的质量;还有其他人也作出了直接或间接贡献,后记中恕不一一提及姓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本书责任编辑、校对人员,他们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投入,与我们默契合作,使本书最终能够以让人信赖的质量出版。在此,我一并提及,谨表示诚挚的感谢!特此为记。钱弘道2012年10月1日于弘道书院
全部显示∨
上篇 学者和官员谈法治指数用量化的方式推进法治建设
让法治观念运行到实践中去
把法治量化成老百姓能够感受到的事物
法治需要一个客观的评价
改变我们的财富观
要重视法治指标的科学性
坚持法治指标体系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法治指数的科学性和相对性
法治指标体系的科学化、信度及效度
“法治余杭”量化评估的难点和改进
余杭法治指数是一项创新
探索法治建设的一个脚本
法治评估的几种方法
关于法治的经济分析和量化评估
余杭法治评估的意义和方法
法治指数评估如何完善
“数字法治”和“项目法治”
余杭法治量化评估体系的完善建议
在实践中构建地方特色的评估体系
把“法治余杭”做精做细
法治评估的压力和动力
法治指数是让群众评价、约束党委、政府
运用量化考评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法治指数不是“贴金”,而是找“问题”
下篇 学者和官员谈法治发展西方理想法治状态下法律的角色
法治与财富创造
中国“混合法”传统与能动司法理念的践行
香港的廉政建设和法治基础的关系
气候变化和法治:中国案例研究
中国法治未来发展的八个增长点
转型期中国法治的特点和法治评估
发挥司法行政机关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法治理念怎样体现于局部地域法治
对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几点期望
当代中国城市法治建设
“法治余杭”建设的时代背景
依法治国与“法治余杭”
“法治余杭”与依法决策
区域性的法治化及其评价
中国法治的增长点
法治建设的地方性模式的可行性
“法治余杭”与“法治浙江”
“法治余杭”建设与司法改革的推进
能动司法:“法治余杭”建设新的增长点
走出余杭特色的法治新路
余杭区完善五大体系,生动推进法治建设
余杭的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着力建设“品质余杭”
中国社会的不和谐表现和法治的使命
推进中国法治的五种力量
如何评判中国的法治
附录 本课题引发的讨论及报道(网络报刊文章目录)
后记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