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棉业研究

纸书售价: 39.2 纸书定价:¥49.0 电子书售价: 19.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价值
第二节 学术回顾
一 美棉引进和推广研究
二 植棉技术研究
三 棉纺织业研究
四 棉业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核心概念
(一)长江三角洲
(二)棉业
第二章 自然条件、历史传统与长江三角洲的植棉业
第一节 适宜棉作的自然生态条件
一 棉作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
二 宜于棉作的气候条件
(一)气候条件
(二)棉花生长期对应的气候条件
三 适宜棉作的地理条件
(一)海拔
(二)地势
(三)土质
(四)排水
第二节 悠久的植棉历史
一 中国植棉历史概述
二 长江三 角洲悠久的植棉历史
(一)宋末元初开始植棉
(二)明代普遍植棉,但集中于松苏常三府
(三)清代植棉面积进一步扩展
第三节 民国植棉业的进展
一 民国植棉概况
二 植棉业的变化
(一)棉田面积①
(二)棉作总产
(三)棉作亩产
第三章 长江三角洲的机器棉纺织业
第一节 土布业的衰落与机器棉纺织业的出现
一 土布业的衰落
(一)民国之前已开始衰落
(二)民国的短暂复苏与最后崩溃
二 机器棉纺织工业的出现
(一)产生:《马关条约》之前
(二)初步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至1911年
第二节 民族资本机器棉纺织业的发展
一 民族资本机器棉纺工业的工厂数
(一)民国元年(1912年)至1922年
(二)1923年至1936年
(三)1937年至1949年
二 民族资本机器棉纺织业设备状况
(一)纱锭数④
(二)布机数
三 民族资本机器棉纺织业的产品和产值
(一)民国元年(1912年)至1922年
(二)1923年至1936年
(三)1937年至1949年
第三节 在华外商机器棉纺织业
一 在华外商棉纺织业的变迁概况
二 日本的扩张和渗透
(一)民国之前
(二)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
(三)抗日战争期间
三 华商和外商机器棉纺织业工厂数与设备的比较
(一)工厂数的相对增减
(二)纱锭和布机设备的比较
第四章 小农经济背景下的长江三角洲家庭棉业
第一节 土地要素与家庭植棉业
一 耕地占有状况与家庭棉作面积
(一)土地占有关系的一般状况
(二)棉花种植面积稳定
二 棉花种植业的土地产出
(一)单位土地面积的棉花产量
(二)单位土地面积的水稻和棉花价值
第二节 劳动力要素与家庭棉纺织业
一 小农家庭普遍从事手工棉纺织业
(一)对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衰落论的讨论
(二)家庭手工棉纺织业普遍存在
二 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劳动力分工
(一)从业者以女性为主
(二)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工作
(三)家庭劳动力分工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棉业的市场与贸易
第一节 棉花的市场和贸易
一 棉花消费市场
(一)消费市场的规模
(二)消费市场的特征
(三)消费市场的网络
二 棉花进出口贸易
(一)进口贸易
(二)出口贸易
(三)棉花入超成为常态
第二节 棉纱布的市场和贸易
一 棉纱布的国内消费市场
(一)土布行销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二)机制棉纱布的消费市场
二 棉纱的进出口贸易
(一)进口贸易
(二)出口贸易
三 棉布的进出口贸易
(一)进口贸易
(二)出口贸易
第六章 技术创新与长江三角洲棉业
第一节 棉种改良
一 美棉的引进与改良
(一)引进美棉
(二)美棉品种改良
二 优良中棉品种的选育
(一)传统中棉的品质及其缺陷
(二)中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改良
第二节 植棉技术的进步
一 民国前的植棉技术
二 民国时期棉作科学研究工作
三 棉花栽培技术的进展
(一)土质
(二)整地
(三)选种
(四)播种
(五)田间管理
(六)施肥
第三节 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一 手工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一)元末以来手工棉纺织业的技术进展
(二)民国手工棉纺织业的技术进步
二 机器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一)轧棉设备和技术
(二)纺纱设备和技术
(三)织布设备和技术
第七章 组织创新与长江三角洲棉业
第一节 棉业行政管理机构
一 棉业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沿革
二 棉业统制委员会
(一)改进棉产
(二)取缔棉花掺水掺杂
(三)改进棉纺织业
第二节 棉业教学研究组织
一 政府棉业研究机构
(一)政府研究机构概况
(二)棉业统制委员会的研究工作
(三)棉纺织染试验馆
二 大学的棉业研究系所
(一)金陵大学农科的研究工作
(二)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农科的研究工作
三 社会力量举办的棉业研究机构
第三节 棉业行业团体
一 棉业行会概述
二 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
三 中华棉产改进会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