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序一,谨以此序献给鲁师爷。鲁老师确实是我的师爷,我还屡次辩称那不是“绍兴师爷”里的师爷。对于这样的称呼,鲁老师大概每次也都如大肚弥勒佛一样笑了。本书完成后,我曾求当今中国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鲁国尧老师赐序一篇。由于某些原因,鲁老师婉拒了。鲁老师说:“我建议你,不必要他人写序,我出了少量几本书,我从不请别人写序,而是写‘自序’。我的想法,古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认为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写作中的甘苦、得失,只有自己最清楚,他人并不真了解的,何必找他人呢。”鲁老师自己在书中都曾有“第一序”、“第二序”呢,那不是他序,是自序,那不是两个不同版次的书序,是同一版次。既然如此,我也自己写下这个“序一”,也是自序。也许,鲁老师说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中国语言学有“语言学思想”,中国语言学有“语言学思想史”。在中国语言学界,鲁老师首倡“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研究,并断言“中国语言学”绝非“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鲁老师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中国语言学思想史”这一重要议题,他深信:“语言学思想史”应当研究,值得研究。长期以来,我常常通过邮寄纸质书信向鲁老师请教相关学术问题。虽然我们从未谋面,我亦未曾赠鲁老师什么青鸟鸿雁、束脩鲤鱼,鲁老师却为我买了几次邮票、多跑了几趟邮局,那大概也算是鲁老师外出散步锻炼了一下身体吧。只书信,无电话,没会面,只是这样的学缘!鲁老师有时说自己“近年脑力、视力就衰”,处理信件可能也会很慢,我跟鲁老师在进行学术交流时,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也许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交换一次意见。纸质书信在现代社会确实效率不高、够慢,但是,慢工出细活,书信不会增加现代社会里的阵阵喧嚣,字字珠玑,暖暖情意。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研究,“坚实”为第一要义,充实、扎实、实学、实干,泛泛而谈“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纵论一番那肯定不够,“坚实”不会因“思想史”有“思想”而有所改变。“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研究亦如此。我对此题的研究,尚不足十年时间,作为作者,本书究竟文章会著几字空,我自己都不敢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数。对于语言学而言,“文献”功底是“扎实”的重要方面之一,语言学思想史的基础是语言学文献。语言学文献浩如烟海,很难穷尽,多年前,鲁老师就曾经说过:“(有些)史料是穷尽不了的,因为冷不丁会从什么地方,或者什么收藏家那里冒出某个史料甚或一批史料。”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鲁序第7页。语言学思想史自古有之,不止“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孙中山之后还有语言学思想史。王力先生把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时期称为语言学史上的“西学东渐”时期,鲁老师曾认为“20世纪的后半叶基本上依然如旧”鲁国尧:《“振大汉之天声”——对近现代中国语言学发展大势的思考》,《语言科学》2006年第1期。,仍旧基本上属于语言学的“西学东渐”时期。净是“西学”,何来“‘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然而,自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自中华民国成立之日始,中国语言学独立、语言学各部门逐渐形成,这些都是语言学史上的大事件。中国语言学的各个部门并非都是西学,其中不少内容都是“中国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语言学思想史要多挖掘一些“中国因素”确实必要;相对于“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语言学思想史侧重于研究“从孙中山到学孙子”更为必要。“民国语言学史”蕴藏着“中国语言学思想史”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鲁老师一直认为,当今的中国语言学研究中,涵盖“中国语言学思想史”、“汉语通语史”、“汉语方言史”的“三史”研究较为薄弱,亟待加强。如果“三史”能够修成,中国语言学将跃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将是不同于“模仿”与“引进”的中国语言学。本书就是对“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研究的一次尝试,本书内容可能还不尽完善,但就钻研、探求精神而言我确实已经尽力了。至于本书的钻研是否成功,那还需要读者去检验,需要同题研究者们去评判。即使最后证明本书可能存在着种种的不足,我们在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方面还是尽力了,本书不是外国理论的“中国化”。即使本书可能存在着种种的不足,从此出发,“后出转精”的“中国语言学思想史”还是有希望能够修成。薄守生2015年5月15日
全部显示∨
序一
序二
前言:不敢言勇
第一章 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研究初阶
第二章 关键词写法的中国语言学思想史之开篇
第三章 中国语法学思想史之开篇
第四章 语言学文献、语言学史、语言学思想史第一节 百年来的语言学文献
第二节 语言学史论著举隅
第三节 中国语言学思想史
第五章 民国语言学史之《集刊》研究
第六章 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形成的理论思考第一节 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语言学新兴学科的形成
第七章 阶级定性、民主与科学第一节 语言学与阶级论
第二节 拉丁化:党的语言政治的实现路径
第三节 科学与民主:语言学的前世今生
第八章 传统还是现代人文第一节 语言学:社会背景与时代精神
第二节 语言(学)的人文性问题
第三节 从基础教育触及语言学问题
第九章 艺术与语言
第十章 文学与语言第一节 语言的文学与文学的语言
第二节 语言学史视域中的30年代大众语运动
第三节 “文学”的定型与“‘文学’学”的生造
第四节 书面文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制约
第十一章 文化语言学的海市蜃楼第一节 文化语言学的简单回顾与评论
第二节 文化语言学不同于社会语言学
第十二章 哲学与语言学流派的关系第一节 哲学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语言学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第十三章 普通语言学包含于理论语言学第一节 普通语言学与理论语言学
第二节 普通语言学与语言学史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语言学概论类教材史略
第十四章 语言学思想史不等同于理论语言学史第一节 方法论、方法与语言学理论
第二节 外国语言学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语言学的国际化的问题
第十五章 一部相对系统的语言学思想史
参考文献
后记:多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