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倡立一门新学科:中囯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

Initiatives for Creating a New Discipline:Advocacy Management and Decline in Modem Chinese Folkloristics

纸书售价: 48.0 纸书定价:¥48.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读 学科史的边界与材料
第一节 学科史的边界
第二节 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总纲 从“歌谣研究”到“民俗学”:倡立一门新学科
第一节 前奏:韦大列《北京的歌谣》
第二节 序幕: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与风俗调查会
第三节 吹鼓手:周作人和常惠
第四节 主角上场:顾颉刚踏入“歌谣店”
第五节 过渡:原《歌谣》同人在福州和厦门的活动
第六节 边鼓:早期的民俗类课程建设
第七节 正戏开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成立
第八节 广告:民俗学会的媒体宣传
第九节 幕后:民俗学会的章程与会务
第十节 余音:民俗学会影响下的地方民俗学团体的兴起
第一章 民俗学的想象与规划
第一节 从《论民间文学》到《民俗学的问题》:以西学为标准
第二节 期待他山之石
第三节 民俗学的对象和范围
第四节 民俗学与历史学、方言学的关系
第五节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工作规划
第二章 作为学科标志的同人出版物
第一节 《民间文艺》:上承《歌谣》下启《民俗》
第二节 《民俗》周刊:夹缝中求生存
第三节 民俗学会丛书:民俗学的典籍生产
第四节 民俗学会遭遇的出版审查制度
第五节 钟敬文成了出版审查制度的牺牲品
第六节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出版经费
第七节 《民俗》季刊: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挣扎
第三章 民俗学专门人才的培训
第一节 中山大学民俗学传习班的经过
第二节 并不完美的结局
第四章 中国最早的西南民族调查
第一节 20世纪初外国学者在中国的民族调查活动
第二节 史禄国早期的调查活动和调查方式
第三节 向往西南民族调查的中国学者
第四节 辛树帜及其领导的瑶山风俗调查
第五节 史禄国及其西南民族调查小组
第六节 杨成志千里走单骑
第七节 中山大学研究院时期的民族调查活动
第五章 顾颉刚:民俗学会的核心与灵魂
第一节 从厦门大学到中山大学
第二节 顾颉刚在中山大学的苦恼
第三节 学术思想及其背景
第四节 顾颉刚的民俗学策略
第五节 顾氏研究法的传播
第六章 各向同性:傅斯年、顾颉刚与民俗学
第一节 傅斯年的学术主张
第二节 傅斯年与顾颉刚的性格差异
第三节 傅斯年与民俗学会
第四节 傅顾学术思想的异同
第七章 民俗学运动的中坚力量
第一节 钟敬文:日趋成熟的民俗学经营者
第二节 容肇祖:民俗学会的中流砥柱
第三节 杨成志:后期民俗学运动的领导者与终结者
第四节 张清水:一位热心的普通民俗学者
第八章 民俗学运动的制约力量
第一节 校长戴季陶
第二节 副校长朱家骅
第三节 社会学系主任何思敬
第九章 早期民俗学者对研究方法的探索
第一节 《歌谣》时期的研究设想与《看见她》的成功尝试
第二节 钟敬文的民间文学研究
第三节 江绍原的迷信研究及其方法探索
第十章 学科范式的人类学转型
第一节 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
第二节 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人类学研究
第三节 杨成志领导的人类学转型
第四节 边政研究的需要促进了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
第五节 文化历史学以及杨成志的科学实验法
余论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生成背景与当下困境
第一节 影响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生、转型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国学”和“西学”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早年历程给予当代民俗学建设的启示
附录一 中山大学民俗博物馆的遭遇
第一节 筹办“风俗博物馆”
第二节 风俗物品的展览
第三节 中日战争之后风俗物品的散失
附录二 与民俗学会相关的行政沿革与人事变动
附录三 钟敬文《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活动的经过和成就》演讲提纲
附录四 钟敬文演讲不完全稿(未刊稿)
附录五 钟敬文先生病中论学
后记一
后记二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