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4辑,2014

纸书售价: 78.4 纸书定价:¥98.0 电子书售价: 39.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历史与反思
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哲学反思
马克思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
一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本质观念的误解
二 马克思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三 马克思文艺批评实践体现出的方法论特征
四 马克思文艺批评方法论的价值与意义
回到马克思:脱离现代文学理论框架的解读
鲁迅与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左翼文学学术话语特征的批判性考察
一 理论翻译实用化
二 理论模式苏联化
(一)文学认识上的哲学化
(二)本质规定意识形态化
三 理论实践话语化
(一)左翼文论话语化的思想背景
(二)左翼文论话语化的意指实践
左联时期国际路线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
抗战时期中国化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
一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的中国化语境与推动因素
二 抗日战争时期译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论文献的译介
(二)马克思主义者文论文献的译介
三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的特点
(一)译介更为经典化、系统化
(二)与革命斗争、文化建设的任务结合更为紧密
新中国成立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基本走向
《手稿》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与方法
一 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与《手稿》美学研究的理论开端
二 80年代以来的“美学热”与《手稿》研究的“经典化”阐释
三 新一轮的美学论争与《手稿》美学研究的深化发展
四 《手稿》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形态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实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译介
一 20世纪80年代以前毛泽东著作在韩国的总体接受状况
二 《讲话》译文的出现与20世纪80年代韩国历史脉络的关系
三 作为文化干预行为的《讲话》翻译
代结语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无产阶级左翼文学理论体系的雏形——高尔基1909年《俄国文学史》索微
一 文学的本质界定
二 文学的学科定位
三 文学的人民性与作家个性
四 作家创作及文学思潮
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反映论美学模式的批判
一 对列宁反映论模式及其制度化之质疑
二 对卢卡奇反映模仿论的反思
三 新艺术观念的崛起与反映论的式微
文学国际政治学:战后苏联的文学格局和“冷战”
一 战后苏共文艺政策变化:被动应对西方“冷战”的意识形态
二 “西方”、“现代主义”、“自由”:苏联文学格局分化的基本内涵
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先声
艺术的乌托邦功能和解放功能
认识论与世界观
大众文化批判
结语
本雅明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启示
一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二 从文艺实践入手,揭示先锋派艺术的美学特质
三 从文艺实践入手,揭露可机械复制艺术的反审美实质
四 对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启示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及启示——以卢卡奇、葛兰西和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为例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
二 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
三 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及其启示
(一)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二)日常生活与意识形态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日常生活与稳定的社会结构
接合:作为实践的理论与方法
引言
一 走向接合理论
二 形塑接合理论
三 评说接合理论
四 实践接合理论
结语
奇异性美学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
理论的脚步——新时期文艺学乱弹
一 新时期可称为“突破”期或“反叛”期
二 关于“拨乱反正”之“正”的思考
三 名称变化的意味
四 文艺学是“混血儿”
五 学术范型的变换
六 “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
七 站在社会历史文化的维度上看待“文艺学”
八 启示录
我国文学研究的新收获和前瞻
一 在多元发展中深化和创新文学理论体系建设
二 在多层次探讨中不断重写和拓展各种门类的文学史著作
三 在多代评论家努力下建构文学评论与创作的良性互动
四 在跨学科研究中创建和完善新的边缘学科和学术生长点
五 重视文学研究资料的收集、编纂和综合利用
新世纪西方美学新潮对西方美学冲击和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一 新世纪西方美学总貌、新潮与推知美学
二 新世纪西方美学新潮对西方美学的冲击
三 新世纪西方美学新潮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当代中西文论“向外转”的理论异质探析
从“阶级政治”到“文化政治”
艺术技巧、审美矛盾与救赎
真正的趋同:“后理论”的到来
文本、语境与批评
当代诗歌的断裂与成长:从“诵读”到“视读”
一 “西出阳关”的音乐之美
二 诉诸视觉的“纪念”
三 从“不能承受之轻”到“痛苦的仪式”
四 在诗与大众之间
评莫言
对“红色经典”做文化研究——从《〈红岩〉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说开去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