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导论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 选题价值和意义
三 研究现状概述
(一)相关资料
(二)相关著作评述
(三)相关论文观点概述
四 研究成果综合评价及关于今后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研究空间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难点
五 主要研究方法
六 基本框架和写作思路
第一章 1949—1976年中国传统救灾工作的回顾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救灾减灾工作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灾情
(二)1949—1956年灾荒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灾荒对剿匪、土改等工作的影响
2.灾荒与中共工业现代化战略间的关系
3.灾荒与社会的关系
(三)救治灾荒的政策和措施
1.大力发展副业生产
2.以工代赈,运用灾民的劳力从事建设
3.实行节约互助
二 1956—1976年中国的救灾减灾工作
三 对1949—1976年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的反思
(一)救灾款的发放使用与国家的财政状况不相适应
(二)影响了灾民生产自救的效果
(三)不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在救灾中的作用
(四)救灾工作过于依赖行政手段
(五)容易造成虚报灾情,多要救灾款的现象
(六)救灾工作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
第二章 1978—1989年中国传统救灾工作的调整——以“改变救灾款的使用办法”为中心
一 1978—1983年救灾工作的恢复
二 1983—1989年救灾减灾工作调整的背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1.明确了民政工作的性质:群众性和社会性
2.民政工作重点的转移:从政治运动转向民政业务
3.开展民政理论的研究:从经验转向科学
4.1982年宪法明确了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民政干部法律意识增强
5.对自然规律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有了科学的认识
(二)农村救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已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
2.农民生活得到改善,积累逐年增加
3.实行市带县的体制,密切了城乡关系
(三)财政体制的改革
(四)原有救灾政策与形势之间的矛盾
(五)救灾工作方针的演变
三 1983—1989年救灾减灾工作的调整
(一)实行救灾经费包干
(二)试行救灾保险
(三)改革救灾款的发放使用办法
1.改变救灾款的使用办法
2.改变救灾款的发放形式
3.确立了专款专用的原则
(四)救灾与扶贫相结合
1.救灾与扶贫相结合的政策背景和原因
2.救灾与扶贫相结合的新途径
(五)创办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
(六)接受国际援助,加强国际合作
1.第一阶段:首次表示接受外援
2.第二阶段:紧缩口径
3.第三阶段:通过救灾署主动呼吁外援
4.第四阶段:分情况表明态度
四 1978—1989年救灾减灾工作调整的反思
(一)灾情信息管理混乱
(二)救灾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三)在接受救灾国际援助问题上仍然受到“左”的桎梏
(四)救灾款的筹集和使用没有摆脱传统救灾体制的影响
第三章 1989年后中国传统救灾减灾工作的改革——以“建立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为中心
一 中国传统救灾减灾工作改革的背景
(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成立
1.“国际减灾十年”的由来
2.“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成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第十次全国民政会议的召开
(四)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 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的深入改革
(一)救灾与减灾相结合
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2.对减灾概念的基本认识
3.减灾开始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4.减灾活动的开展
(二)实行救灾工作分级管理的救灾模式
1.改革前救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
2.改革的过程
3.中央救灾资金的使用管理
4.救灾工作分级管理的实施效果
三 深入推进救灾工作的社会化改革
(一)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的开展
(二)整顿、规范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等群众互助组织
(三)整顿救灾保险工作
四 对待救灾国际援助的态度
(一)1991年华东水灾
(二)1991—1998年间中国对待国际援助态度的新变化
(三)减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五 1989—1998年中国救灾减灾工作改革的基本评价
(一)救灾与社会救济没有有效的区分
(二)灾情等级界定和各级政府救灾责任划分尚不明确
(三)政策法规建设工作滞后
(四)各部门减灾救灾缺乏协调性
第四章 1998年以来中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建设——以“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中心
一 1998年以来救灾减灾工作改革的背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的颁布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1.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因灾缺粮问题逐步缓解
2.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四)国家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
(五)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
二 1998年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机构,转变职能
(二)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建设
1.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2.建立灾害应急预案
3.灾情信息管理工作
4.建立健全救灾综合协调机制
(三)科学技术的充分运用
(四)加强救灾减灾的法制化建设,依法救灾减灾
(五)规范救灾捐赠工作
(六)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的创新与制度化建设
1.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存在问题
(七)国际救灾援助的新局面
三 新形势下的救灾减灾工作
(一)救灾方针的改革
1.新救灾方针的确立
2.新救灾方针的意蕴
(二)凸显、强化政府的救灾职能和责任
(三)加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救灾捐赠管理政策
(五)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四 1998年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改革基本评价
(一)1998年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的基本特点
1.口粮救济为主转向恢复重建倒房、实施紧急救助
2.荒期救济工作的淡化
3.救灾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4.救灾减灾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过渡
(二)1998年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救灾物资储备尚不能满足重大突发灾难
2.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机制不完善
3.缺乏救灾减灾综合性法律法规
第五章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总体评述
一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的发展脉络梳理
(一)基本脉络
(二)发展演进的基本特点
1.从比较单一、分散的救灾政策到自然灾害救助体系
2.从中央政府统包统揽一切救灾工作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分级管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是救灾工作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4.救灾工作从混乱走向规范化
5.救灾减灾能力逐步提高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的总体评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的基本成就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城市防灾意识薄弱
2.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
3.灾害心理辅导的缺失
4.法制建设的滞后
5.灾害保险制度的不平衡发展
6.基层组织救灾能力薄弱
三 改革开放以来救灾理念的转型
(一)抗灾救灾为主转向减灾防灾为主
(二)灾害动员话语的变化
(三)从事后救济转向全面救助
(四)从依靠行政人员的个体经验转向科学和应急预案
(五)灾情管理从封闭和保密状态走向透明、开放
(六)灾害救助的标准,从传统的低标准转向保证基本生活
(七)灾害救助装备从人力和手工为主转向高科技装备的应用
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继续推进救灾减灾事业的社会化进程
1.救灾资源社会化
2.救灾主体社会化
3.救灾信息社会化
(二)在救灾模式的选择上要立足国情,凸显制度优势
(三)建构良性的混合动员模式
(四)以“精神救灾”,推动灾区秩序有效重建
(五)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救灾减灾工作
(七)以救灾减灾促进社会和谐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