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巡
纸书售价: ¥44.0 纸书定价:¥55.0 电子书售价: ¥22.0
-
作者: 荆学民责任编辑: 冯春凤出版时间: 2014-05-01ISBN: 978-7-5161-4003-1字数: 313千字浏览人数: 305次所属丛书: 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丛书所属分类: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策、政论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政治传播基础理论研究
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战略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一 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战略研究的时代背景
二 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战略研究的现实意义
政治与传播的视界融合:政治传播研究几大基本理论问题辨析
一 “政治传播”范畴的界定
二 究竟有没有一个政治传播学
三 政治传播的本质与政治社会化
四 富媒体,穷民主:政治传播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五 构建具有中国气派政治传播理论的基本理路
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中的“主体”问题
一 人是政治传播活动的主体
二 政治传播中的主体形态
三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治传播主体变化的分界线
四 实现中国政治传播中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略论政治传播中的宗教因素
一 宗教因素在政治传播中发挥作用的根源
二 宗教因素是政治传播主体的有机构成部分
三 宗教因素是政治传播话语体系中的“文化公约数”
政治传播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王朝的合法性建构离不开政治传播
二 王朝的政治文化传承离不开政治传播
三 王朝的政治运转离不开政治传播
四 王朝的天朝形象与地位建构离不开政治传播
五 王朝的更迭离不开政治传播
六 简要结论
政治传播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困境分析——基于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视角
一 政治传播与政治传播系统
二 政治传播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公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二)精英传播(Upper Communication)
(三)媒介传播(Medium Communication)
(四)环境
三 政治传播系统的困境——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
(一)政治传播受众对政治系统的反控制
(二)政治传播媒介对政治系统的反控制
多元共识社会中中国政治传播的转型思路
一 政治传播、共识、多元共识
(一)政治传播
(二)共识、多元共识
二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共识多元化趋势
三 多元共识对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启示
(一)引入民意调查等专业技术,提高中国政治传播谋求特定支持的能力
(二)调整政治合法性的来源途径,提高中国政治传播谋求散布性支持的能力
政治传播与媒介研究
新媒体对中国“权势”文化的颠覆和重构
一 “权”与“势”的意涵和考证
二 传统媒体如何介入中国的“权势”文化
三 新媒体对权势文化的颠覆和重构
四 结语和展望
互联网时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态势——基于传媒公共性的考察
一 问题的提出:中国网络舆论监督能走多远?
二 从公共性到传媒公共性:在应然与实然之间
(一)公共性
(二)传媒公共性
三 从传媒公共性到网络公共性: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媒介语境
(一)中国情境下的传媒公共性
(二)中国情境下的网络公共性
论大众媒介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
一 “政治行动者”:媒介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定位
(一)信息传播是国家管理职能的体现
(二)现实媒介的政治属性十分突出
二 “渠道、内容、方法”:媒介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构成
(一)“作为渠道”的媒介:政治信息的发布平台
(二)“作为内容”的媒介:政治观点的表达场所
(三)“作为方法”的媒介:政治价值的宣教机构
三 “社会资源配置的节约机制”:大众媒介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一)大众媒介是各方利益的“博弈场”
(二)大众媒介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论大众媒介的政治影响力
一 设置政治议程
二 形成公共舆论
三 改变政治关系
四 影响公共政策
五 实施政治监督
六 塑造政治文化
政治权力运作中的政治修辞——必要性、普遍性和功能分析
一 政治修辞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必要途径
二 政治修辞是政治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一)获得政治权力的过程伴随着政治修辞的过程
(二)维持和运行政治权力的过程伴随着政治修辞过程
三 政治修辞在政治权力运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一)实现政治说服
(二)获取和维持合法性
(三)进行政治动员
(四)建构政治现实
(五)实施政治欺骗
(六)反映政治文明及其发展进程
社交媒体的政治传播功能研究——以2012年美国大选的社交媒体战略为例
一 社交媒体正式纳入双方竞选战略
二 社交媒体战略影响选举结果
三 社交媒体的政治传播特质
(一)传播广泛性
(二)传播即时性
(三)传播放大性
(四)传播优价性
(五)传播定位性
政治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国家对外传播中的“软环境”分析
一 从“认同”视角看“软环境”
二 从“信任”视角看“软环境”
政府传播中的公众意愿回应模式
一 政府传播与公众意愿
二 政府传播中的公众意愿回应模式
1.协商型(交互式)政府回应
2.对撞型(冲突式)政府回应
3.驱动型(“被动式”)政府回应
4.牵引型(主动式)政府回应
5.预案型(非正式、自由式)政府回应
中国形象的文化建构与传播
一 中国形象的历史衍变
二 文化形象建构的三个层次
三 文化形象传播的战略与使命
四 初步的结论
中国古代对外政治传播与“天朝形象”塑造——以明、清两朝为中心
一 天朝观念与天朝形象建构的主要面相
二 诸国来朝中的对外政治传播
三 遣使、册封中的对外政治传播
四 对外政治传播的效果及原因
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国家(政府)、民族的概念界定问题
二 关于国家形象传播主体研究的问题
三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不佳的原因探讨问题
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与国家形象传播
一 政治合法性与国家形象传播
(一)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是国家形象传播的前提和基础
(二)政治合法性问题是国际信息传播交流斗争的焦点
二 意识形态与国家形象传播
(一)国家形象传播离不开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局限性
国际政治传播研究
从强大走向伟大: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的中国方向
一 当今世界传媒秩序的由来
二 世界范围内争取传媒/传播新秩序的综合努力
三 围绕世界传媒格局重建过程,中国努力的方向
四 结语
跨文化传播研究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一 话语权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使命
二 学术话语权与本土化
三 本土化的三个追问
四 简短的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两种张力关系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情感信仰与理性认识的张力关系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宣传与传播的张力关系
政治传播与微博研究
政务微博的政治传播学反思——基于政治沟通的视角
一 政务微博的定义与范围
二 政治沟通:政治传播学中政务微博的分析框架
三 政务微博的四种层次
(一)信息发布
(二)政务服务
(三)舆论引导
(四)对话协商
四 批判与反思:政务微博如何突围
五 结论
关于微博政治传播的几个问题分析
一 微博政治人格:公众性还是个人性
二 微博政治态度:政治感还是感觉政治
三 微博政治文化:平等性还是卑微性
四 结语
网络流言对政治传播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一 政治传播中的网络流言
二 网络流言对政治传播的影响
三 政府应对网络流言的策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