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唐诗经典英译研究

纸书售价: 62.4 纸书定价:¥78.0 电子书售价: 31.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唐诗英译之翻译史
第一节 “间唐诗”阶段
一 历史回溯
二 译介特点
第二节 “近唐诗”阶段
一 历史回溯
二 译介特点
第三节 “典唐诗”阶段
一 历史回溯
二 译介特点
第四节 三阶段异国形象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唐诗英译之影响论
第一节 中国见闻
第二节 致敬诗人
一 致敬李白
二 致敬白居易
三 致敬孟浩然
四 致敬王维
五 致敬唐诗
第三节 模仿形式
一 诗题
二 对偶
三 句式
四 绝句
五 律诗
第四节 超越形式
一 借用意象
二 化用译文
三 摹写精神
四 借鉴风格
五 再现诗境
第五节 负面影响
一 变形的唐诗
二 扭曲的形象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唐诗英译之八问题
第一节 可译与不可译
一 可译与不可译
二 辩证论
第二节 翻译与创作
一 文艺学派的创作
二 创作的必要性
三 过度创作的局限
第三节 形似与神似
一 形似是神似基础
二 形似不如神似
三 形似离不开神似
第四节 直译与意译
第五节 归化与异化
第六节 译诗为诗
第七节 格律体与自由体
一 格律体还是自由体
二 自由体译诗论点
三 格律体译诗论点
四 节奏还是韵脚为主
五 能否移植原诗格律
第八节 注释问题
一 反对注释论点
二 支持注释论点
三 注释的原则
第九节 小结
第四章 唐诗英译之目的论
第一节 译者目的
一 以再创作为目的
二 以变革诗学为目的
三 以读者接受为目的
第二节 文本目的
一 作者问题
二 版本问题
第三节 文化目的
一 文化同质
二 文化异质
三 文化内需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唐诗英译之主体论
第一节 译者素质
一 译者责任
二 语言要求
三 文化要求
第二节 身份视角
一 诗人身份
二 学者身份
三 文化身份
第三节 制约因素
一 译者理论
二 意识形态
三 主流诗学
第四节 主体间性
一 权力主体
二 读者主体
三 合作间性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唐诗英译之标准论
第一节 中西翻译标准
第二节 诗歌翻译标准
一 侧重原语的标准
二 侧重译语的标准
第三节 语言文化、诗学的不和谐
一 艺术与科学
二 抒情与叙事
三 平仄与轻重
四 意合与形合
五 含蓄与夸饰
六 尚整与尚散
第四节 三层次诗歌翻译标准论
一 宏观层次:中和说
二 中观层次:格似意合境类
三 微观层次:八美标准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唐诗英译之方法论
第一节 翻译的策略
一 德莱顿的三分法
二 霍姆斯的四项策略例释
三 勒菲弗尔的七项策略例释
第二节 翻译的步骤
第三节 形式的译法
一 格律体译法
二 自由体译法
三 散体译法
第四节 内容的译法
一 音译法
二 对译法
三 省译法
四 意译法
五 类译法
六 变通法
七 增译法
八 拆字法
第五节 意象的译法
一 意象保留
二 意象转换
三 意象省略
四 意象增加
五 意象并置
第六节 典故的译法
一 典故翻译中的问题
二 典故的译法
第七节 倒文的译法
一 格律倒文
二 结构倒文
三 内容倒文
第八节 小结
第八章 唐诗英译之批评论
第一节 误读定义
第二节 语言误读的批评
一 名词的误读
二 动词的误读
三 形容词的误读
四 虚词的误读
第三节 文化误译的批评
一 植物文化的误译
二 地理文化的误译
三 饮食文化的误译
四 时间文化的误译
五 称呼文化的误译
六 妆饰文化的误译
七 乐器文化的误译
八 宗教文化的误译
第四节 误读误译原因分析
一 语言因素
二 文化因素
三 译者因素
第五节 误读的评价问题
第六节 如何减少误读
第七节 批评中的问题
第八节 诗歌翻译批评案例
一 《无题》英译对比研究
二 《锦瑟》英译对比研究
第九节 小结
第九章 唐诗英译之经典论
第一节 文学经典、翻译经典与翻译史经典
第二节 经典化要素
一 内部要素
二 外部要素
第三节 翻译经典场
一 场域与翻译经典场
二 惯习与翻译经典场
三 资本与翻译经典场
第四节 译史经典、伪翻译经典和翻译经典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
第三节 今后的研究方向
一 语料库分析英译文本
二 开展诗歌文化研究
三 进行实证调查研究
四 世界文学建构的视角
参考文献
索引词汇
致谢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