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保证经济增长一直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目标。2013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中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虽然城市化进程可以成为现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产业结构重工化、能源需求刚性增长、能源效率偏低以及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等阶段性特征将成为当前经济增长过程中很难回避的问题。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经济增长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推动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若没有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气候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问题可能将同历史上发达国家经历的过程相似。然而,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超过了一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上,中国以无可争议的排放增量首当其冲。现阶段中国面临着二氧化碳减排的巨大压力,迫切需要从低碳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本书将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分别从六个切入点,基于不同的经济学模型,逐步剖析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中国低碳式发展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二氧化碳排放与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低碳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怎样?与碳排放相关的阶段性特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中国工业部门的要素配置效率与节能潜力是多少?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如何?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本书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内容安排等。第二章从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核算研究、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国要素配置效率的研究、对外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以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六个方面进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论。第三章至第八章,分别从这六个方面出发,以低碳发展的视角审视中国经济增长的诸多问题。第三章在对现阶段经济增长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阐明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国际减排压力,并分析适应阶段性经济发展要求的低碳目标。第四章借助非参数环境DEA分析框架,运用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方向距离函数对低碳约束下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与评估。并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进行收敛性分析。第五章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核算,构建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分析模型,从城市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等方面解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为揭示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对生产函数的参数进行时变分析。第六章继续放松对生产函数形式的假定,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工业行业的要素配置效率进行研究。第七章以开放经济视角,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对外贸易中内涵碳问题,并深入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对外贸易方式的问题。第八章主要挖掘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中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提出保障经济增长前提下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路径选择。第九章是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本书的研究,希望为低碳经济学者、工作在低碳领域第一线的实践者以及社会各界对低碳经济问题与政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希望本书的结论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准确、及时的低碳发展信息,更好地认清低碳发展现状,设计低碳发展战略。本书的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还正处在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左侧,设定以碳强度作为现阶段的减排目标符合经济增长的要求。2.碳强度目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相吻合,改善碳强度,可以对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激励。西部地区不存在追赶发达地区的趋势,效率变化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有限。3.城市化、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都是正向且积极的。能源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不断减小,说明在节能减排上做出巨大努力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必须配合节能目标约束以及政策的引导与支持。4.得益于“十一五”约束性能源强度目标的坚定推行与工业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业全行业要素配置效率在2006年由负转正,要素配置扭曲减小。能源要素正在从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流动,能源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5.按中国目前的对外贸易结构特点,20%左右的内涵碳随着产品净输出至国外,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和纺织品制造业是内涵碳净流出的主要部门,而内涵碳净进口的部门主要是采掘业。6.二氧化碳增量主要是由经济增长造成,收入因素的正向贡献占到了绝对重要的位置。经济增长速度与方式的选择,对碳强度目标的完成程度有一定影响。改善能源强度,尤其是“十二五”能源强度目标完成情况,对2020年碳强度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本书受到厦门大学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资助,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能源价格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开放经济下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项目批准号: 71303199)对本书出版的支持。本书同时还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化石能源定价与税费改革及其宏观影响——基于生态价值与代际补偿视角”(项目批准号: 13YJC79012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 2014J01269)、福建省软科学项目“城镇化进程中资源开发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 2014R0088)、厦门市社会科学院科研课题一般项目“厦门市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项目批准号:厦社科研[2014]15号)、厦门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 DC2013041,DC2013135)的资助。本书是以上所有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属于厦门大学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丛书。同时,本书是作者近几年研究的主要成果。作者特别感谢导师林伯强教授,感谢恩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关怀,感谢恩师对作者的学习和研究倾注的大量心血。本书的研究从选题、建模、结果分析再到政策建议,以及整体论文的写作都是与导师共同讨论、合作的过程和结果。恩师不仅在学术上授业解惑,给予了最大的关心与鼓励,而且在平时生活上言传身教,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与指导。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的科研精神,开阔的学术视野令学生敬仰。恩师对事物的看法与分析,对人生的态度与领悟,将成为宝贵财富影响我的一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庆红编辑对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深表感谢。低碳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科学研究领域。尽管作者力求完善,但由于知识和学术水平有限,深知所做努力总是不够,不足之处,望读者指正。孙传旺2014年4月
全部显示∨
第一章 导 论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标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内容安排
第七节 研究主要贡献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一节 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核算研究
第三节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要素配置效率的研究
第五节 对外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第六节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现阶段经济增长特征与碳减排压力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性宏观特征一 中国经济增长总量特征(一)经济快速发展
(二)高储蓄与高投资明显
(三)出口增长但产业低端
二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一)不同阶段的城市化进程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客观规律
(三)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 重工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一)中国两次重工化过程
(二)现阶段重工化过程的必然性
四 中国经济增长与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节 现阶段中国的能源需求特征一 能源消费刚性增长
二 能源效率偏低
三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第三节 低碳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增长阶段特征一 中国面临的二氧化碳排放压力
二 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 碳强度目标符合经济增长要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碳视角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第一节 中国减排目标与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节 环境DEA技术与方向距离函数一 环境DEA技术
二 方向距离函数
三 生产率指数分解
第三节 碳强度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一 省份面板数据描述
二 不同情形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三 碳强度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
四 领先创新者分析
第四节 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一 收敛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二 收敛性分析的结果(一)σ收敛性检验
(二)绝对β收敛性检验
(三)条件β收敛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碳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核算研究第一节 研究的特点与重点
第二节 变量选择与描述
第三节 固定参数模型研究一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二 实证检验
三 结果分析
第四节 时变参数模型研究一 时变参数研究的特点
二 状态空间模型
三 时变模型分析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碳视角下中国工业要素配置效率研究第一节 优化要素配置效率与节能
第二节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一 完全竞争市场的最优配置状态
二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
三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第三节 中国工业要素配置效率测算一 数据描述(一)行业统计口径处理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二 回归结果
三 技术效率变化
四 要素产出弹性
五 要素产出与成本份额
六 要素配置效率
第四节 优化要素配置的中国工业节能潜力一 能源要素的重置空间
二 节能潜力的变动趋势
三 不同产业的节能潜力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碳视角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研究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节 内涵碳排放的研究方法一 投入产出分析法
二 关于再出口内涵碳排放的修正
三 对外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
第三节 对外贸易中的内涵碳排放计算一 数据处理(一)投入产出表数据
(二)二氧化碳排放数据
二 各部门的排放系数
三 中国内涵碳排放总量核算
四 电力行业对不同部门排放系数的贡献
第四节 内涵碳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一 各部门贸易额的变化
二 不同部门内涵碳进出口的变化
三 内涵碳再出口问题的分析
四 与贸易相关的内涵碳强度计算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保证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的路径选择第一节 碳减排目标以保证经济增长为前提
第二节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一 研究方法
二 “十一五”排放增量因素分解
第三节 完成碳减排目标的路径选择一 情景设定
二 排放预测
三 驱动因素分析
四 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