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收集的近三十篇文章均是已发表的论文。文章原单篇发表时自然没有此明确整一的目的性,这一次有机会结集,如果说有再创造,就在于试图将它们安排到一个明确的思路中。当然这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文章所本自潜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把它们放到一起,在相互映照之中,文章似乎均平添了色泽,可能这是本书出版的益处。作为一介书生,笔者不想否认身上有越来越浓的儒家精神与儒教意识。笔者也是带着这种精神和意识来阅读的,可以说笔者越来越尝到了这种意识的益处,因为笔者发现中华的真精神往往即藏在中华的艺术作品中和对作品的解读中。书中所开列出的五辑就是笔者对此的一些心得,或者说是笔者试着对魏晋以来士人悟道的还原,这应是本书的总内容。具体言之:第一辑所录是关于几位清儒悟道的得与失,这些鸿儒本散布于清代前后,将他们的思想集到一起讨论,显然更说明问题。第二辑几篇主要是探讨宋以后学人对道的体证,本书接受朱子从“道心”意义与高度来指证韦应物诗及从苏轼到船山学人们对韦诗的圣证。第三辑,南泉普愿与法演两篇,主要想还原唐宋两名禅门高僧的历史,想通过他们了解在社会变化急剧时社会更复杂的意识形态。而韦应物、欧阳修、山谷显然是此意识形态问题的拓展,是本书中笔者把目光转而所聚焦的儒家的士人,考察他们心灵上儒释状况。第四辑,零星地描述了一些诗人、画家,目的是想说明,历史上有影响力的诗人其前提均应是思想家,而优秀的思想、精神往往也是散漫在这些人的言行中的。第五辑,主要收集了几年来所发表的关于戏曲与小说的论述,笔者的切入角度均是反思,一者反思它们的得失,二者玩味士人通过这些平台所建构的反思深度。“文学即人学”似乎是一个老掉牙的命题,以至我们不屑于提它,但在笔者看来,也没必要那么清高。假如说,对于一个诗人,我们关怀了创作主体;对于一本戏曲小说,我们还应关切作者所创作的作品主人公,在笔者看来,我们的麻烦不在于我们不关注,而在于我们越来越将他抽象化。这些文章要说有特点,就在于试图努力将这些人还原进入他们的历史,努力找寻他们在历史中的“唯一”,在体道心旅上的唯一。值此书的最后,笔者无意追问古今学人那些受人尊重的言论、著述是否均伴有明确的创作目的。笔者只是想说,本书所结集的篇什,从稿子自成到结集共融,均伴有思维目的。其目的正如书名所说:对话·思维·体道。起码自以为围绕此其思路很明确,即找寻在自己阅读历程中所相遇的前人都碰到什么困惑?这些士人是怎样将困惑对话他们的先贤的?最终体道又是怎样从中示出?其方式、其内涵、其境界今日意义何在。换言之,以侦破对话、理顺对话、还原对话、建设对话,让对话本体起来,无疑是笔者要追寻的阅读效果。笔者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感受思维、体道与对话阅读关系的:视阅读过程即体道过程;思维境界即阅读方式。彻底认识到假如世界即一大缘起,一大交流,那么从阅读到体道无疑是人最根本的交流特征之一,是人所以成人的存在方式之一。关于此,笔者越发感到先贤有丰硕的成功体验。而自己能再次显现出来吗?在交稿之时,笔者虽将至“知天命”之年,虽有厚重的执着意,但自信心显然是不够的。从心底说需要世人支持,因此感谢世界一切对我的关怀者。在本书的最后,请允许我感谢不厌其烦的编辑们,他们的专业与宽容既帮助我能在这不太长时间内即汇入了信息时代,又容忍我本书的许多处有属于我自己的空间。张北勇于相山之麓2015年羊年岁首
全部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