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金元浦好多年了,给学生们写序已经成为一种工作,看着他们从懵懵懂懂到学有所成,从羽毛渐丰到一飞冲天,心中感到无比欣慰,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然而给自己的先生写序,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有惶恐、紧张,还有一种感动。这当然是因为先生的信任。记得二十多年前,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入学面试,当时拷问的问题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钱中文先生作为考官,一脸严肃,不苟言笑,“审问”得甚是谨严,我这个在大学任教多年的教师都未免紧张。幸亏有另一位副导师考官杜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微笑着“娓娓”问来,容学生们“款款”答去。使我们免去了不少僵硬的表情。书瀛先生总是关注文艺学美学最前沿的问题。眼前这本《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关注新时期文艺学各种趋向和动态,写作时间跨度很长,差不多十六七年。最早的部分,草于20世纪,第十章、第十一章,写于近两年;虽然写作时间跨度长,但全书主旨一线贯通:杜先生一直密切关注新时期文艺学走向和不时出现的新问题。在这本书中,书瀛先生探讨了市场经济对于文学的正、负效应,研究了文学的道德滑坡问题;研究了消费社会的消费文化问题,评点了当今世界的热门人物波德里亚;探讨了媒介对审美—艺术的意义,提出媒介通过改变主体而改变审美—艺术,媒介通过改变对象而改变审美—艺术,媒介通过改变工具和形式而改变审美—艺术。媒介不仅是“讯息”,它直接就是生产力。书瀛先生还对文学的“消亡”问题,文学的“边界”问题,文学“内转外突”问题,给出了自己明确而又辩证的回答。先生还重读了《共产党宣言》,特别是对世界共产党人美学发展史重新做了梳理和思考。先生总是自觉地与时代同行,站在时代的潮头,反观我们走过的历史,因而这种反思就格外珍贵。其实,何止这本书,几十年来,书瀛先生一直这样孜孜不倦,负重前行。今天依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什么?因为书瀛先生一直在心中背负着这样的“原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他说:人不能没有理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起责任感和义务感。在不同的位置上,无论你扮演怎样不同的人生角色,都应该有自己的,符合自己的角色的责任。作家有作家的责任,工人有工人的责任,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责任。这样建立起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有序的,好一点的社会。以这样的基本理论建立的社会才是比较理想的社会。书瀛先生特别有一种宽容和合作的精神。本书第二章“市场语境下的文学与道德”的大部分文字,是先生与何西来、钱竞合作写成,第七章“文学‘边界’论争”,乃与张婷婷合作而由她主笔。合作源于包容与纳新。这里首先是愿意倾听。伽达默尔曾说过:对话是一个逐渐形成理解的过程。因此,在真诚对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向他人开放,真诚地认为对方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并且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以及他所说的一切。书瀛先生说:我很高兴这种合作,切磋学术,交流思想,受益多多。很愉快,很惬意。他几乎每年都要参加我的博士生的答辩,每年都说向这些年轻的博士们学到了许多。也许就是因为他这样虚怀若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所以他总是站在最前沿,且成果如此丰硕。书瀛先生也曾遇到许多不公,但他大度。我不知道他把那些愤懑怎么从心中抓出来扔掉,然后一脸释然。二十多年,我没见过他有过雷霆之怒,没见过他随意臧否他人,他总是讲究恕道,成人之美。书瀛先生的厚重还表现在他深厚的学养。不论是美学问题还是文艺学问题,不论是古代文论,还是西方文论,不论是马列文论还是当代文论,他都曾深研细琢,学有卓见。早年关注马列文论、文学原理,近几年将更多时间投身于古代诗学文论的研究,对“诗文评”问题进行考察,出了李渔《闲情偶寄》校勘、注释及《评点李渔》、《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李渔美学心解》等好几本书;但另一只眼却一直关注当代文论:眼睛始终盯着当下,出版了《价值美学》、《艺术哲学读本》、《文学原理——创作论》等多种著作。厚重是一种品格。书瀛先生就是这样一种品格的楷模。厚重,因而大度;厚重,因而包容;厚重,因而不断做着学术的持续喷发;厚重,从而总是奖掖和提携后来的学人。披文以讨源,涵泳以品德。厚重,不是一天养成,几十年砥砺,数十载积累,不断慎思明辨,不断澡雪精神。愿意就这样默默地跟随着先生。对,这就是他,就是那个慈祥的老头儿:腰板挺得很直——因为多年伏案劳作,积劳成疾,腰椎有病;就是那个笑眯眯的老头,不做作,没架子,看着,你就觉得亲切……别发生错觉,杜老当年可是相当帅气的小伙……2012年3月10日于海淀三灯阁
全部显示∨
杜书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文艺理论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评论》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文学片)以及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论艺术典型》、《论艺术特性》、《文艺创作美学纲要》、《文学原理一一创作论》、《文艺美学原理》(主编)、《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主编)、《说文解艺》、《文学会消亡吗》、插图本《闲情偶寄》评注、《艺术哲学读本》、《价值美学》、校注本《闲情偶寄 窥词管见》、七卷本《杜书瀛文集》、《评点李渔》,以及译著《滑稽与笑的问题》、散文集《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等。
全部显示∨
第一章 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之下……第一节 市场经济:艰难的历史选择
第二节 市场经济:功耶?过耶?
第三节 市场经济对陈旧观念的冲击
第四节 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正面效应
第五节 市场经济与“利”和“欲”
第六节 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负面效应
第二章 市场语境下的文学与道德第一节 重新面对文学和道德的问题
第二节 文学道德风貌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原因探究
第四节 作家的人格建设
第三章 消费社会及其对文学理论的新挑战第一节 如何界定当今的时代特点
第二节 评点波德里亚
第三节 面对冲击,如何应对
附 就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问题与金惠敏的通信
第四章 消闲与审美第一节 检讨一种观念
第二节 “忙”和“闲”
第三节 消闲文化
第四节 文化消闲
第五节 消闲与审美
第五章 媒介对审美—艺术的意义第一节 媒介是什么
第二节 媒介即是讯息……
第三节 媒介不仅是“讯息”,它直接就是生产力
第四节 媒介通过改变主体而改变审美—艺术
第五节 媒介通过改变对象而改变审美—艺术
第六节 媒介通过改变工具和形式而改变审美—艺术
第七节 艺术媒介与审美价值本体不能分离
第八节 特定的审美价值只能由特定的艺术媒介来实现
第九节 审美信息须由特定媒介单渠道传输
第十节 一种新媒介,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形态的诞生
第六章 稷下再说文学消亡问题——2011年4月1日在“稷下大讲堂”的讲演第一节 从“网民”和“股民”说起
第二节 文学“终结”论者的根据
第三节 文学不死
第七章 文学“边界”论争第一节 “守界”与“扩容”
第二节 在表面现象背后
第三节 学术正道是沧桑
第四节 正处于大变革的当口
第五节 少做些划界,多研究问题
第八章 面对全球化浪潮第一节 李光耀转向和活佛拍电影
第二节 人类文化的基本趋向
第三节 重读《共产党宣言》
第四节 歌德的启示
附 从《面条之路》说到文化的全球化
第九章 内转外突——新时期文论轨迹第一节 鸟瞰“向内转”
第二节 “内部”与“外部”
第三节 “内转”启动
第四节 美学热
第五节 本体论研究
第六节 关注文体
第七节 文学叙事学
第八节 文学语言学
第九节 “内”与“外”的反思
第十节 吃“里”扒“外”
第十一节 外突表现:“文化批评”之类
第十二节 “文学是人学”:一个老命题
第十三节 曾经扭曲的历史
第十四节 钱谷融的功绩
第十五节 一幕悲喜剧
第十章 文化舶来品的汉化和合法化——以“美学”为例第一节 对外来学名的质疑与释解
第二节 无法否认其合法性
第三节 人类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交流
第四节 文化“杂交”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契机和动力
第十一章 世界共产党人美学发展史的重新认识第一节 世界共产党人的美学格局:列宁是转折点,也是新起点
第二节 列宁的政党政治美学(文艺思想)的嫡传子弟兵
第三节 毛泽东怎样发展列宁
第四节 90年文海涛涛,谁人弄潮?沉浮几何?
第十二章 价值美学构想第一节 我为什么迟疑
第二节 从美学说到哲学
第三节 有学者提请注意哲学上的新动向:价值论转向
第四节 美学学科多样化,而价值美学走红……
第五节 价值美学虽非显学,然鼓吹者不乏其人
第十三章 说“史”谈“今”论“转换”——从“诗文评”到“文艺学”第一节 历史:资源和镜子
第二节 关键在于抓住学术范型的转换
第三节 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术范型转换的必然性
第四节 研究文艺学学术史的方法
第五节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运行轨迹
第六节 中国文艺学一百年的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与反思
附录一 文学:呼唤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新道德——首都部分专家学者座谈纪要
附录二 新时期文艺学20年——首都部分专家学者座谈纪要
后记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