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

纸书售价: 纸书定价:¥42.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课题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对荀子思想的研究
(二)对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的研究
(三)海外对荀子的研究
(四)目前国内荀子研究的特点
(五)当前荀子研究中存在的难点
三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 课题研究方法与心得
(一)研究方法
(二)学习心得
五 本书文献引用与注释说明
第一章 荀子和他的时代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一 兼并战争急剧加速
二 社会生活高度发展
三 思想文化繁荣创新
第二节 战国学术繁荣的原因
一 夏、商、西周、春秋文化的积累与绽放
二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带来的文化普及
三 诸侯争霸引发的重士风尚对学术的大力推动
四 交通发展为学者访学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 士人俸禄的变化对战国学术繁荣有重要影响
(一)春秋末期至战国年间,士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持续得到提高
(二)战国时期,士人俸禄由爵禄向谷禄、由年俸向月俸转化
(三)士人地位的提高和俸禄形式的转变,对战国学术的繁荣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荀子生平与志业
一 荀子的生平与著作
二 荀子的学术志业
第二章 荀子与儒墨显学
第一节 儒学在战国的分化与发展
一 荀子对子思、孟子、子夏、子张、子游的批评
(一)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①
(二)俗儒与大儒之辨
二 荀子与孟子思想的交集
(一)尊崇孔子,全力开拓儒学事业,致力于对非儒思想的批判
(二)在王霸观念、汤武革命问题上一致
(三)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
第二节 荀子对墨子、宋钘的批评
一 荀子对墨子的批评
(一)墨子忽视制度与人文,其思想不足为治理天下之法式
(二)批评墨子“兼以易别”,提倡“明分使群”
(三)墨子“非乐”思想是不知礼乐意义的狭隘的功利意识
(四)社会贫穷源于人们的错误行动,“节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五)“非葬”是知表不知本,墨子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
二 荀子对宋钘“情寡欲浅”的批评
三 墨子、宋钘思想对荀子的影响
(一)墨子对荀子思想的影响
(二)宋钘对荀子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荀子以孔子正宗自居的文化立场
一 荀子对孔子“仁”的继承
二 荀子对孔子“礼”的发展
三 荀子继承了孔子对社会职责的强烈情怀
四 荀子和孔子一样重视个人修养
五 荀子和孔子在论“学”上意旨一致
第三章 荀子与战国名辩思潮
第一节 战国名辩思潮的源流与概况
一 邓析名辩思想及其“两可之说”
(一)邓析的“名”“辩”思想
(二)邓析的“两可之说”
二 孔子、墨子的正名思想
(一)孔子“正政”的“正名”思想
(二)墨子“取实予名”的名实相符思想
三 惠施、公孙龙、墨子后学的“辩”论和庄子对“辩”的态度
(一)惠施之“善辩”
(二)公孙龙的名实论与“白马非马”
(三)墨家后学的察辩思想
(四)庄子对“辩”的态度
第二节 荀子的正名思想与辩论逻辑
一 荀子“制名以指实”的正名思想
二 荀子以礼为则的辩论思想和对辩说的分类评述
第四章 荀子与战国天人思想
第一节 孔子、孟子的天人论
一 孔子的天人观
(一)义理之“天”是人道德与力量的源泉
(二)命运之天带给人时运的盲目,从而人天分离
(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明确天人有分,自强在人
二 孟子的天人思想
第二节 老子、庄子的天道观
一 老子人道效法天道思想
(一)《老子》一书的年代
(二)《老子》的天道与人道
(三)荀子对老子天人关系的回应
二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第三节 荀子天人思想的内涵与特色
一 荀子天人有分概念的来源
二 荀子天人有分的思想内涵
第五章 荀子与先秦诸子的人性论
第一节 诸子的人性论与荀子的人性观
一 孔子的性情本然观
二 老子、庄子的自然人性论
三 墨子和法家(商鞅)的性恶思想
(一)墨子的性恶思想
(二)法家(商鞅)的性恶思想
四 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思想
五 荀子的性恶思想和对孟子性善思想的批评
(一)荀子的性恶思想
(二)对孟子性善说的批判
第二节 “化性起伪”——荀子对陈仲、史、它嚣、魏牟的批评
一 荀子对陈仲、史寡欲克己的批评
二 荀子对它嚣、魏牟放纵不为的批评
三 “化性起伪”需要“真积力久”
第六章 荀子与战国禅让思潮
第一节 燕国禅让事件
第二节 《论语》和《尚书·尧典》中的禅让思想
一 《论语》中的尧舜禹禅让记载
二 《尚书·尧典》中的禅让记载
第三节 《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中的禅让思想
第四节 战国诸子对禅让的态度
一 墨家对尚贤的推崇
二 “民心”、“天命”决定“天下”:孟子的禅让思想
(一)孟子对禅让的阐述
(二)孟子对燕国禅让事件的评述,体现了他的天下秩序观:天子为天下共主,决定各诸侯君位的变更。诸侯之间地位平等,没有相互讨伐的资格
三 《庄子·让王》是儒墨强大禅让话语下的被动反击
四 韩非否定禅让,构建了暴力得王位的古史系统
五 重王道社会的礼义本色,轻王道社会的禅让形式:荀子的禅让观
(一)认可并赞成禅让,在《荀子·儒效》、《荀子·成相》篇
(二)荀子否定禅让的文字,在《荀子·正论》篇
第七章 荀子的“天下”理念与社会理想
第一节 先秦诸子的“天下”理念与特色
一 先秦诸子的天下理念
(一)儒家孔子、孟子主张德仁治天下,发扬光大了“天下”的道德含义
(二)道家老子、庄子发展了天下一体观念,提出用“无为”治理天下
(三)法家提出了“天下”的制度统一意义
(四)墨子为天下理念贡献了精英政治思想
二 先秦诸子“天下理念”的共同特点
(一)从地理概念来说,“天下”没有边界
(二)“天下”是有制度、政治文化完整的天下,是基本制度一致性和社会文化多样性相统一的和谐世界,天下的治理必须以此为出发点
(三)以天下利益而不是诸侯国家利益来处理天下事务,是治理天下的基本准则
(四)“天下无外”、“夏夷无别”是天下组成的关系原则
第二节 荀子对先秦诸子天下理念的综合与超越
一 荀子对治理天下形态的划分
二 荀子王道理想的内涵和对先秦诸子天下理念的吸收与综合
(一)王道天下以礼义为本,德法兼备
(二)王道天下必须举贤选能,明晰职守,加强制度规范
(三)王道社会必须物质丰裕、上下皆富
(四)王道社会需要“禁暴除害”的仁义之师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