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书籍正是我的居场所——《创造居场所》那些击中人心的句子
居场所,一个比“家”更温柔的概念。它可能是常去的咖啡馆里的那个固定座位,是深夜微信群中的一句“我也这样想过”,是你脱下社会面具,感到自由自在的地方。
对一些过分依赖书籍的书呆子(比如本人)来说,书籍有时候就是居场所,是一个让我感到安心的世界。因此,这不仅是一本提倡“创造居场所”的书,其存在本身也创造了一处“居场所”,令每一个感觉孤独的当代人,在书页中发现“啊,这不完全是我个人的问题”“啊,也许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当我读到其中一些句子时,也曾感到“会心一击”,“啊,原来可以这样想”。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 #原来可以这样想# 的阅读时刻:
我们在介绍他人的时候,首先会倾向于根据他人拥有(Have)怎样的经历来介绍,例如“这个人是xx大学的学生”“是xx司的老板”“参加过甲子园高中棒球联赛”。其次,会根据“是这样”(Be)来介绍,例如“这个人是xx样的人(xx可以是有趣、温柔等表达个人性质的词汇)”,通常这种介绍很容易被定位为附属品。
正因为我们认为赤裸裸的自己、一无所有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会以“毕业于xx大学的我”“拥有很棒的伙伴的我”等形式,向四面八方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以证明自己不是无足轻重的人。因此,有时比起“想怎样生活”,人们会将大把的时间花费在“看起来是什么样的人”“想受人羡慕、看上去是上天眷顾的人”等事情上。
对于学生来说,求职活动是面向不远将来的战略性行为,但不仅仅是求职活动,我们还会经常为了不远的将来做许多准备活动。比如,初中的时候准备中考,进入高中的时候又准备高考。然后,成为大学生时,又开始求职活动,工作之后,又开启寻找终身伴侣的相亲活动,当通过相亲活动找到伴侣结婚之后,又开始备孕活动,以便在合适的时候生孩子。孩子出生后,又开始育儿活动,以便孩子能够顺利进入托儿所。这样完成一系列“xx 活动”后,我们就从“xx活动”中解脱了吗?接下来,我们作为父母还不得不参与孩子的备考活动或者求职波折之中。在人生最后还必须进行“最终活动”(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这是因为外部要求我们经常面向不远的将来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人生。
人们在内心不断接受着“光靠学习是没用的”价值观,同时也因为“学习都不行那么这个人肯定不行”这一观念而感到压力,所以维持、塑造“被认可的自我”的门槛变得非常高。因此,拥有学历的人也失去了能够确证自己能力的感觉,现在相当多的人,包括拥有高学历的人员,已经习惯对自我能力感到不安。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一旦输掉竞争就会被定位为失败者,而且无法重来,在承受这种精神压力的同时,被迫发挥自我能力,谋求被不断地认可。超精英主义的评价标准模糊不清,不仅如此,还要展示拥有一种完美的“人的综合能力”,这令人身心俱疲。
当女性通过工作“绽放光彩”成为唯一价值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风险——不想通过工作绽放光彩的女性,不想或者不能选择那种生活方式的女性,在社会中就很难找到居场所。
谢丽尔·桑德伯格在 2013 年出版了《向前一步》一书,这本书也成了畅销书。在这本书中,虽然社会中还存在女性活跃的壁垒,但女性也可以为了追求成为商务领袖挺身而出(向前一步)的。但是,女性像这样处在领导职位并与男性一起工作,就要在工资劳动上花费很多时间,因此育儿、照顾老人和家务等再生产劳动就需要其他人,很多时候是粉领工人(保育员和护士等是较多女性从事的职业。由于主要是女性,且多穿粉色制服,故被称作粉领工人。)来承担,但整体上粉领工人的工资比其他劳动者还要低。如果女性想要担任以长时间劳动为前提的超级精英职位,而这必须建立在剥削从事低工资劳动女性的前提之上,那么谢丽尔·桑德伯格所代表的社会,只是把再生产劳动的负担和不平等强加给了其他女性。
完全不做饭、不洗衣服、不打扫卫生,在老家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又完全依赖恋人,如果不经常联系就难以平静下来(这样的人应该有很多吧……),这样的人处于既不能生活自立也不能精神自立的状态。然而,一些人通过工作赚钱实现了经济自立,他们则被认为是自立的,生活在社会当中也不会被视为问题。
一般人们认为自立的最大标志是经济自立,认为自立的人是那些处于能够工作赚钱状态中的人,其首要目标是要努力工作构建自己的生活。……(然而)一旦社会进入发生灾难等非常时期,像我这样出生之后所有时间都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几乎就会束手无策,完全不能自立。反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依赖外部系统、靠自己的双手构筑每日生活的街头流浪人员,在非常时期则拥有很多生存技能(在哪里如何弄到食物,如何保证睡觉的地方,如何解决厕所和个人卫生问题),能够准确地做出所有判断和行动,可以说他们是非常自立的人。自立就是像这样会因情况不同而其所指的内容也会发生反转的含糊不清的东西。
如今,将家庭背负着的过多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性功能划分为家庭以外的内容,通过功能转移的方式,将家庭应当承担的功能最小化,这叫作家庭的“通货紧缩战略”。例如,伊丽莎白·布雷克提出了“最小化婚姻”的概念,大幅减少对婚姻施加的制约。
……
如果上面的哪些话也一样“击中”了你,请打开这本书。
《创造居场所:孤独与归宿的社会学》
[日] 阿比留久美 著
兰旺 译;周运来 审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ISBN:9787522749679
定价:76.00元
出版时间: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