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服务 > 服务图书馆 > 馆配资讯

主题书单 | 把握 “十五五” 脉搏10本书

发布日期:2025-11-05 13:59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理解这一时期的发展蓝图、核心任务与潜在挑战,不仅关乎国家与社会的走向,更与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活品质和未来机遇紧密相连。



为帮助您系统性地把握“十五五”的脉络,我们特别策划了这份主题书单。书单汇聚前瞻性研究成果,涵盖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民生福祉的提升路径、数字中国的建设蓝图、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等关键领域。

我们希望这份书单能成为您洞察时代的窗口,助您积蓄知识养分,在“十五五”新征程上赢得主动。



走向“十五五”的中国经济(全二卷) 0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著

368元

9787522756905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科学认识历史方位、准确把握阶段性特征、综合研判发展趋势、系统谋划发展举措,对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具有重要意义。《走向“十五五”的中国经济》(上、下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重点聚焦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开展历史视野、比较视野、宏观视野、微观视野的多视域研究。全书设立总论以及指导思想与经验启示、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深化改革与激发活力、扩大开放与内外联动、民生福祉与社会保障等七篇77章,为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支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决策参考。






面向“十五五”时期的中国金融发展

(中国金融报告2024-2025)02



张晓晶 主编

98元

9787522749365



本年度中国金融报告以“面向‘十五五’时期的中国金融发展”为主题,主报告深入探讨了大国博弈下的中国金融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资本市场壮大、全球资产布局以及数字金融新赛道等是大国金融博弈的重点。接下来,报告分别从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宏观金融调控框架革新、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发展风险投资和耐心资本、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法治与金融监管、跨境支付清算机制、数字资产监管、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养老金融、金融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等维度,全景式展现了“十五五”时期金融强国的实现路径与建设重点,对于把握好金融强国的丰富内涵、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5)

(“十五五”时期的中国农村发展)03


魏后凯 杜志雄 主编

239元

9787522753416



本报告分综合、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四篇。综合篇聚焦国家粮食安全、食物供需、帮扶制度、城镇化与城乡融合等方面形势与策略;经济篇围绕农业经济、乡村产业、农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县域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等,分析挑战并给出对策;社会篇探讨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精神文明、人才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等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思路;生态环境篇针对耕地保护、水资源利用、农业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治理和防灾减灾等问题,提出应对办法,为“十五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提供多维度参考。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04


李雪松 张慧慧 朱承亮 等著

108元

9787522742229



当前,全球科技领域呈现重大基础科学发现相对放缓、应用研究成果加速涌现、科学研究范式深刻转变的“三期叠加”特征,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临新的科技趋势,蕴含新的战略机遇。中国科技创新一方面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加速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另一方面也须警惕国际规则非正常调整、前沿领域赛道固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脱节等风险挑战。面对新的科技趋势和风险挑战,中国需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数据与场景优势向科技与产业优势转化、主动应对国际规则非正常调整、加强颠覆性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化改革开放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05




赵艾 著

99元

9787522740287

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主线,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的问题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等角度进行了研究探讨。其认识和体会的重点包括:解决超大规模的人口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和挑战需要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靠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离不开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是深化改革开放;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样必须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基本前提;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依然是关键,等等。







数字技术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06



姜振煜 著

89元

9787522747163



本书以数字技术为切入点,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其服务要素投入的问题,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及创新系统理论,探讨国际与国内数字技术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本书利用投入产出法测度了世界各国制造业中服务要素投入水平,并以期刻画该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出行业层面数字技术的投入水平,并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且连续的数字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发现:首先,从全球层面分析,数字技术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中服务要素的投入水平,并且不同数字经济发展路径的国家、不同制造业行业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除此之外,经本书科学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位列世界第一梯队。其次,聚焦中国层面,本书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同样显著促进制造业中服务要素的投入水平,“腾笼换鸟”现象显著。但是,由于各省数字经济发展路径与周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其数字技术对服务要素投入的促进效果迥异,未来中西部地区或将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最后,通过空间效应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具有集聚效应,进而促进制造业服务要素投入呈现出一种扩散效应。







科技金融:历史、理论与现实07




张晓晶 李广子 等著

88元

9787522751627



科技金融位列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提高金融体系的风险偏好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特征之间的匹配程度是发展科技金融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本书将以此为主线,从历史和现实维度讨论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之间的匹配。主要内容如下:(1)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2)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历史考察;(3)科技金融的需求;(4)科技金融的供给;(5)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演进;(6)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地方实践;(7)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研究;(8)发展科技金融中的主要着力点。








数字时代的就业变革08



马晔风 著

78元

9787522751634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方式,对劳动力市场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聚焦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深入分析了中国数字人才和数字技能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新就业形态的兴起的背景、发展特征和疫情的影响,数字技术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最新兴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对就业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本书基于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和现实的研究,尝试刻画分析数字时代就业变革的关键趋势,以期为数字时代众多的劳动者们提供参考和启发。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09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著

239元

9787522749860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体撰写的中国经济发展报告,《中国经济报告(2024)》的主体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本报告共分为五篇共三十二章,分别从新质生产力理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五个篇章不同视角探索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方法,为中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效应研究10




仇晓洁 王晓洁 著

98元

9787522737294



社会保障体系与现代化相伴而生,是现代化孕育的重大制度文明成果。现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但发展质量还不高,协同性不足,未形成优良的整体效应。本书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以及高质量社会保障的内涵与特征为起点,详细论述二者的内在逻辑,梳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历程及经验。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以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为目标的社会保障质量指数指标体系,以此判断中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别从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协同效应、区域间社会保障协同效应、社会保障项目间协同效应三个层面测度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水平,从中发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效应提升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一条可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效应提升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