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世界佛教通史.第1卷,印度佛教: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

纸书售价: 118.4 纸书定价:¥148.0 电子书售价: 59.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出版说明
总序
绪言
序章 古代印度概况
第一节 印度名及其汉译
第二节 古代印度的疆域地形
第三节 古代印度的种族
一 奥族人
二 荼卢毗族人
三 雅利安人
四 其他种族人
第四节 古代印度的语言
一 印度语言语系
二 佛教语言
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与文化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时代前的印度社会与文明
一 释迦牟尼佛时代前的印度社会与文明
二 石器时代与母系文明
三 铜器时代与印度河文明
四 铁器时代与雅利安文明
五 种姓制度与社会阶层
第二节 释迦牟尼佛时代前的印度宗教与文化
一 印度中古与近古宗教文化的四阶段
二 中古和近古的正统与非正统宗教文化
三 释迦牟尼佛时代前的非正统宗教文化
四 吠陀经典
五 吠陀文化的基本思想特点
第三节 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政治、社会与经济
一 从军事部落民主制向国家制的转变
二 列国时代与十六国
三 列国政治状况
四 列国的经济与社会
第四节 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宗教与思想文化
一 印度文化的轴心时代与佛陀时代
二 佛陀时代的正统思想与《奥义书》
三 佛陀时代除佛教外的主要学说类型
四 沙门思潮
五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与顺世派
六 末迦梨·拘舍罗与生活派
七 富兰那·迦叶及其非道德论
八 婆浮陀·伽旃那及其七身说
九 散惹耶·毗罗梨子及其不可知论
十 尼干陀·若提子与耆那教
第二章 释迦牟尼佛的出世、弘化与涅槃
第一节 释迦牟尼与佛陀
一 释迦牟尼之名
二 释迦牟尼与佛陀
三 释迦牟尼的生平与八殊胜行相
第二节 释迦牟尼佛的年代、种族与家世
一 释迦牟尼佛的年代
二 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与种族
三 释迦牟尼佛的家世
第三节 释迦牟尼佛的出世与成道
一 诞生
二 少年与青年时代
三 出家
四 寻师问道与苦行
五 成就正觉
第四节 释迦牟尼佛的转法轮与入灭
一 转法轮
二 初转法轮
三 游化诸国
四 传教的逆缘
五 最后说法及入灭
第五节 释迦牟尼佛的僧团及诸弟子
一 释迦牟尼佛的普世度化因缘
二 佛陀的僧团
三 僧伽的居住与安居制度
四 上首比丘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
五 第一代付法藏者摩诃迦叶
六 多闻弟子阿难
七 持律第一者优波离
八 善说法者迦旃延、拘□罗与富楼那
九 无诤行者须菩提
十 佛陀的比丘尼弟子摩诃波阇波提
十一 叛教的比丘弟子提婆达多
第三章 阿含经教中的佛陀形象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佛相
一 庄严德相
二 德号
三 智慧与能力
第二节 作为大解脱者的佛陀
一 佛陀作为大解脱者
二 烦恼的示现
三 苦的示现
第三节 作为大觉悟者的佛陀
一 解脱与解脱智
二 佛智与阿罗汉智之别
三 佛智
四 结论
第四节 佛陀的超越与不离
一 觉悟
二 解脱
三 体性
四 神通
五 大悲
六 超越与不离
第四章 释迦牟尼佛的阿含教说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分期
一 印度佛教分期
二 印度佛教的五分期
三 阿含教说
第二节 佛陀阿含教说的性质与特色
一 轮回与涅槃
二 流转的真实相:苦与无常、空、无我
三 三法印
四 解脱的迫切性
五 佛陀解脱道教说的特色
第三节 佛陀阿含教说的教纲
一 四谛说
二 十二因缘说
第四节 佛陀阿含教说的行与果
一 三学
二 三十七菩提分法
三 解脱道之果
第五节 佛陀的社会与政治教说
一 善恶因果与人天善法
二 五戒十善
三 一般社会伦理道德
四 贤王政治
五 转轮圣王政治
六 种姓平等说
第五章 结集与阿含经
第一节 第一次大结集背景
第二节 第一次大结集过程
一 结集的藏类
二 结集的过程
三 结集的语言
四 所集成藏的传承问题
五 关于第一次大结集的其他记载
第三节 第二次大结集
一 僧团风气的转变
二 “十事”与吠舍离城结集
第四节 部派结集
一 结集条件与两类结集
二 三类结集
三 部派的结集
四 部派结集与三藏
第五节 三藏与阿含经
一 法与毗尼
二 经教与佛说
三 经藏与阿含
四 经藏与九部经、十二部经
五 律藏
六 论藏
第六章 从阿含佛教到部派佛教
第一节 阿含佛教的开展
一 对佛说的初步系统化
二 三科
三 三界六趣说
四 人类社会演变说
五 烦恼说
六 四谛说与三十七菩提分法
七 法运说
第二节 从佛灭到阿育王时期的付法传承
一 佛灭后的付法传承
二 阿含佛教时期的传承
三 阿含佛教三阶段
第三节 阿育王与佛教的兴盛
一 印度的古代王朝
二 孔雀王朝与阿育王
三 阿育王与佛教
四 关于阿育王的两个问题
第七章 佛教的部派分裂
第一节 僧团与部派分裂
一 僧团分裂与分派
二 因律诤而起的初次分裂
三 因理诤而起的初次分裂
四 根本分裂
五 枝末分裂
第二节 大天与部派分裂
一 凡夫大天与大德大天
二 大天问题
三 “大天五事”
第三节 部派分裂的阶段及其所论诤的问题
一 部派分派的脉络
二 部派分裂的阶段
三 部派佛教的阶段
四 部派佛教所论争的问题
第四节 部派的分派
一 《异部宗轮论》的部派分派
二 围绕《异部宗轮论》的探讨
三 部派分派的论定
四 部派的最初地理分布
第八章 部派佛教的思想及其大师
第一节 部派佛教的大师
一 迦多衍尼子
二 大德法救与世友
三 胁尊者
四 马鸣
五 鸠摩罗多与室利逻多
六 诃梨跋摩
七 世亲与众贤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与阿毗达磨
一 大众系、有部系与分别说系思想倾向
二 部派佛教与阿毗达磨
第三节 大众系部派及其基本思想
一 大众部的著述及其基本思想
二 说出世部的特征思想
三 一说部的特征思想
四 鸡胤部的特征思想
五 说假部的特征思想
六 制多山部、东山住部、西山住部的特征思想
七 方广部的特征思想
第四节 有部系部派及其基本思想
一 说一切有部的著述及其基本思想
二 犊子部的特征思想
三 法上部与贤胄部、密林山部的特征思想
四 正量部的特征思想
五 说转部与经量部的特征思想
第五节 分别说系部派及其基本思想
一 雪山部的特征思想
二 多闻部的特征思想
三 化地部的特征思想
四 法藏部的特征思想
五 饮光部的特征思想
第九章 从阿育王到迦腻色迦王
第一节 孔雀帝国的瓦解与混乱割据
一 孔雀帝国的瓦解
二 孔雀帝国后的分裂、割据与弥兰陀王
第二节 巽伽王朝时代的中印度法难
一 种姓制度的变化与婆罗门教的复兴
二 中印度法难及其后的佛教与婆罗门教
第三节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
一 贵霜王朝
二 迦腻色迦王
三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
四 迦湿弥罗的法难
五 正统意识形态思想的逐渐整合
第十章 早期佛教的文学与艺术
第一节 佛教文学的早期阶段
一 印度文学的吠陀时期与史诗时期
二 佛教文学的萌芽
三 贵霜王朝时代及其前后的佛教文学
第二节 佛教艺术的兴起
一 佛教与艺术
二 佛教艺术兴起前的印度艺术
三 佛陀时代的佛教艺术及僧院、僧伽蓝、塔、支提
四 阿育王时代的佛教艺术
五 巽伽王朝与案达罗王朝前期的佛教艺术
六 贵霜王朝及案达罗王朝后期的佛教艺术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的兴起
第一节 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
一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二 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大乘佛教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条件
一 时代背景
二 思想条件
三 具有大乘思想的部派佛教行者
第三节 大乘佛教的兴起
一 一般学术立场的大乘兴起说
二 大乘本位的大乘兴起说
三 大乘兴起的阶段及其特征
四 最初大乘运动的分类
五 大乘佛教兴起的最初路径
第四节 “大乘非佛说”问题
一 激烈版与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
二 对大乘是佛说的辩护
三 结语及“授记”问题
第十二章 初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
第一节 大乘经典的来源与结集
一 大乘经典的来源与结集
二 初期大乘经典及其出现年代
第二节 初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
一 大乘经的分期与分类
二 初期大乘经典出现的三个阶段
三 般若类经
四 《华严经》
五 《法华经》
六 《维摩诘经》
七 净土经典
第十三章 龙树、提婆菩萨与中观学派
第一节 大乘两宗派与三系
一 大乘宗派与大乘系
二 大乘佛教三期
第二节 龙树菩萨生平及其著述、思想
一 龙树菩萨的生平
二 龙树菩萨的著述
三 龙树菩萨的思想
第三节 提婆菩萨的生平及其著述、思想
一 提婆菩萨的生平
二 提婆菩萨的著述
三 提婆菩萨的思想特点
第四节 中观派的发展与传承
一 根本中观派与枝末中观派
二 根本中观派的传承
三 中观派的复兴与中观应成派、自续派
四 中观派的衰落
第五节 佛护与清辨论师略述
一 佛护论师
二 清辨论师
第十四章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政治、经济、社会与宗教状况
第一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政治、社会与经济状况
一 笈多王朝前的印度政治状况
二 笈多王朝概况与超日王
三 笈多王朝的社会经济状况
四 笈多王朝之后政治状况
第二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非佛教宗教与哲学状况
一 印度教的兴起
二 正统六派及其根本经典的完成
三 非正统派耆那教及其基本经典的完成
第三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大乘佛教的盛衰
一 宗教宽容政策与大乘佛教
二 那烂陀寺与大乘佛教
三 “空有之争”与大乘佛教的衰落
第四节 晚期部派佛教的流布与演变状况
一 部派佛教晚初期
二 部派佛教晚中期
三 部派佛教晚终期
第十五章 中、晚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
序说 中期与晚期大乘佛教
第一节 佛性如来藏经典及其思想
一 《涅槃经》
二 《如来藏经》
三 《胜鬘经》
第二节 瑜伽行派经典及其思想
一 《解深密经》
二 《阿毗达磨大乘经》
三 《楞伽经》
四 《佛地经》
第十六章 瑜伽行派论师、著述及其思想
第一节 瑜伽行派及其思想开展阶段
一 瑜伽行派的兴起
二 瑜伽行派的开展
三 瑜伽行派开展的阶段
第二节 弥勒、无著与世亲菩萨的生平、著述
一 弥勒菩萨的生平
二 弥勒菩萨的著述
三 无著菩萨的生平
四 无著菩萨的著述
五 世亲菩萨的生平
六 世亲菩萨的主要论著
第三节 弥勒、无著与世亲菩萨的基本思想
一 弥勒菩萨著述的基本思想
二 无著菩萨著述的基本思想
三 世亲菩萨著述的基本思想
第四节 瑜伽行派的陈那、安慧、护法等论师
一 师子觉、亲胜与火辩论师
二 陈那论师
三 德慧、难陀、净月与无性论师
四 安慧论师
五 护法论师
六 德光、护月、胜友、胜子、智月与亲光论师
七 戒贤、调伏光与胜军论师
第十七章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印度佛教与非佛教的文学、艺术
第一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印度非佛教文学与艺术
一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印度非佛教文学
二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印度非佛教艺术
第二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印度佛教文学与艺术
一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印度佛教文学
二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佛教艺术
第十八章 佛教密教的兴起
第一节 佛教密教的起源
第二节 佛教密教的初始与早期阶段
一 佛教密教开展的初始阶段
二 佛教密教开展的早期阶段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