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资讯>媒体报道>媒体报道详情

“专业化”才是方向:一家学术出版社的四十五载路

发布日期:2024-01-25 16:04

记者:舒晋瑜

来源:《中华读书报》(2024年1月24日 第6版)


编者按

十几年前,市场竞争加剧叠加出版业转企改制,导致中国社科出版社的出版定位、发展方向不甚明确。为保证图书质量,需要编辑严格把控选题,但因此经济收入降低;而为增加经济收入,放宽出书门槛,又造成图书出版混乱,影响口碑。“降低自己的品格来获取一时的效益或者成功,这是不行的,走不远的。”刚来到中国社科出版社担任领导职务的赵剑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科出版社要坚持专业化、精品化的学术追求,一定要走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出版的发展道路,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978 年被称作中国改革开放元年。那一年的6月14日,由胡乔木同志提议,经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设立的直属单位之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成立。


在伟大历史转折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之际,中国社科出版社应运而生,注定要在历史浪潮中留下不平凡的印记。


学术出版社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办得好?


2023 年,历经四十五载的艰苦耕耘,中国社科出版社走出了一条集主题出版、学术精品出版、数字出版、国际出版和大众出版“五位一体”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今的中国社科出版社,已经成长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的出版重镇、国家智库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和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主力军。


坚守理论高地


四十五载,中国社科出版社始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坚强阵地。


中国社科出版社坚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在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等出版领域保持领先。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系列丛书、“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文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报告》《马克思主义学术文丛》《思想巨人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六卷本)《马克思传》《恩格斯传》《马克思思想年编》《恩格斯思想年编》等。这些重要研究成果的出版,使中国社科出版社充分发挥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坚强阵地、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重要阵地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科出版社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主动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布局推进特色主题出版,坚持把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出版的首要任务,策划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相关论著。如《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体会》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12卷),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展示,在全社会引起重大反响。


中国社科出版社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服务党和国家加快中国特色高端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创立“中社智库”出版品牌,出版智库成果千余种。其中,《“一带一路“手册》(中英文版)、《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中英文各12种)等成果多次被选送“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改革开放与世界扶贫大会和中国进口博览会等重要会议展阅。




学术出版初心



四十五载,社科人始终不忘学术出版初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汇聚了众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家,出版了众多在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家力作,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到《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大型丛书)以及《中华思想通史》等一大批原创学术精品,力图在赓续中华优秀思想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体系。中国社科出版社也十分重视学科年鉴对于学术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扩大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年鉴的出版规模和质量,目前已出版学科研究年鉴共40种,覆盖14个一级学科、22 个二级学科以及4 个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领域,形成初具规模的学科年鉴集群。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科出版社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学术出版重镇,积极助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社长赵剑英策划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是国内唯一系统完整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史的大型丛书。该丛书中的一些著作对学科创建具有开创性意义,如《当代中国边疆研究》,是新时期我国第一部从学术史的视角认识中国边疆研究的权威著作;《新中国甲骨学七十年》《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作为“三大显学”的历史性成果,对于传统文史学科构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则被誉为树立中国经济学话语权的大作。


近年来,中国社科出版社专门成立了考古工作室和古籍分社,集中力量推出一批精品考古成果和古籍整理成果。出版了如《今注本二十四史》《中外哲学典籍大全·中国哲学典籍卷》《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清代国家统一史》《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等重大出版项目。另外,中国社科出版社也长期关注如甲骨学、简牍学、古文字学、濒危语言(方言)研究等冷门绝学,出版了《殷墟甲骨学大辞典》《梵汉对勘佛经丛书》《西夏文词典》《清代民初闽方言韵书整理及研究丛书》《全国汉语方言用字表稿》等重大研究成果,为这些学科的传承与发展、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社科出版社深知,学术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从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书《提高生产率》,即美国唐纳德教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演讲词的中译本开始,中国社科出版社便始终坚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开展与国外图书出版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来”方面,中国社科出版社一直致力于国内外学界享有盛誉的“剑桥史”系列大型翻译工程,在《剑桥中国史》《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的基础上,又新翻译出版了《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基督教史》。中国社科出版社组织引进了《西方现代思想丛书》《国际学术前沿观察丛书》《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两希文明哲学译丛》以及《罗尔斯著作集》《克尔凯郭尔文集》《克罗齐史学名著译丛》等国外学术经典,开阔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视野。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科出版社依靠自身优势和精准筹划,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主力军。中国社科出版社已实现 340 多种版权的输出,先后与罗德里奇、施普林格、剑桥大学出版社、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世界科技出版社等 20 多个国家的40多个出版机构签订合作出版协议1100余项,现已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 “理解中国丛书”“中国制度研究丛书”“简明中国系列”“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中国视角系列”6大出 版矩阵。其中“理解中国丛书”,目前已经被翻译成包括英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日文、俄文、法文、韩文、泰文等13个语种在海外发行,促进了国内外读者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宗教等方面的全面理解;“中国制度研究丛书”则作为全国唯一一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渊源、实践基础、基本内容、内在逻辑、特点和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论著,得以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简明中国系列”,不仅中文版受到国内读者和市场的广泛欢迎,而且备受国外出版社的青睐,被译为多个语种在海外发行。


中国社科出版社也积极整合资源优势,参与国际书展,拓展“走出去”多种形式,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国际书展主宾国活动。另外,中国社科出版社打造的“中国社会科学文库”数据库已经落地德国柏林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国际知名图书馆,供海外读者使用。



致力学术普及



中国社科出版社通过策划和出版通俗易懂、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为提高大众的社会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做出了贡献。从钱钟书的《石语》、费孝通的《中国绅士》,到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余世维的《赢在执行》,到王伟光的《新大众哲学》、杨春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再到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的《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世界简史》,等等,每一个时期中国社科出版社都会推出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大众精品。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科出版社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术成果走向大众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更加注重将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语言,确立起“出版高端学术普及读物”的定位。如前面提到的《新大众哲学》《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紧扣时代脉搏和实践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书还有《21 世 纪 中 国 的 马 克 思 主 义》《〈共产党宣言〉的新时代阐释》等。再如畅销至今的“简明中国系列”本着“大家写小书,简洁有章法”的原则,由各学科权威学者撰写,其中《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发行 20 余万册,对于推进大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作为国家重大学术文化工程、“十四五”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中华文化史简明读本》也在2024年1月出版发行。


中国社科出版社成立大众分社,开发大众出版品牌“鼓楼新悦”,目前已经出版60余种图书,涵盖新知、全球史、人文科普、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类别,逐渐成长为国内新兴人文社科领域有影响力的出版品牌。




学术出版转型升级



中国社科出版社虽然是纸媒起家,但在快节奏的当下,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都发生了变化,满足快节奏下的深阅读需求成为中国社科出版社推动高质量出版的新要求和新动力。十年间,中国社科出版社积极顺应数字化潮流,高度重视推动学术出版转型升级,中国社科出版社完成 21000 种图书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已实现纸电同步出版。自主研发和运营“中国社会科学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三大数据库,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库”是目前国内更新最快、学科最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电子书数据库,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学习活动的重要平台。


中国社科出版社也着力在市场变局中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构建营销矩阵。从最初只开设发行部门、只有传统发行渠道,到营销扁平化改革,再到营销引领发行,实施精准营销战略,如今的中国社科出版社已经形成了发行部、图书馆部、网络与新媒体部、产品及品牌宣传部四大营销板块,在经销商合作、图书馆直销、电商及分销、新媒体营销、数据库销售、海外市场推广等业务领域全面布局,销售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改变了业界对学术出版天然亏损的刻板认知。


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社认识到营销传播具有很强的价值引领作用,能够发现和培育读者,从而扩大市场份额。中国社科出版社基于学术出版的特点提出“营销引领发行”的思路,加快对全社图书产品的梳理、整合和开发,以主题图书、长销书、学术精品为三大抓手,建设针对性的营销矩阵,主动发现读者,从而推动实现发行目标,同时布局图书馆直销、机构读者直销和自营渠道建设,在传统的销售渠道外寻找新的精准营销点,进一步拓展销售空间。


随之而来的,就是推动纸电一体化采购模式,探索图书营销领域的融合发展转型。纸电一体化采购是指图书馆将纸本和电子书一体考虑,与出版社商定折扣,打包采购,它的优点是出版社可以稳定纸本销售,无死账坏账风险,同时可以更好掌握馆配信息,建立密切的客户关系为数据库销售做铺垫。中国社科出版社是出版行业率先响应并大力倡议纸电一体化采购的出版社之一,从 2019 年开始主动出击,目前已经和上海市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实现了纸电一体化采购。目前,中国社科出版社数据库年销售收入已经超过1000万元。




老社的涅槃新生



四十五载的发展之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


十几年前,市场竞争加剧叠加出版业转企改制,导致中国社科出版社的出版定位、发展方向不甚明确。为保证图书质量,需要编辑严格把控选题,但因此经济收入降低;而为增加经济收入,放宽出书门槛,又造成图书出版混乱,影响口碑。“降低自己的品格来获取一时的效益或者成功,这是不行的,走不远的。”刚来到中国社科出版社担任领导职务的赵剑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科出版社要坚持专业化、精品化的学术追求,一定要走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出版的发展道路,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于是,中国社科出版社大刀阔斧地开始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首先是建立专业出版管理体制。社科社撤销了原先仅以数字划分编辑室的制度,按照学科调整编辑部机构设置,成立了七大专业出版中心。同时,根据跨学科发展趋势,成立了重大项目出版中心、智库成果出版中心,要求各出版中心打造学科优势;根据出版新形势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年鉴分社、国际出版部、大众分社、古籍分社、考古工作室。二是探索项目合作制。因为学术出版的编印发环节层层相扣,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和协同性,为提高效率,中国社科出版社积极探索跨部门、跨年龄的项目合作制,鼓励编辑加强合作、干事创业。三是完善编辑岗位责任制。社科社加强对专业选题、重点优秀选题的指标考核,加大对优秀选题和获奖图书的奖励力度,并增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四是在质量管理方面,在图书生产各环节严把质量关。例如制定和完善图书质量检查通报制度,增加成书出版前质检环节,加强对图书编校质量的及时跟踪和通报;加强校对、质检与编辑的沟通,把经常出现的错误反馈给编辑;建立编印发协调会制度,理顺图书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保障图书的整体质量。


学术出版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学术出版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学术出版新的机遇和使命,学术出版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阵地。


中国社科出版社将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策划出版一批研究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高质量成果;构建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和话语体系;出版更多宣传阐释创新理论的优秀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继续发挥好出版的对外传播功能,加强国际交流,为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发挥更大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继续加快出版融合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