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城中村治理中的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研究

纸书售价: 79.2 纸书定价:¥99.0 电子书售价: 39.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城中村及其发展与走向
第一节 农村及农村类型化考察
一 农村的界定
二 农村的分类
第二节 城中村的产生、变迁与终结
一 城中村的产生与变迁
(一)城中村的形成
(二)城中村的发展变迁
(三)城中村的类型
二 城中村的性质与特征
(一)城中村的性质
(二)城中村的特征
三 城中村的改造与终结
(一)城中村改造的“计划”与时机
(二)城中村改造的意义
(三)改造的基本做法
(四)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
(五)城中村的终结
第三节 城中村管理与自治
一 城中村的管理与自治现状
二 城中村管理与自治研究述评
第二章 城中村村民自治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独特的区域位置及影响
一 居住空间明显分离
二 过密空间与过疏关系
三 外来人口的权利缺失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及其影响
一 产业结构非农化
二 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 “非正规就业”问题突出
第三节 体制“夹缝”及其影响
一 管理体制双重化
二 改造规划碎片化
三 社区设立迟延化
四 村(居)民自治制度不对接
第四节 城乡文化及其影响
一 农民市民化发展缓慢
二 文化与心理隔离难消除
三 多元文化影响村民自治
第三章 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论借鉴与实践举要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地方”指称
二 “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
三 “地方政府改革”与“地方政府创新”
四 “地方政府治理”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说
(一)西方理论界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
(二)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认识
(三)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主导框架
(四)国家与社会关系格局中的地方政府治理
二 多中心治理理论
(一)含义和基本假设
(二)打破单中心的传统权威模式
(三)构建“多中心”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
三 “第三条道路”理论
(一)发展新型的、民主治理模式
(二)国家、市场和公民协同治理
(三)政府与社区自治的合作治理
四 社群主义思想
(一)社群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
(二)社群主义思想的治理价值
五 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相关逻辑
(二)社会资本理论的治理价值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举要
一 省直管县的“扁平化治理”模式
二 民众的“参与式治理”模式
三 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模式”
四 企业的“合作治理”模式
五 “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的基层社会管理机制
六 “政社互动”的管理模式
第四章 地方政府城中村管理的一般考察
第一节 地方政府城中村管理机构设置
一 市—区两级政府架构
二 街—村(居)两级管理体制
(一)街道办事处
(二)村(居)委会
三 开发区的特殊管理体制
(一)开发区管理体制基本类型
(二)开发区的主要职能
(三)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特点
四 城改部门的专门管理
第二节 地方政府城中村管理主要内容
一 城中村人口管理
二 城中村组织管理
三 城中村公共事务管理
四 城中村财务管理
五 城中村土地管理
第三节 地方政府城中村管理方式与绩效
一 城中村管理方式
二 地方政府对城中村管理绩效评价
第五章 地方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断裂
第一节 基层政府城中村管理基本形态
一 基层政府管理中的单向输出
(一)被动接受的城市化
(二)缺乏沟通的政府决策
(三)没有回应的村(居)民参与
二 基层政府管理中的“一头沉现象”
(一)重管制轻治理
(二)重改造轻建设
(三)重拆迁轻安置
(四)重补偿轻保障
三 基层政府管理中的“选择性治理”
(一)经济发展:重中之重
(二)信访维稳:一票否决
(三)市容整治:面子工程
四 基层政府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失衡”
(一)公共服务匮乏下的权利悬空
(二)政府管理权挤压基层自治权
(三)政府管理重任务下达轻经费投入
第二节 城中村村民自治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
一 高度行政化的村民自治
(一)征地拆迁政府强势介入
(二)村级组织工作行政化
(三)通过村级党组织的村庄控制
(四)村干部工作的行政化考核
(五)通过村财街管强化领导关系
二 过度自治化的村民自治
(一)党员发展的自利行为
(二)村委会村民自治权的膨胀
(三)城中村自治的越界与失控
三 能人主导的村民自治
第六章 基层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衔接互动
第一节 基层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内在关联
一 基层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内在契合
二 村民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内在契合
(一)村民自治是在国家政策法律框架内实施
(二)村民自治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村社公共事务执行与政府公共服务目标一致
(四)村民自治的健康运行有赖于政府的指导和支持
三 基层政府与城中村关系的动态观察
(一)尚未改造的城中村村民的需求
(二)改造过程中城中村村民的需求
(三)改造过渡期中城中村村民的需求
(四)回迁安置后城中村社区居民的新需求
第二节 基层政府管理与自治衔接互动的外部条件
一 基层政府职能逐步转变
二 网格化治理显现互动成效
三 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创新
四 城中村村民自治环境宽松
五 公众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
六 新型乡村关系正在形成
第三节 基层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衔接互动的制约因素
一 双方责权利边界存在制度性模糊
二 治理主体利益博弈及其影响
三 行政区、开发区、街道办事处、村社关系未理顺
四 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五 村民自治制度功能发挥不够
六 基层干部的素质和管理能力难以推动良性互动
七 城中村自治缺乏集体经济支撑
八 官民信任瓦解隔阂严重
九 农民权利意识与自治能力不平衡
十 城中村干部腐化致使乡村职能异化
第七章 基层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衔接互动的实践考察
第一节 调研样本概况
(一)西安市城中村概况
(二)Y区城中村概况
第二节 城中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制度与机制
一 资源整合: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
(一)创新农村党员发展机制
(二)建立乡(街)村衔接机制
(三)提升村级组织发展能力
(四)拓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外延
二 建章立制:基层治理的制度供给
(一)城中村人、财、物管理制度
(二)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
(三)“一会两课”制度
(四)“村财街管”和“双签”制度
(五)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
(六)村务公开制度
(七)农村干部廉政谈话和离任审计制度。
(八)农村干部年度考评制度
(九)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三 协商民主: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
四 法治思维:基层治理走向法制化
(一)创新信访维稳机制
(二)整合资源化解矛盾纠纷
(三)引导群众依法维权
第三节 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服务与协商
一 村社管理网格化
二 村庄管理社区化
三 社区服务人性化
四 工作流程科学化
五 农村管理信息化
第八章 政府管理与村社自治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 基层政府城中村管理的价值取向
(一)基层政府农村社会管理的价值核心
(二)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转变
(三)从命令服从向互动合作转变
(四)从选择性治理向制度自觉型治理转变
(五)从“指令为导向”向“以需求为导向”转变
(六)从社会排斥向实现社会融合转变
(七)从政府官治向社会自治转变
第二节 城中村治理中基层政府的角色调适与职能转化
一 尚未改造改制的城中村治理
(一)选择改造和整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二)监督和制约村民自治权力乱作为和不作为
(三)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
二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政府责任
(一)政府主导与政策供给
(二)区域性改造与“合村并社”
(三)村民“三权”与实现机制
(四)规范引导集体经济改制
三 城中村改造过渡期的政府治理
四 回迁安置后村转居的政府治理
(一)准确定位村转居社区的性质
(二)加大村转居社区建设投入
(三)切实满足居民保障型需求
(四)帮助改制公司规范管理与独立运营
(五)多渠道为村社居民自治输送管理人才
(六)关注与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与未来发展
(七)构建社区文化促进村社居民和谐共融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治理创新改革
一 城中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建构前提
(一)树立“逐步推进、平稳过渡”的改造理念
(二)实行“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管理方式
(三)优化村改居社区规划空间布局
(四)从大拆大建向拆建管的城市化转变
(五)从权利义务失衡型向责权利分明型转变
(六)从“生存型”社区向“发展型”社区转变
二 建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共治格局
(一)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调适政府和自治组织的相互关系
(三)平衡开发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
(四)基层群众自治与人大制度的有机衔接
(五)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政协制度的衔接
(六)激活村社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七)强化驻村制的政社衔接功能
三 创新管理与自治有机结合实现方式
(一)制度衔接
(二)法治化衔接
(三)民主化衔接
(四)情感化衔接
四 推动村社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依法自治能力
(二)公共事务执行能力
(三)民主协商能力
(四)资源整合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