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绪论 手机、青少年与家庭代际传播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时代背景:手机已经深深嵌入当代家庭生活之中
二 现实困惑:手机是促进亲子亲合,还是引发亲子冲突?
第二节 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一 理论基础之一: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Modernity Theory)
二 理论基础之二: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Media Situation Theory)
三 概念界定
第四节 青少年·手机·家庭代际传播研究镜像
一 手机与青少年研究
二 家庭代际传播研究
第五节 问题框架与方法论
一 问题框架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权威消解:代际传播角色的重构
第一节 代际“数字鸿沟”:手机—新技术与代际差异
一 代际差异:两代人手机使用行为的比较
二 手机使用:代与代之间的“数字鸿沟”
第二节 权威消解:手机—新技术与文化反哺
一 角色转换:青少年对信息的主动接触
二 文化反哺:亲子互动与参与式学习
第三节 关系重构:手机—新技术与话语权力
一 话语表达:家庭事务的即时参与
二 关系重构:单向权威—双向权威
第二章 时空分离:代际传播时空的重塑
第一节 “在场”与“缺场”:后现代社会的时空分化
一 “在场”与“缺场”的对立并存
二 手机传播中“在场”与“缺场”的互动
第二节 “缺场的在场”与“在场的缺场”:代际传播中时空的分离
一 “缺场的在场”:亲子情感的联结
二 “在场的缺场”:亲子关系的疏离
第三节 控制与反控制:青少年“私人空间”的入侵与协商
一 流动的藏私:青少年“私人空间”的构建
二 控制与协商:亲子之间的边界管理
第三章 人机互动:代际传播渠道的变迁
第一节 身体·主体:代际传播中媒介技术的历史演变
一 口语媒介:“身体在场”的实时互动
二 书信媒介:“身体缺场”的延时互动
三 电子媒介:“身体缺场”的人机互动
第二节 即时互动:手机在代际传播中的运用
一 语音通话:面对面沟通方式的延伸
二 手机短信:言语传播方式的补充
三 手机QQ:思想动态的瞭望窗口
四 微信:丰富多样的亲情表达
五 手机微博:亲子互动平台的新拓展
第三节 人性化、技术化:代际传播中手机媒介的发展特性
一 人性化:媒介演化的趋势
二 技术化:人与技术的博弈
三 理性化:媒介规范与控制
第四章 微内容:代际传播内容的表征
第一节 手机微内容:碎片化的代际传播语境
一 手机微内容的自我建构
二 手机微内容对家庭代际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协调、沟通:手机信息与亲子互动
一 协调型信息:日常生活的协调
二 安全型信息:不确定性的减少
三 情感型信息:经验情感的分享
第三节 媒介化、碎片化:代际传播的内容表征
一 媒介化
二 碎片化
第五章 开放融合:代际传播效果的趋向
第一节 亲子亲合:亲子关系的黏合剂
一 手机:亲密关系的“黏合剂”
二 手机:家庭民主化的“推进器”
第二节 亲子冲突:亲子关系的不谐音
一 显性冲突:亲子交流的减少
二 隐性冲突:编码—解码的偏差
第三节 冲突调适:亲子关系的和谐构建
一 信任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二 手机新技术的利用调适
第六章 高度现代性:代际传播嬗变的新语境
第一节 技术:手机媒介的生产和消费
一 作为新生产力的征象
二 媒介消费的社会驯化
第二节 社会:风险社会的存在性焦虑
一 社会场景的不确定性
二 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
第三节 文化:文化传承的断裂与重组
一 代际文化传承的断裂
二 代际文化的震荡与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