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亚太城市绿色发展研究报告:建设面向2030年的美好城市家园

纸书售价: 79.2 纸书定价:¥99.0 电子书售价: 39.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报告课题组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理论篇
城市绿色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解释
一 绿色发展: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选择
二 城市为什么要绿色发展?
(一)解决城市发展历史问题
(二)应对城市发展现实危机
(三)实现城市发展未来目标
三 城市绿色发展的理论模型及实现机理
(一)模型构建:约束条件下的城市增长系统
(二)实现机理:从一般发展到绿色发展
城市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分析框架
一 城市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四组重要关系
(一)人与自然共生关系
(二)经济与社会均衡关系
(三)政府与市场协作关系
(四)城市与国家互动关系
二 城市绿色发展的五维分析框架
(一)环境宜居
(二)经济富裕
(三)社会包容
(四)多元善治
(五)国家繁荣
第二篇 评估篇
城市绿色发展指数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 城市绿色发展指数
二 城市绿色发展指数的指标设计原则
三 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四 城市样本
五 数据来源
六 评估方法
(一)原始指标的处理
(二)指标合成
(三)指标分析
亚太城市绿色发展评估结果和主要研究发现
一 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指数综合和分项排名
(一)综合排名
(二)整体情况
(三)环境宜居指数排名与分析
(四)经济富裕指数排名与分析
(五)社会包容指数排名与分析
(六)多元善治指数排名与分析
(七)国家繁荣指数排名与分析
二 主要研究发现
(一)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绿色发展状况
(二)收入分配与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三)创新能力是影响城市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高端服务业是城市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治理鸿沟”是造成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
(六)城市群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七)绿色发展需要城市与国家共进退
(八)“一带一路”城市绿色发展面临基础设施压力
(九)新兴市场国家城市绿色发展非均衡特征明显
(十)中美城市绿色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第三篇 国际篇
新加坡清洁技术及可持续城市解决方案
一 低碳城市规划
二 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三 城市地区保护水资源以及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四 可持续交通系统
五 发电
英国伦敦空气治理:经验与策略
一 伦敦空气:一个持久的问题
二 伦敦交通策略
三 加强空气污染防治意识
四 更多关于空气污染的知识
(一)纳米粒子
(二)交通废气污染研究
五 开展交流
六 净化伦敦空气的一些新近提议
(一)街头空气清洁“胶”
(二)电动车辆
(三)汽车俱乐部
(四)汽车共享
(五)骑车
(六)伦敦村
(七)绿色屋顶
(八)绿色墙体
俄罗斯城市绿色能源发展:以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为例
一 俄罗斯绿色能源政治经济框架
二 “灵活城市”的定义
三 符拉迪沃斯托克:绿色能源设想
(一)绿色电力产能的集约式发展
(二)辅助发展绿色电力发电产能
(三)绿色能源产能发展停滞
四 结论
亚太地区绿色城市发展
一 引言
二 用水量
三 水的成本
四 水的可用性和质量
(一)基准管理
(二)旅游接触点
五 减少用水量的方法
(一)组织改革和管理
(二)技术改革
(三)行为改变
六 结论
东南亚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及改进措施
一 资源消耗趋势
(一)全球资源受限
(二)东南亚经济,人口及社会变化
(三)亚太国家资源消耗趋势
二 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问题
(一)自然资源保护
(二)能源管理
(三)人类定居
(四)交通和人口流动
(五)废弃物管理
(六)水资源管理
(七)食品安全
(八)气候变化
三 南亚城市的能源提效措施
(一)低碳排放城市: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二)提高节能意识活动:越南顺化市
(三)零废弃物计划:泰国彭世洛
四 测量能效实施效果的参数
五 结论
美国波特兰城市增长管理案例
一 波特兰增长管理的历史背景
二 政治、机构和政策
(一)政治进程
(二)机构
(三)政策
三 结论
日本北九州城市发展和绿色增长
一 北九州市的经济状况和环境条件
二 北九州的绿色增长战略
(一)低碳能源
(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废水处理技术
(三)绿色增长项目的多方协调
三 北九州对亚洲的技术输出
(一)亚洲地区的绿色增长事业
(二)印度尼西亚项目
(三)越南项目和泰国项目
四 研究结论
马来西亚绿色城市发展:以槟城为例
一 概览
二 实体规划
(一)改善实体规划系统
(二)可持续管理增长
(三)改善建筑环境
三 交通
(一)合理进行交通治理和管理
(二)建设新战略道路连接
(三)改善公共交通
(四)改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设施
四 住房
(一)改善住房治理
(二)转向私人发展
(三)增加住房
五 公共空间
(一)增加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
(二)改善可利用性和互联互通性
(三)公共空间管理与维护
六 环境
(一)改善环境管理
(二)处理垃圾和污染
(三)直面气候变化
七 结论
韩国首尔清溪川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 创新城市内河治理方式
二 注重多元主体参与
三 兼顾水和交通环境一体化改造
四 古桥传承城市文脉
五 集中投入激发城市活力
六 启示
中国台湾:公共自行车(Youbike)打造绿色城市
中国香港恶劣天气预警和应变机制对北京的启示
一 香港对恶劣天气的预警及应变计划
(一)天文台的预警系统
(二)警报的传播和统筹
(三)天灾应变计划
二 香港天灾应急机制的特点和成功经验
(一)警报系统贯彻“目视管理”,标示鲜明,深入民心
(二)警报内容注重可预见性,方便各方早作因应,有助于防灾和缓解服务行业的骤然压力
(三)警报系统采用分区数据,提高准确性,更切合市民需要
(四)警报的传播层层落实,分工周密,资料规范,透明度高,做到上传下达
(五)各范畴建立规范化章程,并向公众发出指引,确保社会活动的有序运作
(六)应变系统分工合理,程序精简,确保效率
(七)配套服务到位,社会共同参与,有助于促进协作和稳定民心
(八)宣传工作细致、密集,并照顾不同群体需要,促使市民形成习惯和建立守望相助的精神
三 北京应对恶劣天气的现有机制
四 香港经验对首都制定天气危机预警机制的启示
绿色新城开发:德国汉堡港口新城建设的经验
一 持续而稳定的总体规划
二 产业和人居的高度融合
三 绿色建筑和交通的推广应用
四 公私共赢的开发模式
五 启示
通过发展可持续智慧城市市区创建吸引力:以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港口为例
一 引言
二 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
三 城市品牌,源于贡献
四 可持续发展城区:斯德哥尔摩皇家港口区
五 结论
第四篇 中国篇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PM2.5污染问题
一 中国的城市分布
(一)按人口数量分布
(二)按人均GDP分布
二 PM2.5污染状况
(一)空间分布特征
(二)时间变化趋势
三 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四 城市化过程中控制大气污染的建议措施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三)发展绿色交通
碳解锁:中国城市转型的关键所在
一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挑战
(一)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
(二)环境污染愈发严重
(三)发展空间受限
二 中国城市低碳转型的必要性
三 中国城市转型的碳解锁机制探索
(一)规划指导机制:加强顶层设计
(二)目标约束机制:凝聚转型共识
(三)市场激励机制:加强主体参与
(四)城市管理机制:擅于顺势而为
能源消费与城市绿色发展
一 人均能源消费量
二 能源消费密度
三 能耗强度
四 能源消费结构
五 结论及启示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
一 前言
二 城市绿色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一)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迫切要求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气候变化对城市土地利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对土地的新要求
(四)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三 城市绿色发展中土地利用的基本方式
(一)高密度的土地利用
(二)土地混合利用
(三)基于公交导向的土地开发
四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土地增长过快
(二)城市土地开发重增量轻存量
(三)大尺度的土地开发
(四)过于简单的城市功能分区
五 思考与建议
智慧城市助推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创新
一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概况
(一)建设规模
(二)区域分布
(三)建设重点
二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二)智慧城市建设注重顶层设计
(三)智慧城市建设强调“一城一策”
(四)智慧城市建设引入“智库”做支撑
(五)数据治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 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的主要途径及案例
(一)加速城镇化进程,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二)助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产业发展业态
(三)着力改善民生,探索公共服务普惠化新模式
(四)强化数据资源管理,提升政府管理决策能力
(五)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四 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关注重点
(一)以整合数据资源为突破点
(二)以“城市+农村”融合发展为引爆点
(三)以城市“群”发展为着力点
(四)以鼓励社会参与为落脚点
城市绿色发展与现代配电网建设
一 现代配电网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一)现代配电网的相关概念
(二)现代配电网的主要特征
(三)现代配电网与绿色城市
二 推进现代配电网建设的意义
(一)为加快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二)对于承载和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现电能替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 现代配电网建设的国际经验
(一)以自动化技术为路径提高现代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二)以传输清洁能源促进现代配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
(三)以绿色减排为路径强化电力体制改革
(四)以跨国互联路径促进现代配电网的消纳能力
四 中国配电网发展的政策支持及城市经验
(一)主要政策支持分析
(二)国内典型城市现代配电网发展情况
五 推动现代配电网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减少项目审批环节
(二)采取切实措施为社会资本平等参与铺通道
(三)优先发展分布式能源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四)加强政企联动发挥合力强化监督管控考核
(五)严格规范排放标准并适时推进碳交易机制
城市网络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
一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一)“城市网络化”:信息时代的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二)“城市网络化”特征和特点
二 信息化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打破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结构”格局
(二)提高中国市场化的程度和效率
(三)提高劳动力水平,绕开拉美城市化陷阱
三 适应“城市网络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一)“城市网络化”与区域经济政策选择
(二)“城市网络化”与政府管理结构调整
(三)“城市网络化”与市场经济地位改善
城市服务业发展与绿色转型
一 城市服务业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关系
二 绿色转型下我国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城市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但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不高
(二)城市服务业结构不断升级,但内部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
(三)服务业新兴行业和业态层出不穷,但服务创新还未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四)城市服务外包增势强劲,但持续发展还面临人才等制约
三 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与绿色转型良性互动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供给端的结构性改革
(二)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
(四)强化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
中国城市绿色金融发展:挑战与思路
一 绿色金融定义与发展现状
(一)传统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服务拓展现状
(二)新兴绿色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二 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绿色产业投资回报尚未对绿色金融发展形成激励
(二)绿色产业形成的环境权益还需确权
(三)绿色金融是真正的高风险投资
三 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推动绿色产业形成稳定现金流
(二)环境产品确权和定价机制结合
(三)多样化和集中化发展环境权益交易平台
四 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分析
(一)危机影响变革
(二)创新带来发展
(三)聚集产生效益
城市绿色空间与休闲生活: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
一 城市绿色空间:价值、分类与标准
二 国外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经验:以英国牛津市为例
三 中国的城市绿色空间:供需矛盾与解决方案
亚太地区减贫制度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亚太地区减贫制度的比较
(一)减贫的组织协调机构
(二)分权与激励的制度设计
(三)独立第三方定期监督评估制度
(四)动态反馈机制
(五)减贫进程的进入退出机制
(六)综合减贫制度系统
二 亚太地区不同国家减贫政策的实践
(一)减贫对象的比较
(二)扶贫资金投入方式
(三)扶贫模式设计
(四)项目制运作
(五)渐进性扶贫
三 对中国减贫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扶贫新理念
(二)确立减贫新模式
(三)协调减贫机构
(四)整合减贫资源
(五)完善减贫监测机制
(六)建立减贫问责机制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困境与路径
一 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网络
二 长短期政策联动
三 垃圾处理环节联动
四 政府、居民和企业的主体联动
五 多方位、多层次的部门联动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率及提升战略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率
(一)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率测度模型
(二)指标选择
(三)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率测度结果分析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 战略建议
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城市治理模式
一 引言
二 国际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治理模式
(一)技术引领模式:以美国为例
(二)产业促进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例
(三)项目驱动模式:以新加坡为例
三 我国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治理政策分析
四 我国主要城市的大数据城市治理实践
(一)北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新科技
(二)上海:构建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数据共享平台
(三)广州: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五 完善我国大数据城市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大数据发展战略,扩大政策涉及领域
(二)提升大数据技术水平,培养吸纳优秀人才
(三)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加快产业升级转型
(四)因地制宜发布项目,保障政策实施效果
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从“环境先行”到“治理突围”
一 APEC蓝:环境倒逼下的京津冀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探索
二 京津冀城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二)缺乏有效的府际协调平台
(三)缺乏有效的市场协调机制
(四)区域及城市形象吸引力不彰
三 京津冀城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要破解四大命题
(一)重构区域使命和发展愿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北方优质生活圈
(二)创新区域市场体系,奠定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基石
(三)建设区域治理的“制度厚度”,提升京津冀协同治理效能
(四)塑造区域及城市品牌形象,拉升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信心和预期
第五篇 战略篇
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战略
一 亚太地区城市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 亚太城市绿色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完善亚太城市绿色治理体系
(二)提升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城市绿色发展能力
(三)构建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支持体系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战略
一 宜居战略
(一)加大城市空气、水和土壤环境治理
(二)推进城市能源节约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
(三)完善城市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二 富裕战略
(一)形成创新驱动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二)建设内需导向的城市创新系统
(三)提升城市服务经济质量
(四)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
(五)增强城市绿色人才竞争力
(六)增强城市绿色企业竞争力
(七)重视创新中心城市建设
三 包容战略
(一)减少城市贫困
(二)提升城市福利水平
(三)服务城市民生需求
(四)改善城市教育质量
(五)提升科技创新社会带动力
四 善治战略
(一)推进城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建立公私合作治理伙伴关系
(三)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四)公众参与城市治理
(五)加强电子治理
(六)塑造城市绿色品牌
五 协调战略
(一)构建系统的绿色城镇化发展体系
(二)促进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均衡
(三)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注重城市绿色发展
(四)以城市群作为区域绿色发展突破口
(五)推动城乡绿色发展一体化
(六)提升城市绿色发展的国际影响力
附录一 城市绿色发展评估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附录二 城市绿色发展指标解释与数据来源
附录三 亚太主要国家内部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