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通向《资本论》之路:前《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探索轨迹及分析

纸书售价: 44.8 纸书定价:¥56.0 电子书售价: 22.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前言
上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经济哲学问题
第一章 初涉政治经济学:巴黎手稿
第一节 手稿与文本
一 手稿基本状况和基本内容
二 手稿写作与巴黎笔记
第二节 初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 工资与资本、地租的博弈现象
二 支配博弈力量的资本所有权
三 资本利润与活劳动的关系
四 工资与资本、地租之间关系的性质
第三节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
一 私有财产及其相关问题
二 异化劳动
三 类与异化概念的差异
四 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与人
五 劳动工资与资本的博弈或对立
六 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
第四节 《穆勒摘要》与《1844年手稿》
一 手稿编排问题
二 工资与利润是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吗
三 从共同体的角度来理解类本质及其类异化
四 类的异化与被异化:马克思与国民经济学家的分歧
五 对两种不同性质交换关系的认识,将马克思与国民经济学家区别
六 《穆勒摘要》与《1844年手稿》在异化概念使用上的比较
第二章 对经济学哲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第一节 新历史观的形成与研究视角的转换
一 新历史观的形成
二 《形态》与《1844年手稿》的关系
三 新历史观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四 新历史观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置性哲学问题
一 财产权与劳动结果的对象化
二 财产权历史形态的衍变
三 财产权的分裂与贫富差异的形成
四 财产与资产、功能与性质的差异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和思路
一 对劳动作为商品与劳动价值的初步思考
二 对劳动价值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三 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回答的难题——为何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必然形成阶级社会
第四节 与平等主义不同,马克思的批判指向生产关系
一 对原则与结果的悖论在认识上的分歧
二 从经济博弈到阶级对抗,马克思的批判指向社会结构
下篇 通向《资本论》之路
第一章 《资本论》的准备工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第一节 手稿基本情况
一 手稿准备工作
二 手稿基本精神:批判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三 手稿研究思路的发展线索
第二节 对雇佣劳动关系的批判性理解
一 对巴师夏的反驳
二 资本是雇佣劳动关系的核心概念之一
三 劳动价值是工资劳动与资本关系的核心问题
四 由劳动作为商品到劳动生产的商品
第三节 从特定的社会形态到一般的社会形态
一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相对于什么而言
二 区分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据:双重关系联系机制的不同
三 第二大社会形态中普遍的契约关系并没有改变社会分裂的本质
四 不同社会形态区分标准的同一性或者统一性问题
第二章 前《资本论》的正义问题研究
第一节 自由与平等的理念在经济交往中的悖论
一 交换规则的平等并不意味着交换结果的平等
二 平等与自由的悖论
第二节 劳动、劳动力、劳动时间:谁与价值相关
一 劳动成为商品的历史前提
二 劳动力的价值化与货币化
三 劳动力与劳动时间:谁与价值相关
第三节 通向正义的价值研究之路
一 价值被析解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 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的双重身份
三 劳动(力)作为交换价值蕴涵着的内在矛盾
四 如何认识价值的增值
第四节 劳动与资本
一 资本意味着什么
二 对蒲鲁东公平和正义观的批判
第三章 前《资本论》的资本研究
第一节 资本与利润
一 资本的目的是利润
二 利润的本质是剩余劳动
三 活劳动和死劳动,谁在提供剩余价值
四 自然资源没有劳动价值意义上的价值
五 概念体系的图例
六 对剩余价值形成路径的探讨
七 生产率与生产力
八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倒比关系
第二节 资本的流通与利润
一 存在于资本流通圈中的悖论
二 资本家的个人报酬
三 资本与他人剩余劳动的关系
四 规则与规则的悖论
五 劳动与劳动对象的联系机制及其联系机制的不同表现形式
六 资本形成的契机:等价物等价吗
七 马克思与经济学家们在劳动价值理论上区别的形成
八 马克思与国民经济学家在前提之外的分歧
第三节 剩余价值如何炼成
一 资本家的时间产生价值吗
二 劳动力的双重属性: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三 固定资本的增加与生产力的发展
四 生产力发展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五 劳动的对象化与劳动的对象条件含义不同
六 再论资本的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
七 价值、价格与货币
八 《57—58手稿》与《1844年手稿》的关联性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问题
一 所有权关系的本体论基础
二 个别性与一般性
三 观念与现实及原则与程序
第四章 前《资本论》的研究总结
第一节 出版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一 文本背景
二 对价值概念的再解释
三 交换价值的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 从政治经济学返回哲学
一 反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哲学问题
二 经济事件与历史规律,具体与抽象的统一
三 新历史观在《形态》中的形成轨迹
四 《序言》中阐述的新历史观理论
五 环绕着物质生产力的质疑与诘难
六 马克思与其批判对象,区别何在?
第五章 时代语境下的继续思考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一 理论与时代
二 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的新形态
三 社会结构变化与劳动价值论的批判功能
第二节 如何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受到的质疑和挑战
一 方法论、立场与客观存在,质疑是什么意义上的
二 学术性讨论并不涉及基本的观点和立场问题
三 两种思维方式的并存及其带来的困惑
四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知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
五 脑力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吗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