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实践与经验研究:1921~1956

纸书售价: 46.4 纸书定价:¥58.0 电子书售价: 23.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中国雇工的来源和性质
第一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建立在机器工业化大生产下的生产方式,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资本雇佣劳动的体制
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否存在,还要看这种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
三 资本积累是否用于扩大再生产
第二节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西方殖民主义的经济入侵
一 中国的资本主义发端于官僚资本主义
二 西方殖民主义的经济入侵
(一)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
(二)商品倾销和市场控制
(三)资本入侵
三 民族资本主义的弱苗和挣扎
第三节 中国农村的衰落和农民流落
一 中国农村衰落和农民流落的内因
二 中国农村衰落和农民流落的外因
第四节 中国雇工的身份——工人与农民的结合
第五节 中国雇工的性质——无产者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雇工权益保障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与劳资对立
第二节 解决劳资对立的根本出路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节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维护劳动者利益
第四节 保障劳动者利益要加强劳动者组织建设
一 工会对工人阶级斗争的意义和作用①
二 成立工人政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必要性
第五节 加强劳动立法斗争,保障劳动者的政治权益
一 议会斗争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二 劳动立法的价值及其实际效果
第六节 从细处着手,保障劳动者的经济和社会权利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雇工权益的认识和主张
第一节 中国雇工是世界上最苦难的群体
第二节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才获得了新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要紧紧依靠工人阶级
第四节 一切利益归工人,打倒资本家,废除私有制
第五节 唤醒阶级意识,在利益斗争和权益维护中培养工人阶级
第六节 初期斗争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章 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雇工权益保障的主张和实践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的国内政治与经济形势
第二节 大革命时期中共保障雇工权益的主张与做法
一 维护雇工的民主与自由权益
二 维护雇工的劳动与经济权益
三 维护雇工的保障与发展权益
(一)主张实施劳动保险
(二)要求开展失业救济
(三)高度重视补习教育
第三节 大革命时期中共保障雇工权益斗争的策略及意义
一 大革命时期中共保障雇工权益的策略变化
(一)接受国共两党合作,策略趋于灵活
(二)受到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目标比较前瞻
(三)革命目标有所细化
二 大革命时期中共维护雇工权益的策略变化的意义
(一)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与革命形势的高涨
(二)促进了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力量的壮大
(三)丰富与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四节 土地革命时期国统区的形势和苏区的经济情况
第五节 苏区保障雇工权益的出发点和主要政策
一 党的区域性维护雇工权益的政策及法规出台阶段
二 党的维护雇工权益政策形成统一标准并加以适当调整阶段
三 党的维护雇工权益政策进一步调整与修正阶段
第六节 苏区保障雇工权益的影响和效果
一 全面保障雇工权益,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 加强劳动立法工作,把劳资关系的处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 在与“左”的错误的斗争中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第七节 苏区保障雇工权益的经验与教训
一 苏区保障雇工权益的经验
(一)通过政权建设,使雇工权益的维护有了真正的责任主体和实践载体
(二)通过经济建设,使雇工权益在整体经济的发展中有了相应的保障
(三)加强社会建设,促进雇工利益的全面实现
二 苏区保障雇工权益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雇工权益的保障
第一节 抗战时期国内的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
一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破坏
二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统一战线政策
三 国民党的抗战政策和组织战时经济
第二节 抗战时期日伪和国统区的雇工状况和共产党对其权益的主张
第三节 边区经济状况和雇工状况
第四节 边区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
一 保障雇工以实现参政议政和平等自由为核心的政治权益
二 保障雇工以改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为核心的经济权益
三 保障雇工以解决后顾之忧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的社会权益
第五节 边区保障雇工权益的主要行动和实际效果
一 针对农村雇工开展“保活”增资运动
二 失业救济工作
第六节 边区保障雇工权益的经验与教训
一 坚持“劳资两利”原则,不断推动边区劳资关系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 加强法制建设,努力构建边区雇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框架
三 发挥工会作用,积极探索边区雇工权益保障的正确路径
第六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雇工权益保障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国内的斗争形势
第二节 国统区共产党领导的雇工权益维护斗争
一 建立工人运动的统一战线
二 开展合法斗争,反对国民党组织的黄色工会和提供的所谓工会福利
三 开展日常生活斗争,维护雇工权益
第三节 解放区的经济形势
第四节 解放区雇工权益保障的政策及其效果①
一 保证就业
二 保障雇工收入
三 提供社会保障
第五节 解放区保障雇工权益的经验与教训
一 保障雇工生活应坚持“劳资两利”原则
二 保障雇工生活应坚持“公私兼顾”原则
三 保障雇工生活应体现鼓励先进的原则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雇工权益状况及其保障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形势与雇工状况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雇工权益保障的政策与制度③
一 保障以建立私营企业雇工民主和参与机制为核心的政治权益
(一)保障雇工在企业中的民主自由权利
(二)保障雇工在企业中的参与管理权利
二 保障以改善私营企业雇工生活和劳动条件为核心的经济权益
三 保障以促进私营企业雇工就业和发展权利为核心的社会权益
(一)劳动就业
(二)失业救济
(三)劳动保险和劳动福利
(四)教育与培训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雇工权益保障的基本原则
一 以雇工地位的双重性为指导
二 以“劳资两利”方针为标尺
三 随着对私营工商业利用、限制和改造的进程而变化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对雇工权益保障的经验与问题
一 坚持政府在保障私营企业雇工权益中的主导推进作用
二 发挥工会在保障私营企业工人权益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三 重视法制在保障私营企业雇工权益中的规范约束作用
四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劳资关系,相互之间的内在矛盾依旧存在
五 法律的规范还不全面深入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中对劳资关系的辩证认识
第一节 资本态度的演变——从消灭到利用
一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对中共劳资政策制定的影响
二 中共在革命斗争中对资本的态度变化
三 中共在利用资本上的保留态度
第二节 收益分配的态度——从完全占有到“劳资两利”
一 “劳资两利”政策提出的依据
二 “劳资两利”政策的意义
第三节 政治立场与态度——由对立到目标一致
一 劳资双方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和政治追求
二 共同的利益是劳资双方合作的基础
三 政治合作也有侧重
第四节 “劳资两利”政策在实践中的曲折与否定
一 在革命斗争时期“劳资两利”政策执行不全面、不彻底
二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私人资本存在的矛盾性
三 放弃“劳资两利”政策,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四 放弃“劳资两利”政策的理论、制度和社会根源
(一)放弃“劳资两利”政策受到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影响
(二)放弃“劳资两利”政策有着深厚的制度基础
(三)放弃“劳资两利”政策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五 单一所有制和计划体制的问题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治手段保障雇工权益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坚持政治立场,发挥政治优势
一 在没有执政情况下,努力做雇工权益保障的领导核心
二 在执政的情况下,把政治优势转化为雇工权益的全面保障
第二节 力求政治解放,维护自己权益
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雇工通过工会组织,不断探索维护自身权益的方法和途径
二 只有政治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对自身权益的维护
第三节 政治贯穿经济与法律,多方面实现利益诉求
第四节 恰当使用政治手段,减少政治过激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运用经济手段保障雇工权益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劳资关系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一 承认劳资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就是要承认私人资本存在的必要和合理
二 解决劳资矛盾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
第二节 用经济手段解决利益诉求
一 在执政的情况下通过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劳动者的利益诉求
二 中国共产党协调劳资双方保障雇工权益的实践
第三节 经济手段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四节 多样化经济手段促进利益诉求的解决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运用法律手段保障雇工权益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通过法律体现无产阶级革命与执政意图
第二节 树立法律权威,依法解决纠纷
第三节 及时调整法律规定,适应形势变化
一 劳动法律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二 根据形势需要对法律进行调整
第四节 完善法律体系,发挥法律作用
第十二章 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历史的意义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保障工人权益,始终保持党的政治本色
一 保障工人权益是保持党的政治本色的根本要求
二 新形势下工人权益的变化要求共产党加强对工人权益的保障
三 保障工人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节 灵活运用手段,构建三方协调机制
一 推动建立协调劳资关系的三方机制
二 发挥各方作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第三节 尊重经济规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一 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权益保障不能影响经济发展
二 尊重市场规律,不能偏向劳资一方
三 借鉴别国经验,实现经济发展与权益保障的平衡
第四节 承认各方贡献,力求利益统一
一 承认各方贡献,在市场中实现分享
二 坚持双方平等,促成劳资合作共赢
第五节 依法调节,完善工人权益保障的法制体系
一 使工人权益保障走上法治化轨道
二 推进工人权益保障体制的系统化
三 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和监察制度
第六节 解决经济利益矛盾,实现科学执政
第七节 不断创新党的理论,在执政实践中成长
一 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
二 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三 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