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中国经济学60年的六大进展
第一节 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节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第三节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一、所有制理论研究
(一) 20世纪50年代关于对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
(二)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改革开放前
(三)改革开放后30年
二、分配理论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头30年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二)改革开放以后关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问题的讨论
第四节 逐渐形成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
第五节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六节 经济学方法重大革新
一、注重理论创新,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创新成果
二、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实际
三、充分吸收现代经济学的有用成果
四、重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
五、勇于提出各种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阶段理论的演进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阶段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资本主义以后社会的本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二、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三、改革开放前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贡献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理论酝酿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六中全会)
(二)系统形成阶段(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到十三大)
(三)发展完善阶段(党的十三大后到现在)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创新和深刻内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拓展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认识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认识
(三)对新世纪新阶段基本国情具体表现的认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四节 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确立
第一节 1956—1957年首次掀起研讨热潮
第二节 1959—1960年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否定商品生产和“一平二调”的反思
第三节 20世纪60年代初对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作用改进经济管理的研讨
第四节 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第一步
第五节 1984年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决定性步骤
第六节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确立和随着改革的深化而日臻成熟
第七节 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与若干规律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
二、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三、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四、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依法规范市场经济活动,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所有制理论的突破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及此后至“文化大革命”中对私有制的鞭挞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国情出发,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节 努力寻找能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企业制度演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关于企业体制与管理的研讨
一、关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问题
二、企业强化管理是否就是“管、卡、压”
三、关于改革设备管理制度问题
四、关于利润指标在企业经济核算中的地位问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进展和现代企业理论创新
第三节 国有经济的定位和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四节 引入竞争机制和加强政府监管——国有特大型垄断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第五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理论创新
第六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经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农业经济理论问题的论争与发展
第一节 关于农业合作化道路之争
一、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子怎么走
二、是先机械化,还是先合作化
三、是先搞供销合作,还是先搞生产合作
四、在合作社内是搞包工包产的责任制,还是搞“大呼隆”、“一窝蜂”的全盘集体化
五、合作化是搞形式多样化,还是只搞一个模式
第二节 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讨论
一、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如何理解“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
三、如何理解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节 关于农民三大改革创新的理论探讨
一、家庭承包制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家庭承包制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
(二)家庭承包制与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三)家庭承包制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
二、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
(一)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与二次创业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地区模式
(三)乡镇企业以工补农问题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民工潮”
第四节 关于农村第二步经济改革与农业发展战略的讨论
一、对农村经济形势的不同评价
(一)常规增长论
(二)停滞萎缩论
(三)波动调整论
(四)发展不足论
(五)区分判断论
二、对农业困境产生症结的不同分析
(一)认为我国农业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主观的失误
(二)认为我国农业困境的产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三)认为对农业问题必须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
(四)认为我国农业上出现的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对解决农业困境的不同思路
(一)价格改革先行论
(二)土地规模经营论
(三)加大科技投入论
(四)农村组织创新论
(五)走出二元结构论
(六)工农协调发展论
(七)综合配套治理论
四、农村经济的第二步改革
(一)目标、内容和任务
(二)关键和“突破口”
(三)矛盾和难点
五、农业发展战略
(一)“大农业”、“大粮食”战略观点的争论
(二)新时期的粮食问题和粮食发展战略
第五节 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三次讨论
一、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初步认识
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对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新认识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的概括
四、农业产业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六节 21世纪初期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思考与探索
一、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考
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市场体系理论的研讨与创新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只存在一个残缺不全的消费品市场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存在实现问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确立后市场理论的进展与突破
一、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市场问题不能回避
二、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是覆盖全社会的
三、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主要靠市场协调
四、供不应求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固有的规律
五、市场与计划不是排斥的,而是互补的
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内容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确立后重点转为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第五节 打破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规范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理论的研讨与进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研究进展
一、再生产框架下的产业结构理论探讨
(一)再生产理论
(二)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
(三)部门间投入产出问题
二、关于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二)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到片面追求“以钢为纲”的“大跃进”
(三)承认农业的基础作用
三、与产业组织内容相关的研究
(一)分工与协作问题
(二)关于如何看待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问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研究进展
一、引进国外经济思想
(一)关于产业结构理论的译介
(二)介绍产业组织理论
二、产业结构的探讨
(一)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或产业结构合理化
(三)关于第三产业的研究
三、产业政策
四、对我国产业组织问题的初步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进展
一、进一步引进产业组织理论
二、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方向
(二)新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研究
三、产业政策
(一)“瓶颈”产业、衰退产业
(二)开放经济中的产业保护
(三)产业政策的评价
四、扩大对产业组织的研究
(一)关于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研究
(二)我国现实产业运行绩效问题的研究
五、政府对产业组织方面的政策
(一)市场结构的适度集中问题
(二)反垄断与管制政策
第四节 21世纪以来的研究进展
一、对产业结构的研究
(一)关于产业结构的历史经验总结
(二)关于产业运行与结构调整
(三)重化工业阶段的道路选择
(四)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
二、产业政策
三、产业组织的研究
(一)市场运行
(二)企业竞争力研究
四、政府对产业组织方面的政策
(一)反垄断
(二)政府管制研究
五、若干评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价格理论研究与价格改革规律性探索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研究与探索
一、计划价格是否要和如何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
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不是生产价格
三、关于农产品价格形成问题
四、顾准提出和倡导在市场价格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进行研究。这是改革开放前价格理论研讨的最大亮点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价格理论争论与创新
一、是否应以市场价格体制作为价格改革的目标
二、价格改革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推进
三、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并为市场单轨制还是计划单轨制
四、价格改革要不要排除通货膨胀的干扰
第三节 对价格改革规律性和基本经验的探索
第四节 价格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价格改革一枝独秀
第五节 广义价格改革论的提出和21世纪深化生产要素与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任务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从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到宏观经济管理改革的探索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1985年“巴山轮”会议,开启了研究宏观经济管理新起点
第三节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宏观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与进展
第四节 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第五节 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如何相应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一、为什么会出现国际金融危机和如何应对
二、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三、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财政理论体系演进脉络与现实格局
第一节 演进起点: 1949年以前的财政理论
第二节 建构马克思主义财政学:与西方财政理论的决裂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财政学:各财政理论流派的纷争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理论体系:中西财政理论的融合
第五节 回归公共轨道:中国公共财政理论体系的重构
一、“公共财政”一词的使用
二、市场化改革实践推动“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
三、“双元财政”与中国财政改革目标模式
四、如何理解和认识“公共财政”
五、将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落实在制度建设上
第六节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金融理论创新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体制和金融理论
第二节 中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
一、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的形成
(一)构筑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
(二)渐进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
(三)小结
二、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市场化转型的滞后和资本市场的不平衡发展
三、中国金融改革的影响
第三节 与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形成有关的理论创新
一、围绕构筑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的理论创新
(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和国有银行信贷主导的企业投融资体制的启动
(二)构筑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的改革目标研究
(三)构筑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的改革对策研究
(四)对构筑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的总体评价
二、围绕渐进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的理论创新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汇率水平决定的理论创新
(二)资本管制渐进性改革的理论创新
第四节 与资本市场不平衡发展有关的金融理论创新
一、关于发展资本市场必要性和中国金融市场结构设计的讨论
二、关于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的争论
三、关于中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功能的讨论
四、关于中国股市制度改进及其效果的研究
第五节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对经济稳定及增长的影响研究
第六节 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金融理论创新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居民收入分配理论演变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按劳分配理论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分配关系
二、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按劳分配大讨论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否定按劳分配
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
五、在改革开放前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
(一)按劳分配是否要以“各尽所能”为前提
(二)按劳分配的“劳”是不是个别劳动
(三)按劳分配与商品生产的关系
(四)劳动力私有是按劳分配存在的条件
(五)按劳分配与资产阶级法权的关系
1.物质利益原则与政治挂帅的关系
2.如何理解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法权
第二节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的分配理论研究步入了新的领域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理论逐渐形成
一、从消费品的分配向收入分配的转变
二、完全的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方向转变
(一)什么是按劳分配
(二)分配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来的主要思路
(三)经济政策指导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完善
(四)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五)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体系
三、从规范分析向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社会保障理论的演进与创新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描述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社会总产品”中的福利扣除
(二)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从“产品扣除”到“国家保险”。
(三)毛泽东的福利思想:“以福利促发展”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描述
第二节 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保障理论学习与西方经济学的引入
一、现代社会保障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引入
(一)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引入
(二)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理论的介绍及发展
二、恢复中的“国家/企业保险”制度问题探讨
三、政策成果与理论发展
第三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社会保障目标模式的选择
一、社会保障理论发展与国际经验借鉴
(一)社会保障理论发展
(二)国外社会保障经验借鉴
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等问题的探讨
三、政策成果及理论发展
(一)养老保险制度统账结合模式的确立
(二)医疗保险制度统账结合的试点和制度的基本确立
(三)国有企业“待业保险”制度的发展
(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试点和推广
第四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繁荣与制度完善: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初步建立
一、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与制度借鉴
(一)社会保障理论发展
(二)国际社会保障借鉴与比较
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问题的探讨
三、政策成果与理论发展
(一)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做实个人账户与提高退休待遇
(二)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五节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时期的重大理论突破
一、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新时期对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若干讨论
(一)《社会保险法(草案)》——争论颇多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抉择——碎片化还是大一统
(三)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三个联动
(四)新医改——走向全民医保
(五)统账结合制度的改革出路——“混合型”统账结合
(六)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机遇还是挑战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对外开放理论研讨与进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的对外开放理论
一、外贸理论
二、外资理论
三、外汇理论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理论
一、外贸理论
(一)关于对外贸易的作用
(二)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三)关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四)关于外贸体制改革的讨论
二、外资理论
(一)引进外资的指导思想
(二)利用外资的基本原则和战略
(三)引进外资的作用
(四)引进外资与国家经济安全
三、外汇理论
(一)人民币汇价制度应是单一汇价制还是双重汇价制
(二)人民币汇价水平的确定
(三)我国汇率制度如何改革
第四节 关于区域开放理论
一、关于经济特区的经济性质
二、谁赚谁的钱
三、关于区域开放战略
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崛起
第五节 关于涉外经济法制建设
第六节 简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转型经济学研究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转型经济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经济转型的起点: 30年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得与失
(一)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阶段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三)市场经济是不是“异己”的魔鬼
二、经济转型的基础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确立
三、经济转型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四、经济转型的研究方法:体制变迁的纵向和横向比较
第二节 经济转型研究或比较研究的主要领域
一、对向市场经济转型策略的比较研究
二、对市场微观基础的建设:产权配置和企业制度建设
三、对市场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设:政府职能转变
四、对市场安全网的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 转型经济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经济增长与理论探讨
第一节 经济表现
第二节 全社会福利状况
第三节 理论争鸣与创新
一、再生产问题
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一)小城镇重点论
(二)大城市重点论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经济增长的动力、路径与模式
第四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之争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进展
第一节 第一阶段:“大跃进”严重破坏资源和环境
一、旧中国的凋敝和新中国的发展冲动
二、“大跃进”运动的破坏
第二节 第二阶段: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二、从“阴谋论”到开始注重资源环境问题的转变
第三节 第三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经济迅速发展所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
第四节 第四阶段:积极探索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
二、对EKC的检验
三、对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四、对循环经济的探索
五、对低碳发展和低碳经济的探索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一、几点结论
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创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二、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1953—1957年阶段
(二) 1958—1964年阶段
(三) 1965—1977年阶段
二、改革开放后时期
(一) 1979—1992年,加快发展沿海地区的非均衡发展阶段
(二) 1993—2002年,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
(三) 2003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第五节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三、我国区域经济政策调整完善的方向
第六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
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三、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政策
四、关于城市经营问题
第七节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简要评述
一、对改革开放前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总体评价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西方经济学在中国
第一节 关于前30年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一、西方经济学被全盘否定
(一)西方经济学被否定的原因
(二)陈振汉等六教授的《我们对于当前经济科学工作的一些意见》被批判
(三)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被批判
二、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和接受
(一)西方经济学引进的原因
(二)编写西方经济学教材
(三)翻译出版西方经济学原著
(四)全盘否定西方经济学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危害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西方市场经济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西方经济学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以成熟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
(三)现代资本主义是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国家资本主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世界新兴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它的建立与成长贯穿于中国三种“转型”交织在一起的“转型”时期
(二)政府在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三、制度创新要求理论创新——创建中国特色的“转型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学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及引进
一、高校教育课程
二、出版界的努力
三、送出去,请进来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学研究及实际经济的影响
一、对我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及方法的影响
(一)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反思,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启动了我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
(二)改革开放方针在拓宽经济学研究视野的同时,还启动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
二、中国学者有选择地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至1992年
(二) 1992年至现在
(三)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而努力
(四)根据中国经济特点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