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总编辑序
第14卷序
第一篇 模仿苏联模式,1949—1957年
第一章 中国的再统一
历史地了解中国的几个阶段
中国统一的成就
统一理想的根源
现代化的作用
实践中的糅合:旧主题的现代形式
地方控制的问题
日本和中共打败国民党
第二章 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总论
毛泽东的作用
苏联模式
巩固和重建,1949—1952年
最初的问题和政策
统一战线和民主专政
军事的和大区的统治
土地改革
城市群众运动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1953—1956年
高岗事件
宪法和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化
现代部门的改造和第一次跃进
调整新的社会主义制度,1956—1957年
修改苏联模式
第八次党代表大会
整风和“百花运动”
“反右运动”
结论
第三章 恢复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经济背景
战后的恢复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战略
农业的发展和改造
工业的增长
苏 联援助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第四章 新秩序的教育
民国时期的遗产
共产党边区的遗产
学习苏联
50年代透析
恢复与调整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五章 党与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和政府之间的历史关系
党和知识分子在1949年以前的冲突
30年代中期的上海
1942年的延安
1948年反对萧军的运动
党对知识分子的控制的确立,1949—1955年
思想控制相对放松和思想改造运动的再度兴起,1953—1954年
1955年对胡风的批判运动
“百花运动”
第一阶段:1956年
第二阶段:1957年4—6月
“反右运动”
第六章 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总的考察
一边倒:毛泽东和斯大林
朝鲜战争
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及其以后的外交关系
斯大林以后的中苏关系
万隆方针
中苏紧张关系的出现
中国和日本
第二篇 寻求中国道路,1958—1965年
第七章 “大跃进”和延安领导的分裂
综述
“大跃进”的根源
“大跃进”策略
“大跃进”的政策
庐山会议,1959年7月
庐山会议的影响
“大跃进”以后:刘邓纲领
七千人大会,1962年1—2月
北戴河会议和十中全会
林彪地位的提高
文化:江青
江青和康生
整风
变化中的毛泽东
延安领导的分裂
第八章 重压下的中国经济,1958—1965年
“大跃进”的经济策略
“大跃进”中的工业
中国饥荒的范围
党对饥荒危机的对策
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农业政策
经济恢复,1963—1965年
农业对策
工业对策
稳定物价
结束语
第九章 教育的新方向
教育“大跃进”:1958年
余波:1959—1960年
两条腿走进60年代
半工半读思想的“失败”
正规全日制的“成功”
第十章 党和知识分子:第二阶段
“大跃进”中给知识分子所做的努力抹黑
在“大跃进”余波中对知识分子的放松
1961—1962年放松的独特之处
北京市委的知识分子
和党的宣传部有联系的五四作家
对毛的思想上的阶级斗争的抵制
激进的知识分子
京剧改革
党的整风,1964—1965年
第十一章 中苏分裂
第一阶段:1958年
重新阐明的中苏关系:1957年11月
1958年:概观
黎巴嫩和北京最高级会谈
炮击金门
“大跃进”和苏联的批评
第二阶段:1959—1960年
概观
老挝
柬埔寨、泰国和缅甸
印度尼西亚
印度
苏美关系与中苏关系的比较
中苏分歧公之于众
第三阶段:1961—1962年
中苏争论
中印战争
台湾制造的紧张局势
老挝:第二次日内瓦会议
第四阶段:1963—1964年
概观
中苏的裂缝扩大
印度支那战争加剧
亚非世界
1964年:分水岭的一年
后记
参考文献介绍
政治挂帅:略论1949年后的中国研究
基本资料及其局限
中国出版物
建立书目管理
中国出版物的局限和机会
中国出版物的翻译
回忆录和旅行报告
艺术创作
访问从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
现场研究
英文第二手文献
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极权主义模式的优势
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斗争模式的优势
各章参考书介绍
第一章 中国的再统一
第二章 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八章 经济
第四、九章 教育
第五、十章 党与知识分子
第六章 对外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第七章 “大跃进”
第十一章 中苏分裂
会议与领导人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