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管理学通论

General Management

纸书售价: 32.0 纸书定价:¥32.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Ⅰ 导论篇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一、管理的概念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二)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
(三)管理的任务、职能及层次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第二节 管理的性质与职能
一、管理的二重性
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管理职能
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类型
一、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差别
(二)管理者的共同点
二、管理者的角色
三、管理者的类型
(一)以管理层级为标准,可以将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二)以管理者对权力的控制程度不同,可将管理者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放任型
第四节 管理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一、管理者的素质
(一)管理者个体素质
(二)管理者集体素质
二、管理者的技能
(一)技术技能
(二)人际技能
(三)概念技能
第五节 管理学及其学习方法
一、管理学的概念
二、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一)了解管理学学科的特性,理解全书内容
(二)把握管理学学科的体系,逐步深入
案例:金宇中与韩国大宇集团
第二章 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演变
第一节 管理理论的萌芽
一、古代管理思想与实践
二、传统管理理论的产生
第二节 科学管理理论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管理的目的
(二)科学管理的原则
(三)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
三、科学管理的评价
第三节 古典组织理论
一、管理的职能
二、管理的原则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
第四节 行为科学理论
一、霍桑试验研究
(一)工场照明试验
(二)继电器装配试验室研究
(三)大规模访问研究
(四)观察研究
二、人际关系学说
(一)职工是“社会人”
(二)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三)职工满足度
三、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需要层次论
(二)双因素激励理论
(三)期望理论
(四)人性理论
第五节 当代管理理论
一、管理理论丛林
(一)作业学派
(二)经验学派
(三)社会系统学派
(四)管理科学学派
二、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非理性主义倾向与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二)战略管理思想的出现
(三)企业再造理论
(四)“学习型组织”理论
第六节 东方管理思想
一、东方管理思想渊源
(一)儒家思想
(二)道家思想
(三)佛家思想
(四)法、墨、农、名、兵、纵横、阴阳
(五)古代管理思想的实践与发展
二、东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东方管理理论的兴起
(二)苏东水的“东方管理学”理论
(三)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理论
案例:回到管理学的第一个原则
第三章 管理环境
第一节 组织文化与环境概述
一、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二)组织文化的维度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
二、管理环境
(一)外部环境
(二)内部环境
第二节 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环境的复杂性
二、环境的多变性
第三节 管理伦理与社会责任
一、管理伦理
二、社会责任
(一)理解为社会义务
(二)理解为社会反应
(三)理解为社会响应
三、管理绿色化
第四节 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一、全球环境
(一)法律—政治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文化环境
二、跨文化管理
案例:美国书商在德国媒体巨头中发现强大的合伙人
Ⅱ 职能篇
第四章 计划
第一节 计划与目标概述
一、计划概述
(一)计划的含义及内容
(二)计划的特性
(三)计划的类型
(四)计划的步骤
二、目标概述
(一)目标的性质
(二)目标的分类
(三)目标的确定
(四)目标管理
第二节 预测与决策
一、预测
(一)预测的分类
(二)预测的基本程序
(三)预测的方法
二、决策
(一)决策的一般概念
(二)决策的分类
(三)决策程序
第三节 现代计划技术与方法
一、滚动计划法
二、投入产出法
三、预算法
四、网络计划技术
(一)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
(二)网络图的构成要素
(三)绘制网络图的规则
(四)网络时间的计算
(五)关键路线
(六)实例应用
(七)网络计划的优化
五、标杆瞄准法
(一)标杆瞄准法的类型
(二)标杆瞄准法的基本程序
六、运筹学方法
案例:东方电力公司
第五章 组织
第一节 组织概述
一、组织及其要素
(一)组织的含义
(二)组织要素
二、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一)组织职能
(二)组织的作用
三、组织的实质
第二节 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内容
二、组织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一)目标明确
(二)任务明确
三完成任务的方法明确
(四)管理效率高
(五)决策合理性
(六)沟通渠道畅通
(七)稳定性与适应性
(八)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三、组织设计的程序
四、组织设计的原则
(一)目标明确化原则
(二)分工协作原则
(三)统一指挥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四)权责对等的原则
(五)管理幅度原则
(六)管理层次的原则
五、组织结构设计的类型
(一)一般组织结构的设计
(二)新型组织结构的设计
第三节 组织变革与发展
一、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
(二)组织变革的原因
(三)影响组织变革成功的因素
(四)组织变革的程序
二、组织发展
(一)组织发展的含义
(二)组织发展的方法
(三)组织发展的优点与局限
第四节 人力配置与考核
一、人员招聘
(一)招募阶段
(二)甄选阶段
二、人员培训
(一)人员培训与开发概述
(二)培训方法
三、绩效管理
(一)绩效及绩效管理的概念
(二)绩效评估方法
四、薪酬管理
(一)薪酬的概念与构成
(二)薪酬设计与管理
案例1:北京慧中公司的组织结构转型
案例2:从按职能到按区域划分部门
第六章 指挥
第一节 指挥概述
一、指挥的含义与作用
(一)指挥是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二)指挥是组织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
(三)指挥直接关系部属才能的施展和积极性的发挥
二、指挥的任务
(一)下达命令
(二)协调关系
(三)激励士气
三、指挥系统
(一)指挥系统的含义
(二)对指挥系统的要求
四、指挥原则
(一)权威原则
(二)统一原则
(三)首长负责制原则
(四)坚定果断原则
第二节 指挥的方式
一、口头指挥
二、书面指挥
(一)文件的内容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规定和要求,清晰明了
(二)使用文件种类要适当
(三)要统一文件的格式
(四)要严格控制发文数量
三、会议指挥
(一)开好非开不可的会
(二)做好会前的准备
(三)建立良好的会风
四、现场指挥
五、运用信息技术指挥
第三节 指挥的艺术
一、指挥处理突发事件的艺术
(一)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
(二)指挥处理突发事件的艺术
二、引导非正式组织的艺术
(一)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二)引导非正式组织的艺术
三、授权艺术
(一)职权与授权
(二)授权原则
(三)授权方式
四、领导艺术
(一)尊重人格
(二)利益相关
(三)积极激励
(四)意见沟通
(五)人人参与管理
(六)互为领导
案例:这个先例能不能开?
第七章 沟通
第一节 沟通概述
一、沟通的含义及其作用
(一)沟通的含义
(二)沟通的作用
二、沟通过程
三、沟通分类
(一)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二)浅层沟通和深层沟通
(三)双向沟通和单向沟通
(四)团队沟通、跨文化沟通和网络沟通
第二节 沟通方式
一、正式沟通
二、非正式沟通
第三节 沟通障碍与有效沟通
一、沟通障碍
(一)知觉障碍
(二)语言文字障碍
(三)地位障碍
(四)组织障碍
二、有效沟通的原则
(一)确立问题
(二)征求意见
(三)双向沟通
(四)强调激励
三、有效沟通的先决条件
(一)自上而下沟通
(二)自下而上沟通
(三)平行沟通
四、有效沟通的常用方法与技巧
(一)感受性培养
(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复述的语言
(三)避免不良的聆听习惯
(四)控制情绪和注意非言语提示
(五)有效沟通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小道消息
第八章 激励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二、激励的机制
(一)需要
(二)动机
(三)行为
(四)需要、动机、行为与激励
三、激励的作用
(一)激励是管理最关键最困难的职能
(二)激励在调动内在潜力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行为科学理论
(一)需求层次理论
(二)激励需要理论
(三)公平理论
(四)成熟理论
(五)“X理论—Y理论”
(六)双因素理论
(七)期望理论
(八)目标设置理论
(九) ERG理论
(十)归因理论
(十一)绩效—手段—期望理论
(十二)激励力量模型
(十三)挫折理论
(十四)综合激励模型
二、团体行为激励理论
(一)团体力学理论
(二)敏感性训练学说
三、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
(一)连续统一体理论
(二)支持关系理论
(三)三极端理论
(四)管理方格法
第三节 激励方式
一、激励的基本方法
(一)直接满足
(二)间接满足
二、常见的激励方式
(一)目标激励
(二)参与激励
(三)领导者激励
(四)关心激励
(五)公平激励
(六)认同激励
(七)奖励激励
(八)惩罚激励
(九)知识产权激励
(十)自主管理激励
案例:黄工程师为什么要走?
第九章 控制
第一节 控制概述
一、控制的含义
(一)控制论中的控制含义
(二)管理学中的控制含义
二、控制的基本前提
三、控制的原则
(一)反映计划要求原则
(二)组织适宜性原则
(三)控制关键点原则
(四)控制趋势原则
(五)例外原则
(六)直接控制原则
第二节 控制过程与控制分类
一、控制的过程
(一)确定控制标准
(二)衡量实际成效
(三)分析偏差并予以纠正
二、控制分类
第三节 控制技术与方法
一、控制的要求
(一)控制系统应符合管理者的个别情况
(二)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
(三)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
(四)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
(五)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
(六)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
(七)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
二、控制技术与方法
(一)预算
(二)财务分析
(三)计划评审法
(四)企业自我审核法与全面绩效控制
(五)作业控制
(六)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案例: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制
第十章 创新
第一节 创新概述
一、创新的含义
二、创新的特点
(一)创造性
(二)风险性
(三)高收益性
(四)系统性和综合性
(五)时机性
(六)适用性
三、创新与发明
四、创新与研究开发
第二节 创新机会的源泉
一、从意外情况中捕捉创新机会
(一)意想不到的成功
(二)意外的失败
(三)意想不到的外部变化
二、从现实的不协调现象中捕捉创新机会
三、从工作过程的需要中捕捉创新机会
四、从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中捕捉创新机会
五、从人口状况的变化中捕捉创新机会
六、从观念和认识的变化中捕捉创新机会
七、从新知识、新技术中捕捉创新机会
第三节 创新策略和方法
一、创新策略
(一)首创型创新策略
(二)改仿型创新策略
(三)仿创型创新策略
二、创新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Brainstromning)
(二)形态方格法(Morphological Grids)
三、综摄法(Synectics)
案例:创新——广东佛陶集团每天的追求
一、引进——创新的开始
二、消化吸收——引进创新的发展
三、创新扩散——带出了一片陶瓷世界
四、持续创新——永葆竞争优势的源泉
(一)持续创新,以保技术领先
(二)持续创新,以保产品领先
(三)注重组织创新,保持管理领先
(四)勇于市场创新,走向国际市场
Ⅲ 绩效篇
第十一章 有效管理者及其评价
第一节 有效管理者概述
一、管理者有效性评价的含义
二、管理者有效性评价的内容
(一)效益指标
(二)目标实现程度指标
(三)履行职责方面的指标
三、管理者有效性评价的意义
(一)有效性评价是检验管理工作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手段
(二)有效性评价是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动力
(三)有效性评价是识别、评价、使用管理者的依据
第二节 有效管理者的能力素质
一、有效管理者素质与能力的综合结构
二、有效管理者能力的自我评价测验
第三节 管理者有效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一、管理者有效性评价的原则
(一)全面、客观原则
(二)以贡献为主原则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四)领导者、群众、个人相结合原则
二、管理者有效性评价的方法
(一)有效性评价的常用方法
(二)有效性评价的变异方法
第四节 有效管理者评价的量表设计
一、管理者绩效评价标准表
二、管理者有效性的自我评价
(一)指挥和领导的自我测验
(二)管理控制手段的自我测验
(三)管理协调的自我测验
(四)领导能力问卷调查表
案例:绩效评估应该怎么进行?
一、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
(一)销售人员目标考核法
(二)岗位标准考核法
二、寻找原因
(一)评估的根据
(二)评估的流程与重点
第十二章 有效管理者的造就
第一节 管理者的主要任务
一、彼得·德鲁克的观点
二、亨利·明茨伯格的观点
第二节 管理者面临的主要约束
一、管理者面临的外部约束分析
(一)经济环境
(二)技术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政治和法律环境
二、管理者面临的内部约束分析
(一)组织内部领导集团
(二)组织形式和机构
(三)人际关系
(四)组织的士气
三、有效管理者的两难境地
第三节 有效管理者造就的主要内容
一、决策能力培养
二、用人艺术培养
(一)识别、选用人才应注重实绩
(二)用人应用人之所“长”,容人之所“短”
(三)职位设计要科学合理
三、沟通艺术培养
(一)沟通必须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注意表达方式
(二`)沟通要以诚相待
(三)沟通要选择有利的时机,采取适宜的方式
(四)沟通要增强下级对管理者的信任度
(五)沟通要讲究“听”的艺术
(六)沟通要讲究“说”的艺术
四、个性培养
(一)气质的四种类型和管理者气质的要求
(二)性格的类型和管理者应具有的基本性格
第四节 有效管理者实践诀窍
一、如何在实践中管理和控制时间
(一)用目标来限制时间的使用
(二)集中自由时间,抓住重点,兼顾一般
(三)工作秩序条理化
二、形成人人参与、民主型的管理方式
三、善用“智囊”,提高决策水平
(一)比较法
(二)筛选法
(三)试验法
(四)民主法
四、运用管理方格图改善管理方式
(一)计划制定
(二)工作执行
(三)工作考核
(四)整体管理
案例:培养人才三星之本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