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电子书 >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的发生与引导

纸书售价: 47.2 纸书定价:¥59.0 电子书售价: 23.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提出与基本概念
(一)公民意识
(二)网络社会
(三)发生与发生学
二 研究综述
三 理论基础与研究意义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论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方式
第一节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可能、条件与价值
一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可能
(一)网络社会的独立发展性
(二)网络公民社会的先行性
(三)公民意识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二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条件
(一)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条件
(二)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条件变化
三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价值
(一)技术价值
(二)经济价值
(三)政治价值
(四)社会价值
(五)文化价值
第二节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逻辑起点
一 虚拟社会关系是网络社会基本的社会构成
(一)社会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二)虚拟社会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二 虚拟社会关系是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的研究起点
(一)“虚拟人”不是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的研究起点
(二)虚拟社会关系是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研究中最基本、最抽象的范畴
(三)虚拟社会关系与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
(四)虚拟社会关系是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的历史起点
三 虚拟社会关系包含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的矛盾萌芽
(一)虚拟社会关系使得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区别开来
(二)虚拟社会关系决定网络社会青年思想和行为的矛盾
(三)虚拟社会关系决定网络社会青年权利和义务的矛盾
(四)虚拟社会关系决定网络社会民主与法制的矛盾
四 虚拟社会关系作为逻辑起点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网络社会青年个体意识发生的归因分析
一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基础条件
(一)生产方式的改变
(二)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社会结构的改变
二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个体差异
(一)青年个性特征的差异
(二)青年认知水平的差异
(三)青年利益诉求的差异
(四)青年公共意识的差异
三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交往环境
(一)交往对象
(二)交往内容
(三)交往方式
(四)交往组织
四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国家建设
(一)主体建设
(二)组织建设
(三)制度建设
(四)文化建设
第四节 网络社会青年群体意识的发生缘由、特点及方式
一 网络社会青年群体意识的发生缘由
(一)政治诉求
(二)经济利益
(三)文化传统
(四)价值取向
二 网络社会青年群体意识的发生特点
(一)虚拟的公共空间
(二)相似的境遇基础
(三)多样性的统一
(四)渐进性的变化
三 网络社会青年群体意识的发生方式
(一)群体认知
(二)群体心理
(三)群体互动
(四)群体态度
第二章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内容
第一节 网络社会青年的主体意识
一 主体的转变
(一)主体存在方式的改变
(二)主体交往方式的改变
(三)主体发展方式的改变
二 身份的转换
(一)身份载体的变化
(二)身份任务的变化
(三)身份路径的变化
三 网络社会青年主体意识的内容
四 网络社会青年主体意识的特点
(一)主体意识的虚实作用性
(二)主体意识的地域超越性
(三)主体意识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网络社会青年的权利意识
一 网络社会青年权利意识的表现
(一)人的网络生存权
(二)人的网络人身权
(三)人的网络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权利
(四)人的网络发展权
二 网络社会青年权利意识的影响因素
(一)时代变迁
(二)历史发展
(三)民族传统
(四)技术创新
三 网络社会青年权利意识的发展
(一)权利意识发展的作用
(二)权利意识的深化与保障
(三)权利的规范与限度
第三节 网络社会青年的责任意识
一 网络社会青年责任意识的内容
(一)网络社会中的法律责任
(二)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责任
二 网络社会青年责任意识的主要特性
(一)自发性与自觉性相结合
(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结合
(三)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
三 全球化时代网络社会青年责任意识的要求
(一)开放观念
(二)理性精神
(三)道德理想
(四)法制意识
第四节 网络社会青年的国家意识
一 网络社会青年国家意识消解的表现
(一)社会认知的变化
(二)社会情感的变化
(三)社会意志的变化
(四)社会行为的变化
二 网络社会青年国家意识消解的缘由
(一)政治主导力下降
(二)经济自主性动摇
(三)文化认同感的削弱
(四)社会系统化的分裂
三 网络社会青年国家意识的重构
(一)重视网络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二)增强网络技术的创新力
(三)凝聚民族文化的核心优良传统
(四)建立网络社会良性互动机制
第三章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特质
第一节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本质
一 虚拟实践是网络社会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
二 虚拟实践给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提供了基本领域
(一)经济领域
(二)政治领域
(三)文化领域
(四)社会领域
三 虚拟实践是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挥功能的基本方式
(一)认识功能
(二)改造功能
(三)开发功能
四 虚拟实践是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基本动力
(一)虚拟实践推动了青年公民意识的发生
(二)虚拟实践提供了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可能
(三)虚拟实践促进了青年公民意识的发展
第二节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表现
一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的发生现状
(一)公民意识整体不断增强
(二)公民意识层次差距较大
(三)公民意识内涵不断丰富
(四)公民意识发展交叉影响
二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的发生缺失
(一)主体身份意识迷茫
(二)自由平等意识扭曲
(三)权利义务意识模糊
(四)民主法制意识虚幻
(五)发展意识淡薄缺乏
三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的发生趋势
(一)逐步的发展
(二)复杂的变数
(三)多样的路径
(四)共识的基础
第三节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状况的调查
一 调查内容
(一)主体意识
(二)权利意识
(三)参与意识
(四)责任意识
二 特征分析
(一)网络社会中的青年主体意识模糊,但未来信心充足
(二)网络社会中的青年权利意识较强,但维权途径匮乏
(三)网络社会中的青年参与意识活跃,但实践活动较少
(四)网络社会中的青年责任意识较高,但尚有改善空间
三 对策讨论
(一)积极倡导网络社会主体意识
(二)大力改善网络社会维权渠道
(三)加强引导网络社会群体意识
(四)综合培育网络社会责任意识
第四节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向度
一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向度的决定因素
(一)网络社会的存在规律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
(三)公民社会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二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向度的主要内容
(一)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认同性
(二)虚拟实践中的交互主体性
(三)虚拟发展中的个体超越性
(四)虚拟社会中的公平正义性
三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向度的影响
(一)对国家的影响
(二)对社会的影响
(三)对公民的影响
第四章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困境
第一节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制度困境
一 网络社会制度困境存在的原因
(一)网络社会的发展方式
(二)民族国家的治理模式
(三)统治控制的制度思维
二 网络社会制度困境存在的表现
(一)制度的方向性
(二)制度的规范性
(三)制度的创新性
三 网络社会制度困境存在的后果
(一)制约网络社会的发展
(二)限制人自身的发展
(三)转移现实社会矛盾
第二节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组织困境
一 网络社会组织困境的现状
(一)组织的存在困境
(二)组织的系统困境
(三)组织的合法困境
二 网络社会组织困境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政治因素
三 网络社会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网络组织的动力问题
(二)网络组织的社会问题
(三)网络组织的法律问题
第三节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文化困境
一 网络社会文化困境的背景
(一)网络社会的文化安全背景
(二)网络社会的文化传统背景
(三)网络社会的技术文化背景
二 网络社会文化困境的要素
(一)文化观念
(二)文化体制
(三)文化组织
三 网络社会文化困境的呈现
(一)文化的解构
(二)文化的转型
(三)文化的冲突
第五章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引导
第一节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教育、场域与文化
一 网络社会青年的公民意识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二)主导性教育
(三)社会性教育
(四)个性化教育
二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场域环境
(一)培育网络社会中的“公共领域”
(二)发挥网络社会中的“社会权力”
(三)培养网络社会中的“公共伦理”
三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文化路向
(一)文化认同
(二)文化对话
(三)文化创新
第二节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引导路径
一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舆论引导
(一)归因分析
(二)传播路径
(三)意见领袖
二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制度规范
(一)全球治理模式
(二)民众自我治理
(三)软权力和软规则
(四)纠纷处理机制
三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发生的组织建设
(一)价值理性的确立
(二)规范政府权力范围
(三)加快网络组织立法
(四)着重培育网络公民社会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