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1978-2008)

The Thirty Years of Chinese World History Studies

纸书售价: 58.0 纸书定价:¥58.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当代中国历史科学鸟瞰
一 反思并检讨历史学领域的“左"的影响促进唯物史观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二 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吸收、研究、借鉴国外史学理论
三 突破政治史、革命史的单线条式叙述,极大地拓宽研究领域
四 全球化背景下的时代需要,推动了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与繁荣
新中国考古发现及其对认识中国历史的贡献
一 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起源问题
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问题
三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环境和机制问题
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几个特点
一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特点与规律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
(二)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
(三)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
(四)“封建"概念及相关理论的思考
二 多视野、多角度下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一)实证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兴起
(三)国家与社会
三 新材料:推动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动力
(一)甲骨文与金文
(二)简帛研究
(三)敦煌吐鲁番文书
(四)徽州文书
四 回顾与展望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民国史研究概况
一 民国史综合研究
二 民国史专题研究
三 影响民国史研究的若干因素
(一)研究资料的开放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
(三)研究趋向的转换
四 对于民国史研究的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述论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发展概况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热点问题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近年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的进展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
一 研究历史的总体回顾
(一)起步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
(二)沉寂阶段: 1949—1978年
(三)复苏阶段: 1978—1985年
(四)大发展阶段: 1985年以来
二 主要研究领域和整体性研究成果
(一)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战场整体研究
1.资料汇编
2.对抗战的整体研究成果
(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研究
1.翻译出版国外著作
2.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研究
三 若干重大问题的个案研究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的若干问题研究
1.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研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研究
3.法国迅速败降原因探讨
4.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原因探讨
5.围绕珍珠港事件发生原因的探讨
6.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原因考
7.日本的投降是否是有条件投降
(三)战时国际关系研究
1.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研究
(1)中国对外关系研究
(2)抗战中的大国对华关系研究
2.战时同盟国的战略关系研究
3.战时苏联外交研究
(四)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意义
(五)同盟国对战后世界和平安排研究
(六)联合国与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研究
1.对联合国的研究
2.对其他国际组织的研究
(七)战争遗留问题
1.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
2.教科书修改问题
3.关于钓鱼列岛的领土争议问题
4.南京大屠杀史实考证问题
5.战争赔偿问题
6.慰安妇问题
7.强制劳工问题
8.化学战和遗留化学武器问题
9.战争期间中国财物损失统计
10.日本战时公债及其他遗留问题
四 结束语
中国的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
一 中国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1980—1991)
(一)教材出版与资料编辑
(二)重要的初步研究成果
1.中美关系
2.冷战史研究
3.第三世界国际关系研究
二 中国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稳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
(一)教材出版与资料编辑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
1.战后国际关系史的整体研究
(1)通史性著作
(2)相对宏观的考察
(3)出版专题刊物
2.冷战国际史研究
(1)在中国召开的一些重要的专题研讨会
(2)海外中国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3)内地学者的主要成果
3.战后其他中外关系研究
(1)中日关系
(2)中英关系
(3)中法关系
4.欧洲一体化研究
5.非殖民化研究
6.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研究
中国地方史、区域史、民族史研究
一 地方史、区域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二 民族史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三 地方史、区域史、民族史研究发展述评
3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第三次研究高潮
近30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
一 学科发展概述
二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一)历代疆域、政区研究和地名考证
(二)历史产业地理研究
(三)历史人口地理研究
(四)历史城市地理
(五)历史军事与交通地理研究
(六)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
(七)古代地理学家、地理文献与学术史研究
三 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一)气候变迁
(二)地貌和植被
(三)水文
四 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和研究
五 展望未来
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百年沧桑
一 萌芽(1904—1931)
二 形成(1932—1949)
三 转型(1949—1978)
四 繁荣(1978—2007)
五 危机与机遇: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史学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异军突起
一 三个发展阶段
(一)学科复兴阶段(1986—1990)
(二)体系建构阶段(1991—2000)
(三)稳步发展阶段(2001年后)
二 近代社会史研究新走向
(一)区域社会史研究成果突出,其理论研究也日趋深化
(二)近代乡村史研究方兴未艾,走向深入
(三)社会性别史的发端与研究
三 社会史研究的学科影响
(一)突破教条,重构体系
(二)汲取新知,更新方法
(三)三大转向,完成转型
四 未来发展态势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一 政治思想史及思想家个案研究的新进展
二 思潮史研究蔚然成风
三 学术思想史研究渐成热点
四 “文化热"中起步的近代文化史研究
五 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六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新发展 新成就 新境界——近30年来的中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
引言
一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多种著作
(一)系统的中国史学史著作的增多
(二)断代史学研究和撰述的兴起
(三)视野开阔、论题丰富的专题研究
(四)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
二 历史理论领域研究的突出成就
三 史学理论研究的兴起
四 结语
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6)
一 研究概况
二 城市起源、特征与分类研究
三 从秦汉至宋元城市研究
四 明清城市及江南市镇研究
五 单体城市、类型城市与区域城市研究
六 “冲击—反应模式"与口岸城市研究
七 城市比较、通论性研究与中外学术互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史研究概述
一 佛教研究
二 道教研究
三 伊斯兰教研究
四 基督宗教研究
五 民间宗教史及其他宗教史研究
六 结语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概况
一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二 “十七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三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成立
(二)研究工作
1.数学史研究
(1)对中国传统数学的机械化特点的认识
(2)关于《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研究的突破
(3)明清数学史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4)宋元数学研究的进展
(5)先秦数学研究的深入和《算数书》研究的开展
(6)中国数学通史的研究和整理李、钱二老的著作
2.天文学史研究⑧
3.物理学史和化学史研究
4.地学史和生物学史研究
5.医学史的研究
6.农业技术史研究
7.技术史研究
(三)《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等大型著作的编纂翻译
1.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纂
2.《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的编纂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翻译
4.《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的编纂
30年来的中国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一 简帛的发掘整理和研究
二 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三 明清、民国档案的整理与编纂
四 专题与专门类型史料的编纂整理
五 古籍目录与综合性丛书、类书的编纂
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清史纂修工程简述
一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学术成果①
二 清史纂修工程的立项与开展
(一)启动
(二)《清史目录》五大部分的简要说明
1.通纪
2.典志
3.传记
4.史表
5.图录
(三) 2003年以来的工作进程
1.主体工程的立项
2.基础、辅助及其他学术工作的有序展开
三 关于新修《清史》在学术上可望创新的几点预期
(一)资料的利用面大大扩展,为超越和创新提供了基础
(二)体裁体例的布局和内容的拓展,为超越与创新提供了可能
1.传记
(1)主传人物涵盖面远超《清史稿》
(2)传主立传取材来源也大有扩展
(3)在传记体例、叙事及详略上也具有明显特色
2.史表
(三)科研组织和管理上的有益尝试,为超越和创新准备了条件
(四)树立了从世界视野来创构编纂清史的新体系
中国的史学研究机构及其研究状况
一 国家设置的专业史学研究机构
二 高等院校所设的史学研究机构
三 民间学术团体和组织
中国历史学与历史教育
一 基础历史教育
(一)教育目标的嬗变
(二)课程设置的演变
(三)教科书的变迁
二 大学历史教育
三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
四 趋向与问题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