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社会心态论

纸书售价: 40.0 纸书定价:¥40.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外研究概况
1.旧心态史学和新心态史学的对立,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上的分歧
2.在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3.在研究内容上,与旧心态史学摒弃对低层大众社会心态的研究不同,新心态史学开辟了对大众文化和生活态度的研究②
4.西方心态史学的困境
二 国内研究概况
1.研究人数众多,研究学科门类庞杂,研究对象极其丰富
2.从研究论域看,目前的著作大多考察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心态
3.从其研究目的看,大多相对集中说明某一论域的问题
4.研究的内容广泛
5.研究方法缺乏历史感
三 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1.研究问题有待清理
2.研究范式有待转换
3.研究视角有待拓宽
4.研究深度有待深入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
一 紧迫的现实性
二 重要的理论价值
1.积极开展社会心态研究切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贴近现实、介入生活的实践维度
2.开展社会心态研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部门哲学的发展和整体化发展
第三节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基本思路
1.透视表象、直面问题,发掘深层结构,提炼哲学问题
2.立足历史与实践,从心态与人的本质联系出发阐明社会心态的本质、生成、历史变迁和现实嬗变
二 主要方法
1.实践解释法
2.系统方法
3.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第一章 社会心态的一般规定
第一节 社会心态概念辨析
一 对“社会心态”的不同理解
二 相关概念辨析
1.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
2.社会心态与个体心态
3.社会心态与社会思潮
三 社会心态:相对普遍性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 社会心态内蕴与心态表象
一 心态内蕴
1.社会认知
2.社会评价
二 心态表象
1.社会舆论
2.话语系统和话语霸权
3.社会时尚①
4.社会习俗
5.社会风气
第二章 社会心态的实践生成
第一节 社会心态生成的典型解释模式解析
一 环境决定论
二 思想决定论
三 心智背景决定论
四 精神状态决定论
五 多因素决定论
六 还原论
第二节 实体性思维方式的局限与变革
第三节 感性实践活动是社会心态生成的基础
一 社会存在根本上决定社会心态
二 感性实践是社会心态生成的最深刻基础
1.生产方式是社会心态生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根基
2.生活方式是社会心态生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3.文化传统是社会心态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根基
4.制度体制及其变革是社会心态生成和发展的直接现实力量
5.意识形态是社会心态的生成和发展的规范性力量
第三章 社会心态的基本历史样式
第一节 心态样式的本质及其考察维度
一 心态样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观念积淀
二 心态样式考察的基本维度
1.共时态视野中的心态样式
2.历时态视野中的心态样式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心态样式
一 原始社会的生存状况
1.“自然原始性”的活动
2.“自然发生的”社会关系
3.原始自在、低下的思维能力
二 “无我”型社会心态
1.自然崇拜心态
2.血缘共同体崇拜心态
第三节 农业社会的心态样式
一 农业社会的生存状况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活动
2.依附性的社会组织结构体系
3.经验性思维和为专制宗法统治服务的精神文化
二 依附型社会心态
1.安土重迁心态
2.威权崇拜心态
3.封闭保守心态
4.平均主义心态
5.知足无为心态
6.务实功利心态
第四节 工业社会的心态样式
一 工业社会的生存状况
1.工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活动
2.自主自由平等与普遍物化的社会关系
3.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精神文化生产
二 “独立—物化”型社会心态
1.独立自主心态
2.平等自由心态
3.竞争进取心态
4.理性法制心态
5.拜金主义心态
6.享乐主义心态
7.个人利己主义心态
第五节 信息社会的心态样式
1.多元化心态
2.迷惘心态
第四章 社会心态的嬗变
第一节 社会心态的系统嬗变
一 社会心态嬗变的前提条件
二 社会心态嬗变的基本形态
三 社会心态嬗变的内在机制
四 社会心态嬗变中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第二节 社会心态的现实嬗变及其不平衡发展
一 器物、制度和观念三层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 新旧系统结构要素解体与生成的不同步性
三 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①
1.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心态
2.西部地区的社会心态
3.中部地区的社会心态
第五章 社会心态的调控
第一节 社会心态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 社会心态调控的必要性
1.积极健康现代化的社会心态是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
2.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
3.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观念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4.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5.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二 社会心态调控的可能性
1.“工业心理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2.“系统优化”的系统论视角
3.“民心可用”的历史实践视角
第二节 社会心态调控的基本目标
一 改善社会心态环境
二 塑造健全人格
三 培养群体合作意识
第三节 社会心态调控的实现途径
一 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二 树立正确的认知取向,不断校正价值取向
三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四 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五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六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