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制度与人口: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基础的分析 上卷

纸书售价: 103.2 纸书定价:¥129.0 电子书售价: 51.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制度、制度形式与制度人口学研究
(一)何谓制度
(二)与人口有关制度的形式和类型
(三)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1.政策性人口制度的形成方式
2.法律性人口制度的形成方式
3.宗规性人口制度的形成方式
4.惯习性人口制度的形成方式
5.道德性人口制度的形成方式
(四)本书对制度人口学研究对象与特征的认识
二 制度对人口的作用机理、落实方式及特征
(一)制度的作用机理
1.制度的产生和运作过程
2.制度的作用形式:单一制度、制度组合和制度环境
3.制度的作用方式
4.多项制度的作用方向
(二)制度的落实
1.制度落实的主体
2.制度落实的方式
3.制度落实中的问题
(三)制度实施中的受益受损者
1.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一致性
2.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背离
3.制度对民众利益影响的多向性
(四)制度的效力
1.无效制度和形式制度
2.制度约束对象的违规行为受到庇护,制度效力打了折扣
3.制度落实者不作为,导致制度效力下降
4.制度载体变更导致制度失效
(五)被约束者对待制度的态度
1.脱离和逃避制度
2.跻身制度之内
(六)制度的作用特征
1.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2.影响范围有大小之别,分层和重叠互有表现
3.约束程度有刚性和弹性之不同
4.影响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5.制度的约束力来源既有他律,也有自律
6.制度有主观目标与客观目标的差异
7.从制度的功能来看,既有维持秩序的制度,又有应对问题的制度
8.就制度的价值而言,有先进与落后之别
9.制度的表现形式有显性与隐性之不同
(七)制度如何为官民所知
1.政策、法律传达给民众的方式
2.宗规族训的灌输方式
3.惯习如何为民所知
4.道德性制度的认知
5.官员如何掌握制度
三 社会发展、制度变迁下人口所受影响
(一)制度变迁的原因
1.制度制定和落实主体更迭
2.社会发展与转型推动制度变迁
3.制度载体变动与制度变迁
(二)制度变迁的形式
1.制度替代
2.承继关系
3.制度改进
4.制度转化
5.具体制度的终结
(三)制度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对应问题
四 本书的分析视角选择及研究方法
(一)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为分析视角
(二)本项研究的方法
五 制度与人口关系研究综述
(一)学科研究管窥
1.国外学者的研究
2.国内研究状况
(二)中国历史上制度与人口关系的探讨
1.关于制度与人口统计的关系问题
2.对户籍制度的研究
3.对婚姻家庭制度的研究
4.关于人口迁移制度的研究
5.人口制度的综合性研究
(三)当代与人口有关制度的研究
1.制度与人口行为关系研究
2.婚姻家庭变动所受制度影响
3.迁移制度研究
4.户籍制度研究
六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1.研究特色
2.历史和现实的含义
(二)本书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本项研究所使用的资料
1.正史和官书资料
2.档案资料
3.家谱资料
4.文集资料
5.笔记资料
6.数据资料
第二章 婚姻制度与人口发展
一 从同姓不婚、同宗不婚到近亲不婚——制度对优生的作用
(一)同姓不婚及其实践
1.同姓不婚制度的形成
2.宗族和惯习对同姓婚姻的态度
3.民间社会的另一面——同姓相婚
(二)同宗不婚
1.同宗不婚的内涵和规则
2.同宗不婚的扩展形态
3.同宗不婚的民间实践
(三)近亲不婚
1.近亲结婚的法律限制和民间表现
2.与近亲配偶的结婚限制
3.收继婚
二 初婚年龄类型及其变动
(一)礼仪婚龄
1.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2.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笄——冠、笄年龄转化冠笄婚龄
3.古礼婚龄为何未被遵守
(二)政策婚龄和法定婚龄的演变及特征
1.主要历史时期的政策婚龄和法定婚龄
2.近代之前政策性婚龄和法定婚龄的特征
(三)宗族婚龄
(四)习俗婚龄
1.习俗婚龄的区域与阶层差异表现
2.早婚与早育
3.早婚习俗的弊端及其矫正
4.夫妇婚配年龄习惯
(五)法定婚龄约束性的增强
1.清末和民国时期法定婚龄的制定
2.法定婚龄刚性限制的产生
(六)晚婚政策的形成、实行及其效果
1.政策性晚婚年龄的提出
2.晚婚年龄形成并逐渐具有约束力时期
3.政策性晚婚年龄的软化
4.晚婚政策的效果
(七)1949年后法定婚龄和晚婚政策的实行效果——以农村为例
1.50年代以后60年代之前法定婚龄下的婚姻行为
2.晚婚政策下的婚姻行为
3.1981年后法定婚龄下的婚姻行为
4.讨论
三 从一夫一妻制为主导到完全一夫一妻制
(一)维护一夫一妻制
1.禁止有妻更娶
2.禁止更动妻妾之序
(二)变相一夫多妻制对一妻一夫制的冲击
1.兼祧之下的多妻惯习
2.两头大
(三)完整的一夫一妻制度逐步建立
1.近代法律中的一夫一妻制
2.共产党所建立的根据地、边区和解放区一夫一妻制严格推行
3.1949年以来一夫一妻制全面实施
四 主婚制度、婚事操办惯习变化及影响
(一)主婚制度
1.主婚权制度的礼仪体现
2.主婚权由礼入法及其演变
3.主婚制度的宗族表现
4.父母主婚制度的内容
5.父母主婚制度的影响
(二)男女婚姻自主及其实现过程
1.近代之前婚姻自主的表现
2.民国期间婚姻自主及其民间实践
3.1949年后男女婚姻自主逐渐得到落实
(三)婚姻自主与婚事父母操办
五 聘财妆奁规则、违规矫正与婚姻援助
(一)聘财嫁奁制度——官私所作限制
1.官方法律和政策
2.宗规族训
(二)民间惯习——遵礼与侈俗、陋俗并存
1.遵礼表现
2.侈俗
3.社会变革促使财礼、妆奁习俗改变
(三)婚姻援助
1.官方和社会组织的援助措施
2.宗族对族人婚姻的援助
3.民间其他助婚策略
4.对弱势者婚姻的“人道”做法
5.未婚男性的家族地位
六 招赘婚、坐家招夫与童养婚制度
(一)招赘婚
1.招赘婚的官方政策
2.宗族对招赘婚的态度
3.招赘婚的习俗
(二)坐家招夫
1.政策性规定
2.宗族规定
3.民间习惯
(三)童养婚
1.童养婚的存在形式
2.童养婚进一步推动早婚
3.官方对童养婚的态度
七 结语和讨论
(一)关于同姓、同宗和近亲不婚的认识
(二)婚姻年龄约束的弹性与刚性
(三)从一夫一妻、妾为补充到全面实行一夫一妻制
(四)主婚制度和婚事操办方式对婚姻的影响
(五)特殊婚姻制度的存在和所受抑制
第三章 人口繁衍的鼓励和抑制——生育制度的演变
一 理论框架
(一)“制度与生育”还是“生育制度”
1.制度与生育的关系
2.生育制度
3.外在制度干预内在制度对生育行为产生影响
(二)构成生育制度的三个层面
1.从家庭层面看生育制度
2.从乡土社会层面看生育制度
3.从国家层面看生育制度
(三)生育制度层级和类型的时期差异
二 鼓励生育、保护婴幼儿制度及其形式
(一)政府鼓励生育、保护婴幼儿的措施
1.鼓励生育
2.禁止溺婴及其对婴儿的保护政策
(二)民间生育鼓励和限制溺婴、救助弃婴的规则
1.宗族组织的作用
2.推崇生育的习俗
3.士绅在生育救助中的作用
三 限制和控制生育制度的形成和落实
(一)20世纪50—60年代控制生育政策的探索
1.妇女避孕和堕胎选择权利的演变
2.政府节制生育政策的提出
3.提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意识增强
(二)20世纪70—80年代全面的人口控制政策出台和落实
1.晚、稀、少政策
2.独生子女政策
(三)独生子女政策的调整
(四)计划生育专项法律产生
(五)生育控制政策的执行和效果
1.机构设置
2.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
四 间接制度对生育行为的影响
(一)间接抑制生育的制度
1.传统时代对生育具有抑制作用的间接制度
2.当代间接制度对生育的抑制
(二)提升生育水平、促进生育的间接制度
1.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对生育增长的推动
2.赡养法律对生育的促进作用
五 生育制度的“家”、“国”一致和背离
(一)“家”、“国”之间生育制度和行为的几种模式
1.“家”、“国”利益一致下的制度和行为模式
2.“家”、“国”利益不一致下的制度和行为模式
3.“家”、“国”互不干预模式
(二)近代之前民间抑制生育行为与官方态度
1.养育压力下溺婴弃子习俗及官方校正
2.特殊风俗和不安定环境所导致的弃婴行为
(三)当代控制生育下的家国一致和矛盾
六 非婚生育制度
(一)非婚生子女的法律规定和民间规则
1.法律地位
2.民间规定
(二)民间社会对待非婚生子女的态度
1.私生子溺毙遗弃是主流
2.私生子存活下来多有特殊原因
七 结语和讨论
(一)传统时代生育制度的特征
1.政府政策对生育的促进和抑制
2.民间生育策略
3.政府与民间生育制度的互动
(二)1949年后人口生育控制制度及其效果
1.政府生育政策的演变及效果认识
2.间接性制度对民众生育行为的影响
(三)政府、民间组织和家庭生育制度目标的一致和冲突
1.合力表现
2.平行作用
3.互为冲突
第四章 性别制度、表现和影响
一 性别差异制度的形成及演变
(一)关于性别制度的内涵
(二)中国性别差异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
1.近代之前性别制度的基本原则
2.男女形式平等与实质上男尊女卑
3.对女性的病态审美——缠足习俗
(三)男女平等制度的落实
1.近代男女平等制度的几种表现
2.中国共产党的男女平等主张及制度建设
3.改变旧习俗,发展新式教育
二 性别差异制度的社会表现
(一)先秦时期男性为主导社会的形成
(二)秦汉以后近代之前女性的社会活动
1.女性对政治活动的介入
2.女性家庭之外社会活动的限制及其效果
3.未婚男女交往制度
4.职业的性别差异制度
(三)近代以来女性的社会参与
1.近代妇女对参政权的争取和维护
2.就业中的性别比较
三 性别差异制度的家庭表现
(一)男女家庭地位差异
1.立户的性别差异。
2.家庭事务决策权
3.男系传承下立嗣与女性无缘
4.祭祀活动对女性的部分排斥
5.丈夫对妻子具有管束权
(二)女性财产继承权和处置权
1.女儿的财产权
2.丧偶女性的财产权利
3.已婚女性与再嫁女性对奁产的支配权
4.近代以来女性继承权的变化
四 婚姻制度中的性别差异
(一)婚配形式和择偶数量的性别差异
1.婚姻形式
2.男性一夫一妻多妾
3.政策和法律对纳妾的规定
4.宗族对纳妾的规定
5.纳妾的民间环境
6.违规纳妾现象
7.妾升格为妻的条件
(二)婚姻缔结花费的性别差异——厚妆奁和高聘礼及其后果
1.嫁女花费及厚妆奁后果
2.高聘金及其表现
3.厚妆奁与高聘金并存
4.阶层有别
5.婚姻类型不同财礼有差异
6.厚妆奁与高聘礼差异的讨论
(三)离婚方式的性别差异
1.近代之前的离婚制度
2.近代以来男女平等离婚制度的建立
(四)丧偶女性不婚、女性再婚制度
1.针对丧偶妇女的法律和政策性制度
2.宗族对妇女再婚的制度
3.民间惯习
五 生育制度的性别差异
(一)生育中的性别偏好制度
1.国家政策表现出的生育性别偏好
2.宗族的生育偏好
3.民间的男孩偏好习俗
(二)子女抚养中的性别偏好
1.教育方式的性别差异
2.对男孩养育的精心程度高于女孩
(三)性别选择性溺婴和弃婴
1.溺女婴
2.弃女婴现象
(四)溺女婴对男性婚配的影响
(五)禁止溺女婴的措施
1.宗族劝导族人嫁女量力而行
2.地方官员劝谕辖区民众
六 无子妇女及其家庭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一)无子妇女的家庭压力
1.无子妇女婚姻质量受到影响
2.无子妇女在大家庭中的地位
(二)无子家庭的财产权受到侵蚀
1.无子家庭因乏嗣,可支配财产被侵蚀
2.族人获得侵吞无子家庭财产的合法权利
3.过继嗣子不能保证履行赡养责任
4.家庭财产纠纷较多
(三)无子者丧事料理和祭祀礼仪中的地位
1.丧葬中无嗣者的地位
2.无嗣者的祭祀
七 结语和讨论
(一)近代之前性别差异表现
1.社会角色的性别分工显著
2.婚姻方式中女性受到较多限制
3.男女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权有很大差异
(二)民国时期性别差异的弱化
(三)1949年以后性别社会差异制度的变革
1.法律、政策上的性别制度
2.民间制度对性别差异影响力的削弱与保留
第五章 家庭代际传承制度
一 男系传承制度及其变化
(一)男系传承的理论认识
1.男系传承的基本原则
2.男系传承的基本形式
3.男系传承的基本功能
(二)宗法制度与男系传承
(三)男系传承中的嫡庶之别
1.与婚姻有关的嫡庶子之分
2.与承袭爵位、世系有关的嫡庶子之分
(四)男系传承与立嫡制度
1.立嫡制度的演变
2.嫡子的法律地位
(五)男系传承中的立嗣和过继
1.立嗣、过继制度的演变
2.立嗣的条件
3.出继条件
(六)男系传承中的兼祧制度
(七)维系男系一脉传承的政策和民间规则
1.限制抚养异姓之子
2.禁止以异姓为嗣
3.异姓子或婿养老继产与立嗣
二 立嗣过继形式的多样性
(一)家族组织在立嗣、过继中所起作用
1.立嗣过继方式和原则
2.五服内由近及疏、五服外不拘亲疏
3.大小宗原则
4.兼祧规则
(二)民间惯习
1.立嗣过继原则
2.立嗣之人确立方式
(三)争继现象
1.争继表现
2.避免争继的特殊措施
(四)立嗣——重视与否
1.从绝户的财产处置看无嗣现象
2.小户人家不重视立嗣
(五)立嗣所反映的男性资源短缺问题
(六)立嗣过继制度的双重效果
(七)立嗣过继的中止及其余绪
三 异姓承继的排斥和认可
(一)拒绝异姓为嗣
1.排斥立异姓子为嗣行为的综合措施
2.以不许入谱抑制和贬斥异姓为嗣做法
(二)异姓外亲、妻亲和赘婿为嗣制度
1.以异姓血亲——外孙外甥为嗣
2.以妻亲之子为嗣
3.以女招赘立嗣
(三)养子为嗣制度
1.对养子为嗣没有或较少限制
2.对养子为嗣前宽后严的宗规
(四)异姓子在宗族中的地位
1.有无上谱资格
2.异姓子孙的丧葬和祭祀权益
3.异姓子孙参与宗族公共管理事务受限
(五)异姓继嗣者的风险
1.异姓继嗣者族中地位不稳
2.异姓子孙难以被宗族成员真正接纳
(六)收养异姓之子的利与弊
(七)家族对族人出为养子、继子的态度
四 丧祭中的代际传承
(一)丧葬活动中的代际关系
1.三年丧制
2.丧事操办
(二)无后者丧葬安排
1.无子或无嗣者丧事操办方式
2.无子无嗣但有女者丧事操办方式
3.死后丧前立嗣与丧事操办
(三)祭祀活动中的代际关系
1.祭祀制度发展简述
2.祭祀物质条件的创造和设置
(四)绝嗣者的祭祀
五 男系传承的矫正和民间实践
(一)民国时期男系传承的保留、矫正与民间实践
1.法律制度
2.民间习惯
3.民国男系传承的基本评价
(二)1949年以来男系传承的矫正与民间实践
1.法律原则
2.体制、政策对民间男系传承习惯的矫正
3.当代男系传承观念和行为的基本认识
4.社会转型对男系传承的冲击
(三)男系传承弱化下的选择:推动变革与适度保持传统
1.推动变革的必要性
2.如何变革
3.男系传承形式的某些保留
六 结语和讨论
(一)基本结论性认识
(二)不同制度形式下的传承特征
1.法律中三种传承规则
2.民间惯习中的传承规则
第六章 大家庭抑或小家庭为主导——以分财别居、分爨、分产制度为中心
一 限制分财别居与表彰多代同居
(一)对子代拥有私财和支配家产的限制
(二)限制分财别居的制度表现
1.法律政策制度对分财别居的限制
2.宗规族训对分家的限制
3.民俗对分家的限制
(三)大家庭鼓励制度
(四)抑制分家、表彰大家庭制度下的民众居住形式
二 分家与小家庭的成长
(一)有利于分家的制度
1.官方制度中有利于分家的几种形式
2.民间允许分家的制度
(二)间接促使分家的制度
三 分家中的财产分割方式及其实施
(一)分家中的财产分割方式
1.均分制
2.均分为主、非均分为辅
3.养子、义子在分家中的地位
4.继子和废继子分产权利
5.私生子的分产地位
6.赘婿分产权
(二)分家的实施
1.分家实施的时间
2.分家实施的方式
(三)分产分爨的关系
1.分家与分产、分爨的一致性
2.分产之后继续共爨
四 当代制度变革与家庭的核心化
(一)所有制变动对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冲击
1.土地改革前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下的家庭
2.土地改革以来的制度变革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
4.土地私有制、农民所有制和集体经济制度下家庭变动特征
5.制度变革下的中国大陆家庭形态与其他华人社会比较
(二)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家庭变动
1.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表现
2.转型时期的中国家庭变动
五 结语和讨论
(一)家庭居制的制度演变
1.法律和政策
2.法律和政策的效果
(二)当代制度变迁对家庭变动的影响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