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电力行业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电力体制是实现电力行业高效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电力行业现有的行业管理体制和行业运行机制明显不适应节能减排的要求,阻碍了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实现。电力能源体制改革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主要改革领域,是整个改革战略中的一个基础性领域,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并不是个别领域的偶然性事件,它所反映出来的政治经济问题具有“普遍性”价值。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起点是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实行“集资办电”政策以解决电力供应短缺的局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矛盾始终是困挠电力行业发展和要求不断推进改革的重要问题。尽管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立了市场化取向的电力改革方案,电力行业在发电市场竞争和促进电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改革实施绩效离电力市场化目标模式仍有很大的距离,电力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阶段性改革任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个别改革领域进展缓慢、停滞乃至倒退。中国电力行业再改革的政策思路是:需要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输配体制改革和构建竞争性零售市场为起点,采取“结构重组、市场化运行机制、现代监管体制”整体推进的改革思路,对电力行业进行彻底的再改革。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及其实施绩效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由于转型经济国家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具有不同的改革制度环境基础,因此改革的任务、目标、内容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转型国家,持续的电力体制改革需要具有坚定的市场化改革承诺和持续增强的制度能力。1978年以来,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实际上走的是一条“问题导向”的改革之路,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深层次问题的复杂性及紧迫性的日益凸显,“问题导向”改革模式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无法成为推进改革的主导模式。因此,必须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来推进,主要采用“设计导向”的改革模式和法治治理下的实施体制。电力结构重组是形成竞争性电力市场的前提。2002年以来的电力体制改革在完成“厂网分开”之后,结构重组基本陷入停滞,形成了发电多家竞争和输配一体化垄断并存的扭曲性组织结构,中途停滞的结构重组不仅使发电改革成果被耗散掉,而且严重阻碍了电力市场的形成。中国电力结构再重组的目标是:近期尽快实现由“独买独卖”的单一买方模式向基于“双边交易”的批发竞争模式转变,并随着市场交易机制的发育,逐步建立有效的零售竞争模式。根据“输配分离、零售独立”的改革目标,中国电力行业结构重组的近期改革重点是输配电体制,然后以大用户直购电为起点逐步推进零售市场竞争,最终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响应的双边竞争体制,建立有效的竞争性电力市场。中国电力行业长期存在多重价格扭曲,煤炭价格与电力价格、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不同用户之间的销售电价都存在结构性扭曲。通过对不同电价扭曲度的测算发现,政府对电价的管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本,既无效率又不公平。电价扭曲的主要原因是电力价格管制体制严重滞后于电力行业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市场化改革与政府价格管制体制改革严重不匹配,是政府角色错位的重要体现。中国长期以来把电力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作为政府维持经济增长和获得政治支持的一种重要政策手段,为此,政府必然要通过扭曲电价水平和电价结构的价格管制方式来实现低电价,但是,这会付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本。中国电价改革的核心是科学地定位政府的角色,建立市场化价格机制,放开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实行激励性输配电价管制。有效的电力供应需要以合理的电力投资来支撑,电力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适度协调是电力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电力投资体制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78年以来,以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中国电力供需平衡机制发生了两次变化,即由市场促进型体制转变为市场抑制型体制。2000年以来,国家重新强化了以投资审批和国有企业主导为核心的电力供需平衡机制,这种市场抑制型供需平衡机制通过强化政府干预和国有企业主导弥补了非国有资本退出带来的供给缺口,但其在实现电力供需平衡的同时,由于其内生的“制度相斥”性,日益丧失可持续性基础。因此,中国电力行业投资体制需要进行重大的体制转型,由行政主导型体制转变到市场主导型体制。电力能源监管体制既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行业高效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能源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行业市场化进程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成为影响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行业高效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主要障碍。电力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监管体制,实现依法监管、集中管理、合理分权、专业监管和有效监督。长期以来,“省为实体”的电力供应和地方经济发展体制成为影响中国电力消费和节能减排的重要制度因素。中国电力消费和电力供应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省际差异。各省的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协整关系,并受区域性因素的显著影响。从电力消费增长因素来看,经济规模对电力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经济结构变化未能改善电力消费矛盾反而呈现高电耗的趋势。从电力能源效率来看,东部地区的工业用电效率一直处于前沿面上但又增长乏力,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电力消费效率相对还比较低但提升潜力大,总体来说,地区间能源效率差距呈明显缩小的趋势。计量检验发现,工业结构优化、对外开放和技术进步对全国工业电力消费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而非市场化程度对工业电力消费效率有抑制作用。市场化电力节能机制是促进电力消费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尤其要改革“省为实体”的经济增长和电力供应保障体制,消除电能跨区、跨省交易的各种体制障碍,促进电能的跨区跨省交易,并建立地方政府内生性节能减排的体制和机制。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深化的重要时期,工业经济增长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但由于国内供给能力有限,工业经济增长面临日益严峻的能源供给压力。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系统地规划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确保能源供给安全。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所以,工业行业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决定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动趋势。总体来说,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相对较低,一些行业具有明显的节能潜力,但结构优化的节能潜力尚未有效释放,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关键,提高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的作用潜力应该是工业节能的政策重点,并需要建立基于微观主体激励的工业结构节能导向的优化体制。我国长期以来追求数量增长的出口贸易政策和扭曲的国内能源价格体系成为工业出口贸易结构向节能降耗方向优化的根本阻碍。为此,需要改变过度追求出口贸易总量增长的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实现节能降耗的内涵式出口发展模式。因此,实现节能减排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为了实现电力节能减排目标,国家采用了多种政策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性节能减排政策和节能减排电价政策两大类。目前,电力节能减排政策实施体制总体具有行政主导的特征,行政手段是政策推行的主要方式,地方政府是政策实施的直接责任主体。行政主导体制具有高成本、低效率和缺乏激励的缺点,它根植于转型经济中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背景,具有很强的对市场化政策工具的行政化改造力、对劣质政策的维护力和适用领域的扩张力。良好的节能减排政策应该满足低成本、激励性和公平性的基本要求,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实现相关主体的“激励相容”,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市场化政策实施的制度基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每个国家都必须基于本国的现实情况来进行政策设计和选择,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性。中国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前,中国面临十分艰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任务,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技术、体制等诸多障碍,需要通过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政策设计与政策组合,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全部显示∨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电力体制改革的标准范式与持续性一 电力体制改革的标准范式
二 电力体制改革的收益与持续性
第二节 电力体制改革推进模式的多样性一 成熟经济体国家的电力体制改革
二 发展中国家的电力体制改革
第三节 节能减排压力与中国电力体制改革
第二章 电力体制改革实施绩效第一节 电力体制改革的起点与进程一 集资办电改革阶段
二 政企分开改革阶段
三 发电侧引入竞争改革阶段
第二节 市场化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实施绩效一 电力体制改革政策执行成效
二 电力体制改革政策执行的差距
第三节 电力体制改革缓慢的效应与阻碍因素一 改革滞后下的行业发展风险
二 改革政策实施低绩效的阻碍因素
第四节 电力体制再改革的政策重点
第三章 电力体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第一节 改革初始条件与动力机制一 改革制度的初始条件
二 政府承诺的改革价值
三 改革需要持续推进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实施体制一 改革初始条件与行政主导体制
二 电力体制改革的相关主体及其角色
第三节 重构改革决策与实施体制一 科学界定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二 实现政府行政行为的法治治理
三 建立有效的改革决策和执行体制
四 建立有效的行业管制机构体制
五 消除垄断产业利益集团的改革阻碍
六 多元监督的有效问责体制
第四章 电力结构重组与市场竞争第一节 电力结构重组与竞争电力市场一 电力行业组织结构
二 电力行业结构重组的模式
三 电力市场及竞争评价要素
第二节 电力行业结构重组的绩效一 中途停滞的电力结构重组
二 电力结构扭曲的改革梗阻效应
第三节 发电市场竞争状况评估一 市场势力评估方法
二 发电市场的集中度
三 发电市场的市场势力
第四节 促进电力市场竞争政策一 着力推进输配电体制改革
二 逐步培育竞争性零售市场
三 培育有效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
四 建立市场势力管制政策
第五章 电价管制失灵及其重构第一节 中国电价管制体制一 上网电价
二 输配电价
三 销售电价
第二节 电价纵向扭曲及其效应一 纵向电价形成机制与经济绩效
二 煤、电价格扭曲:准市场煤与计划电
三 电力行业内部价格结构扭曲
第三节 电价管制的政治经济逻辑一 管制错位与价格扭曲
二 政府价格管制扭曲的政治经济逻辑
第四节 政府电价管制体制的重构一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二 建立竞争性市场结构基础
三 建立市场化电力价格机制
四 建立有效的针对脆弱群体的用电补贴机制
第六章 电力投资体制及其绩效第一节 电力投资总量与结构一 电力需求与电力供应
二 电力投资的结构
第二节 电力投资体制变迁一 市场促进型供需平衡机制
二 市场抑制型供需平衡机制
三 市场抑制型供需平衡机制的不可持续性
第三节 电力投资波动及影响因素一 电力投资波动的测算与分解
二 电力投资波动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电力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分析一 模型与数据
二 发电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衡量
三 发电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建立市场化的电力投资体制一 重构电力行业投资行政管理体制
二 深化市场导向的电力体制改革
三 形成激励电力投资的市场化价格机制
四 建立市场化的发电投资模式
五 建立市场化电网投资模式
第七章 电力能源监管体制第一节 能源政府监管的定位一 能源监管的需求
二 能源监管的目标与职能
三 能源监管体制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能源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一 能源政策
二 能源监管机构体制
第三节 中国电力能源监管体制一 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的演变
二 中国电力能源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中国电力能源监管体制改革一 完善能源法律体系
二 建立有效的能源监管机构
三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重构权力运行体制
第八章 电力消费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第一节 电力消费省际差异与经济增长一 电力消费的省际差异:描述性分析
二 省际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二节 省际电力消费总量增长的因素分解一 模型与数据
二 因素分解结果
第三节 省际电力消费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一 省际电力消费效率的测算
二 省际工业电力消费效率的影响因素
三 结论总结
第四节 促进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体制改革一 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中央与地方体制
二 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行政体制
三 深化电力能源体制改革
四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匹配与协调
第九章 工业能源压力与节能潜力第一节 工业化深化中的能源压力一 工业化阶段与能源消费
二 经济增长中的能源压力
第二节 工业能源压力预测与能源安全一 测算方法
二 定量预测
三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选择
第三节 工业能源消费与节能潜力一 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 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因素分解
三 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四 工业行业节能潜力测算
四 工业节能的政策重点
第四节 工业出口贸易结构与电力节能一 假设与数据
二 计量检验
三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十章 电力节能减排政策及其绩效第一节 电力节能减排政策一 节能减排法律法规
二 行政性节能减排政策
三 节能减排电价机制
四 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
第二节 节能减排行政政策一 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二 关停小火电机组政策
第三节 节能减排电价政策一 脱硫电价
二 差别电价
三 峰谷分时电价
四 居民阶梯电价
第四节 电力节能减排政策绩效一 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绩效①
二 节能减排政策实施体制的有效性
三 电力节能减排政策的完善
第十一章 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国际经验一 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
二 可再生能源配额与可交易绿色证书政策
三 可再生能源财税政策
四 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一 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
二 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
三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政策
四 可再生能源财税政策
第三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实施绩效一 电源结构不断优化
二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巨大压力
三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障碍
第四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完善一 完善政策实施体制
二 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三 完善电网吸纳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机制
四 加强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