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纵观人类历史,横看世界万象,不论有多少纷纭繁荣的理论学说,不管有多少百舸争流的思想流派,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尽管时代发展波澜壮阔,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时代的旗帜;尽管人类历史风云变化,但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的范畴。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各国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先导和思想支撑,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智慧总结和经验概括,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事业也是一个由科学理论指引向前、用科学理论助力发展的光辉事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哲学社会科学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是兰州大学“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事业始终不渝的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100多年来,一代代兰大人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直面清贫、乐于奉献、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书写出百年兰大辉煌的历史篇章,奠定了兰州大学百年厚重的人文底蕴。作为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重镇———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基于1950年创建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和1980年创建的思想品德教研室。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七个硕士点、三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实体。两大学科相互支撑、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奋进努力、活力迸发。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学院汇聚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较为合理,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队伍;创作出了一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成果,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对外关系、中亚研究及西部民族地区治理与边疆安全稳定问题等方面,形成一些有特色、有水平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兰州大学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学科建设,提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水平,经与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兰州大学重点建设处、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协商,决定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组织研究团队、搭建学术平台、攻关学术难题,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理论学术著作丛书”。目前丛书已经出版了《政治学理论新编》、《世界各国政治制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文献导读四十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文献导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概论》、《行政学概论》等著作。我们计划今后将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兰州大学出版社为依托,按一个主题、分两个系列陆续出版这套丛书。我们将这套丛书设定为研究性、开放性和学术性的丛书,让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补充进来。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不断展示学院在发展中的研究成果,凸显学院的研究特色,强化学院的学科建设,增进同行的学术交流,推动理论的发展创新,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春华秋实几十载,继往开来再攀登。一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坚实的学术根基和连续的学术传承。我们今后将紧密结合时代的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按照“强化专业队伍、优化研究方向”的学科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狠抓落实,耆宿精诚合作、扶掖后学新秀,形成实力比较雄厚、特色比较鲜明的良好的学科体系和颇具潜力的发展态势。我们在学术莽原上辛勤拓垦的同时,还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冷静的头脑,那就是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始终明了自己的方位,从而奋发进取、砥砺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标。清代著名文士袁枚有言:“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我们努力团结和凝聚一个励志进学、有才有识的群体,在学术求索的道路上力争张弩飞矢,瞄准更高远的目标,不断“中鹄”、不断前进。当然,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与国内兄弟院校、同行同仁相比,我们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存在明显不足,如选题过泛、学术性和思想性不够统一、理论性和现实性关联不高、对问题的研究内容有待深入、研究方法有待改进、学科特色有待提炼、标志性成果有待加强等。但是,我们也坚信,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勇于探索、甘于寂寞、献身学术、自强不息,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实现更大跨越的发展。我们既期待着同行专家学者的悉心指正,更盼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我们深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理论的繁荣和发展在于我们每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理论学术著作丛书”编审委员会
全部显示∨
中亚社会转型及其发展
影响现代中亚社会发展的内部文化力量因素一 突厥因素
二 伊斯兰因素
三 俄罗斯因素
中亚各国制度变迁的政治文化动因一 制度变迁中的制度惯性
二 中亚各国的政治文化传统
三 中亚各国政治文化对其制度变迁的影响
四 结语
关于中亚社会“俄罗斯化”概念的理论探讨
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的部族主义因素分析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部族主义的概念界定
三 吉部族主义的基本原则与部族结构
四 部族主义的表现特征及其对吉政治转型的影响
社会运动理论视角下的“颜色革命”一 用社会运动理论分析“颜色革命”的可行性
二 结构分析方法———社会运动理论分析“颜色革命”的宏观视角
三 政治机遇结构模式———社会运动理论分析“颜色革命”的微观视角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政权建设看吉尔吉斯斯坦政局一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来政权建设情况
二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 政变后吉尔吉斯斯坦新政权面临的主要困境
中亚地区安全
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一 关于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概念
二 伊斯兰极端主义在中亚的出现
三 伊扎布特在中亚
中亚水资源争议及其对国家关系的影响一 前言
二 问题的由来
三 中亚水资源争议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
四 中亚国家在水资源争议问题上的合作努力
五 前景
论中亚地区小武器和轻武器的扩散现状及其来源一 小武器和轻武器的概念界定
二 中亚地区小武器和轻武器的持有状况
三 中亚地区小武器和轻武器的需求现状
四 中亚地区小武器和轻武器扩散的来源
中亚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一 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
二 中亚各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
三 总结
阿富汗安全形势及其对中亚的影响一 阿富汗安全形势及发展趋势
二 奥巴马阿富汗战略的败笔及其影响
三 对中亚的影响
中亚安全和阿富汗毒品一 阿富汗的毒品
二 中亚的毒品
三 困扰中的中亚安全
塔吉克斯坦禁毒斗争简述一 塔吉克斯坦毒品危害的根源:阿富汗的毒品生产与转运
二 塔吉克斯坦的禁毒斗争
三 对塔吉克斯坦禁毒斗争的几点分析
世界大国的中亚战略
重塑中亚地缘政治环境: 2005年以来美国中亚政策的调整一 机构重组,新设南亚与中亚署
二 尝试地区整合、打造“大中亚”
三 着眼中亚资源,打造“南向”运输走廊
四 区别对待中亚国家,力图塑造地区领袖
五 温和推进民主,缓解中亚国家的民主恐惧
六 结语
美国大中亚战略进入新阶段一 美国大中亚战略及其新变化
二 美国大中亚战略调整的背景
三 美国大中亚战略的前景及影响
日本与中亚接近的原因探析一 日本方面的原因
二 中亚国家发展对日关系的原因———以哈萨克斯坦为例
三 双方关系的发展历程与成果
四 思考与结语
简论日本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 日本与中亚关系的现状
二 日本的中亚战略形成的原因
三日本的中亚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的中亚政策一 德国与中亚关系中的特殊因素———德意志人
二 德国在中亚的安全、能源、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
三 德国中亚政策与欧盟中亚战略的关系
四 德国中亚政策与大国中亚博弈
五 结语
中亚与印度的大国战略一 印度同中亚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 印度对中亚的战略考虑
三 印度参与中亚地区合作的前景分析
中亚国家与多边合作机制
试论欧盟中亚战略的演变一 欧盟对参与中亚事务的最新态度
二 2007年前欧盟中亚战略的演变过程
三 余论:欧盟积极参与中亚事务可能受到的制约
论欧安组织的中亚战略———以阿拉木图中心为例一 欧安组织进入中亚的前提
二 阿拉木图中心在哈萨克斯坦的活动
三 结语:欧安组织中亚战略的启示
论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特征一 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特征
二 中亚是上合组织的核心地区
三 中亚国家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因素
四 建设上合组织的地区经济合作中心
结论
试析上海合作组织对中俄在中亚地区互动的影响一 问题提出
二 理论基础
三 上合的聚合性与中俄在中亚的合作
四 上合的离散性与中俄在中亚的竞争
五 总结与讨论
评上海合作组织与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之间的关系一 上合与集安组织的异同性比较
二 上合与集安组织合作的可能性
三 如果今后与集安组织深入合作,上合应如何避免和减少消极影响的产生
四 结语
乌兹别克斯坦与集安组织的曲折关系一 集安组织的发展历程
二 乌兹别克斯坦暂停集安组织成员国资格的原因
三 影响
四 结语
东盟扩员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启示与借鉴———兼论上海合作组织扩员的前景一 上合组织与东盟在扩员问题上的相似性
二 东盟的扩员进程及其启示
三 上合组织与东盟扩员的内外条件比较
四 上合组织扩员的前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