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概论
Asia-Pacific Economics
纸书售价: ¥55.2 纸书定价:¥69.0 电子书售价: ¥27.6
-
作者: 赵江林责任编辑: 宫京蕾出版时间: 2014-08-01ISBN: 978-7-5161-4603-3字数: 480千字浏览人数: 358次所属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导论篇
第一章 亚太经济发展概况
第一节 亚太地区的概念
第二节 “二战”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及其特点
一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二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 亚太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化
第三节 东亚地区“雁形模式”的发展与变化
一 有关东亚模式的争议
二 东亚模式的发展与变化
第四节 本书的特点与结构安排
一 本书的特点
二 结构安排
思考题
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亚洲金融危机
第一节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和原因
一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过程及其传染性特征
(一)根据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和蔓延的地域,可以粗略地将其爆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二)关于对亚洲金融危机传染性特征的解释
二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 亚洲金融危机对危机爆发国家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二)社会福利影响
(三)政治危机
二 亚洲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对区内贸易的影响
(二)出口导向战略遭遇瓶颈
(三)区域汇率制度由钉住型汇率制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
(四)区域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比重上升
(五)危机驱动型的区域金融合作
三 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向东亚区域外的其他国家传染
(二)世界经济减速以及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受阻
第三节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政策
一 危机爆发初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二 IMF领导下的一揽子救助方案
(一)第一阶段IMF方案的内容及效果
(二)第二阶段IMF方案的内容和效果
(三)对IMF领导下的一揽子救助方案的评述
三 银行体系和公司部门的结构重组
四 资本管制
思考题
第三章 经济制度安排的现状与特点
第一节 亚太地区经济制度建设的发展与现状
一 区域经济制度
二 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制度安排的主要特点与进展
第二节 亚太地区主要的双边经济制度安排
一 中国签署的主要双边自由贸易区协议
(一)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
(二)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协定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四)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
二 日本签署的主要双边自由贸易区协议
(一)日本—新加坡经济伙伴协定
(二)日本—越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VJEPA)
(三)日本—东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AJCEP)
(四)日本—印度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三 韩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议
(一)韩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
(二)韩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
(三)韩国—印度全面经济伙伴协议( CEPA)
(四)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五)韩美自由贸易协定
(六)韩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
四 新加坡—美国自由贸易协定
五 东盟—印度自由贸易区协议
第三节 亚太地区主要的多边经济制度安排
一 亚太贸易协定( Asia- Pacific Trade Agreement)
二 东盟自由贸易区( ASEAN Free Trade Area,AFTA)
三 “10 +1”、“10 +3”、“10 +6”和“10 +8”
(一)“10 + 1”
(二)“10 + 3”
(三)从“10 + 6”到“10 + 8”
四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五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SAARC)
六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第四节 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制度发展的前景
思考题
第二编 结构篇
第四章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特征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 亚太地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二 亚太地区不同产业变化的基本特征
(一)亚太各主要产业的区域分布特征
(二)亚太地区制造业内的产业分布结构
(三)亚太地区服务业内的产业分布结构
第二节 亚太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
一 主要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
二 亚太地区制造业①的结构变化
三 亚太地区服务业①的结构变化
第三节 亚太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
一 对制造业相对下降的一般解释
二 制造业的成熟化与经济开放使制造业相对下降
三 成本成为影响制造业转移的决定因素
思考题
第五章 贸易发展与结构变动
第一节 亚太地区贸易发展的总体特点
一 亚太地区是世界上贸易活动最活跃、也是变化最快的地区之一
二 亚太地区贸易的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主要是向工业品方向迈进
三 东亚内部贸易结构的变化是亚太地区贸易发展变化最重要的副产品
第二节 东亚地区贸易结构的演进与变化趋势
一 东亚地区贸易结构变化的总体特征
(一)区内贸易总量迅速扩大,在地区全部贸易中的比重日益上升
(二)东亚地区产品贸易结构的转变
(三)东亚区内贸易方向从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经济体转变
二 东亚贸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东亚区内贸易仍以加工型为主要特征,尚未形成以区内消费为核心的贸易结构
(二)东亚区内贸易失衡较严重,集中表现为中国香港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贸易逆差
第三节 亚太地区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 亚太地区贸易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
(一)以美国为主的区内发达经济体的结构调整
(二)东亚自身努力的结果
二 地区贸易发展的趋势
思考题
第六章 资本流动的变化与特点
第一节 亚太地区资本流动的总体特点
第二节 外援与东亚经济发展
一 美国对东亚的经济援助
(一)美国对东亚的经济援助
(二)美国对东亚经济援助的作用
二 日本对东亚的经济援助
(一)日本对东亚援助
(二)日本援助对东亚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外债与东亚经济发展
一 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使用外债的总体情况
二 外债在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中的作用
第四节 外资与东亚经济发展
一 亚太地区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
(一)流入亚太地区的外资
(二)亚太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
(三)亚太地区区内资本流动
二 外资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资本流出
(二)资本流入
思考题
第七章 国际生产网络
第一节 国际生产网络的特点
一 国际生产网络的概念与类型
(一)国际生产网络的概念
(二)国际生产网络的类型
二 日本式国际生产网络的特点
(一)以法人股东为基础的股权结构
(二)以内部董事为主体的管理结构
(三)利用隐含契约维系生产网络
三 美国式国际生产网络的特点
(一)以个人股东为基础的股权结构
(二)以外部董事为主体的管理结构
(三)利用明确契约维系生产网络
四 华商式国际生产网络的特点
(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结合
(二)利用关系维系生产网络
第二节 亚太地区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一 日本式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一)环型企业集团
(二)锥型企业集团
(三)日本企业集团的国际化经营
二 美国式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一)福特制企业组织
(二)温特制企业组织
(三)美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三 华商式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亚太地区国际生产网络的未来
一 亚太地区生产网络面临的挑战
二 亚太地区国际生产网络的调整方向
思考题
第三编 要素篇
第八章 能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有关能源的基本概念
(一)能源的定义
(二)能源的分类
二 能源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亚太能源概况
一 亚太地区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位置
(一)亚太地区的能源生产概况
(二)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概况
(三)亚太地区能源短缺概况
二 亚太地区的能源储量
三 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
(一)自然赋存决定供给结构
(二)经济发展程度决定需求结构
(三)能源供求失衡与贸易解决
第三节 能源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 高增长国主要改变地区能源增量结构
二 能源技术发展可改变能源存量结构
第四节 亚太地区的能源合作
一 区域能源合作的基本内涵
(一)区域能源合作定义
(二)合作的基础条件
(三)保障供给稳定是亚太能源合作的基本目的
(四)合作的基本原则
二 能源合作的主要领域
(一)能源贸易与能源市场
(二)能源储备与开发
(三)运输通道与管网建设
(四)能源技术合作
三 能源合作的进展与障碍
(一)区域合作组织内的能源合作
(二)多边与双边合作
(三)制约区域能源合作的障碍
思考题
第九章 经济发展与环境气候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二 东亚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三 气候变化与东亚碳排放问题
第二节 东亚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 东亚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 库兹涅茨环境曲线与改善环境政策措施
二 积极主张《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原则,主动应对“气候变化”
(一)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
(二)韩国的应对措施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
三 加强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降低能源强度①,减少碳排放
四 加强环境合作
思考题
第十章 技术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技术发展现状
一 东亚产品贸易中技术含量的提升
二 与技术有关的服务贸易状况改善
三 东亚专利规模不断增大
四 东亚研发投入的增长
第二节 东亚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东亚对资本品进口的依赖
二 东亚长期存在的技术贸易赤字
三 东亚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不合理性
第三节 世界技术供给格局与东亚可持续经济增长
一 世界技术格局
二 东亚对世界技术的依赖
思考题
第十一章 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与前景
第一节 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状况
一 人口总量与增长率
二 劳动力总量与就业情况
(一)劳动力参与率
(二)失业率
(三)就业结构
第二节 亚太地区劳动力流动现状及特点
一 亚太地区劳动力流动现状
二 亚太地区劳动力流动特点
第三节 亚太地区劳动力流动政策措施
一 GATS框架下的自然人流动政策
二 亚太地区劳动力移民政策
三 亚太地区国际劳务输出政策
第四节 亚太地区劳动力流动的问题与前景
一 亚太地区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
二 亚太地区劳动力流动趋势
思考题
第四编 国别篇
第十二章 美国经济
第一节 美国经济发展概况
一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二 美国经济的特征
三 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四 美国经济增长机制和局限性
(一)美国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动力
(二)美国经济的潜力与局限性
第二节 美国与亚太地区经济关系
一 随着时代发展的经济关系
二 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
三 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美国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政策演变
一 “二 战”以来美国对亚太地区经济政策的演变过程
二 21世纪以来美国对亚太地区经济政策的演化
思考题
第十三章 日本经济
第一节 日本经济奇迹的产生与经济停滞
一 从战争废墟中实现自立
二 高速增长与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
三 稳定增长与“鼎盛时期”的到来
四 泡沫经济与长期萧条
五 近期经济运行状况与结构性矛盾
六 大地震、大海啸、核泄漏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与东亚地区的经济关系
一 日本与东亚地区的贸易关系
二 日本与东亚地区的投资关系
第三节 日本的东亚区域政策
一 日本的东亚区域政策演变
二 中日在区域合作中的博弈
思考题
第十四章 亚洲“四小龙”经济
第一节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及后续发展
一 亚洲“四小龙”崛起的国际背景条件
二 亚洲“四小龙”各经济体崛起的历程及发展
(一)韩国
(二)中国台湾
(三)中国香港
(四)新加坡
第二节 亚洲“四小龙”在亚太地区中的经济地位
一 经济规模
二 贸易与投资地位
第三节 亚洲“四小龙”的地区经济政策
一 韩国
二 中国台湾
三 中国香港
四 新加坡
思考题
第十五章 东南亚经济
第一节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
一 殖民化与现代经济
二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经济波动
(一)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东南亚的影响
(二)世界大战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
三 “二战”后东南亚的经济发展
(一)工业化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
(二)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型
(三)出口导向与金融危机
第二节 东南亚在亚太地区经济中的地位
一 “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工业化
(一)进口替代与市场约束
(二)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
(三)东南亚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国际背景
(四)东南亚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内部基础
二 东盟在亚太经济中的地位
(一)东盟在亚太地区的贸易地位
(二)东盟在亚太地区投资中的地位
第三节 东南亚经济一体化及东盟国家的亚太经济政策
一 东盟与东南亚经济一体化
二 东南亚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一)从粮食和能源领域开始的部门合作
(二)特惠贸易安排与自由贸易区
(三)东盟国家金融合作
三 经济共同体目标与东盟一体化的未来
四 东盟国家的亚太经济政策
(一)东盟的亚太经济政策
(二)东盟的经济政策:以印度尼西亚为例
思考题
第十六章 印度经济
第一节 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一 1947—1979年印度的计划经济与“许可证国度”的建立
(一)计划经济与许可证
(二)经济发展概况
二 渐进的经济自由化改革
三 印度自由化改革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
四 当前印度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印度与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
一 印美经贸联系
(一)双边贸易
(二)双边投资
(三)双边分歧
二 印中经贸关系
(一)双边贸易
(二)双边投资
三 印日经贸的发展
(一)双边贸易
(二)双边投资
(三)官方援助
(四) CEPA
四 印韩经贸关系
(一)双边贸易
(二)双边投资
(三) CEPA
五 印度与东盟
(一)双边贸易
(二)双边投资
(三) FTA与CEPA
第三节 印度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政策
一 印度对外经济政策的变迁
二 重视亚太地区
(一)对南亚政策:不求互惠的单边经济政策
(二)对美国政策
(三)面向东亚的“东向政策”
思考题
第十七章 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中国经济在亚太地区中的地位变化
一 “经济小国”与“经济大国”
二 中国在亚太地区中的身份变化:从地区“经济小国”向“经济大国”迈进
第二节 中国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
一 中国与地区贸易关系的调整
二 中国对外投资与地区资本流动方向的变化
(一)中国对外投资
(二)中国的对外援助
第三节 中国的地区政策
一 亚太经合组织
二 “10 +1”、“10 +3”和“10 +8”(“10 +6”)
(一)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10 + 1”)
(二)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10 + 3”)
(三)东亚峰会(“10 + 8”)
三 其他地区组织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二)中日韩合作
思考题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