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

纸书售价: 102.4 纸书定价:¥128.0 电子书售价: 51.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自我呈现
一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德”、“智”关系论
1.“德”之大统内的“德”、“智”关系
2.走向独立的“智”及其与“德”的关系
3.客观知识之“智”及其对“德”的意义
4.客观知识之“智”对“德”之意义的新论证
5.结语
二 《道德经》、《论语》相似项比较
1.“不争”观念
2.“俭朴”精神
3.“报怨”方式
4.“均平”意识
5.结语
三 《老子》“道”的境界意蕴
1.观察“道”境界的四个维度
2.“道”境界之特征
四 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
1.相融相摄:儒佛道关系的顺向开展
2.相拒相斥:儒佛道关系的逆向开展
3.几点检讨
五 儒佛二教的交集与分歧
1.佛教“作用见性”说
2.熊、牟对“作用见性”的理解
3.朱熹对“作用见性”的理解
4.几点结论
六 中国哲学特性及其对科学方法的设限
1.非物质化设限
2.非数量化设限
3.非心理化设限
4.非定义化设限
5.非知识化设限
6.几点思考
七 试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1.由研究对象看,中国哲学重人不重物
2.由思维方式看,中国哲学偏重直觉体悟
3.由学术旨趣看,中国哲学崇尚经世践行
4.由解释理路看,中国哲学遵奉生命生机
5.由建造境界看,中国哲学追求中和圆融
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方法
一 由科学玄学论战看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
1.风格各异的人生观解析
2.人生观解析差异的焦点:研究方法
3.科玄论战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
二 人文主义方法的早期输入及其学术影响
1.人文主义方法的输入及其特点
2.人文主义方法的应用及其影响
三 方东美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原则与方法
1.被认知对象之内容和特点是选择认知方法的前提
2.西方哲学方法不宜机械地用于中国哲学研究之中
3.知识论、逻辑学方法用于理解中国哲学需特别慎重
4.自然科学方法可能导致中国哲学去生命化
5.自身思想文化系统是解释中国哲学的基础
6.形上学方法是与中国哲学相契的方法
四 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原则
1.返乡原则:在母胎里澄明
2.开放原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相契原则:求真只在适宜时
五 胡适认知老子“道”的三种路径
1.本原之“道”
2.无人格之“道”
3.过程之“道”
4.假设之“道”
5.破坏之“道”
6.检讨之“道”
六 忠于中国哲学的格局
1.“西学”不能随意穿在“中学”身上
2.“以中释中”才能焕发“以西释中”的青春
3.类似文化因素是“西学”进驻东土的神奇推手
4.中学西学的对唱仍将理性地持续上演
七 “以西释中”衡论
1.“以西释中”之为学术实践
2.“以西释中”所为学术成就
3.“以西释中”所制造之问题
4.“‘以西释中’问题”如何克服
5.理解与超越
第三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实践
一 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维度
1.科学主义维度
2.人文主义维度
3.唯物主义维度
4.意外的收获
二 王国维诠释“理”的三种路向
1.知识论之“理”
2.形上学之“理”
3.伦理学之“理”
4.几点检讨
三 中国传统哲学开出科学之尝试
1.“理”之知识基因的开掘
2.“理”知识化诠释之省思
四 张岱年释“理”之路径及其省察
1.“理”之分类
2.“理”之关系
3.“理”之特性
4.几点思考
五 牟宗三视域中的中国哲学特质
1.“生命”是中国哲学的中心与开端
2.“生命”是中国哲学的表现形式
3.几点思考
六 贺麟对“知行合一”的诠释及其启示
1.科学语境下的“知行合一”
2.自然的“知行合一”与价值的“知行合一”
3.值得肯定的“知行合一”方向
七 无本体哲学及其效应
1.中国哲学无本体表现及原因
2.中国哲学无本体所导致的后果
3.“无本体哲学判断”引发的思考
八 冯友兰“新理学”若干问题刍议
1.质疑“新理学”方法的若干论说
2.冯友兰解释宋明理学举要
3.或可厘清的几个紧要问题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身份
一 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情结
1.“中国话语”的可能旨趣
2.“中国话语”情状之诊断
3.中国哲学研究应如何面对“话语”?
二 中国传统哲学自我完善的道路
1.中国传统哲学建构“善”的生活之资源
2.中国传统哲学需要改善的空间
三 浅议中国哲学从业者的资质
1.包容心理
2.忠诚品质
3.怀疑态度
4.独立人格
四 中国传统哲学当代开展的四个向度
1.问题的向度
2.诠释的向度
3.实践的向度
4.自我的向度
五 老子反省人类文明的路径及其启示
1.对物质文明的反省
2.对知识文明的反省
3.对道德文明的反省
4、当代启示
六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现代转型
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
2.中国传统哲学的转型
3.转型之意蕴
七 论王国维对“中国哲学”的建构
1.初创“中国哲学”的系统
2.厘定“中国哲学”的性质
3.开掘“中国哲学”的价值
4.谋划“中国哲学”的规范
5.几点检讨
第五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现状
一 开启“中国哲学史”写作的新范式
1.“哲学问题”与“作者理论”的有机结合
2.“中国意味”与“西方方法”的有机结合
3.“因事设论”与“学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4.“旧经验”与“新成果”的有机结合
二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
1.关于“郭店楚简”问题
2.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3.关于“重写中国哲学史”问题
4.关于“中国哲学诠释学”问题
5.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
6.关于“儒学的当代开展”与“儒教”问题
三 义理研究的推进与时代课题的关切
1.易学研究的多向展开
2.政治哲学的深度开掘
3.哲学创作的殷切期待
四 朱子学研究的新境际
1.哲学理论之探讨
2.哲学分支领域研究
3.政治与伦理思想研究
4.经学思想研究
5.诠释思想研究
6.朱熹思想与佛老关系
五 三十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四大成就
1.方法的自觉
2.主体性增强
3.论域的开拓
4.内容的创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