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的问题,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的成果和实惠,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消费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公民福利增加的源泉,如何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消费需求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破除了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和体制的障碍,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改变了以往片面发展重工业,重视投资,抑制消费的发展方针。曾经巨大的无法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是中国80年代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迅速扩张的消费需求虽然一度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但也为非公有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在没有需求约束的情况下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减缓了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经济增长明显具有投资驱动型和出口拉动型的特征。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中国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所占比重逐渐减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住房、医疗、保险体制的改革加大了消费者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居民在基本生存发展的刚性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持币储蓄的动机开始增强;最终消费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拉动作用逐渐减弱。投资驱动型和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中国经济增长必须落在消费需求之上,建立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机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短期内,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扩大投资和出口能够提高就业水平,缓解有效需求不足,促进产出增长。然而,在长期发展中,中国经济增长不可能总是依赖国际市场。在缺乏最终消费需求支持的情况下,产品价值难以实现,投资也将难以为继。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宣告了中国从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结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迅速由预防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过热的危险转变为防止经济下行的风险。这充分暴露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弊端,说明过度依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在出口增长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加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随着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约束作用的增强,中国消费不足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有效供给,推进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指出:“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提高最终消费率,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不仅是中国应对经济衰退的手段,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消费需求进行宏观调控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政策。从调控的时机来看,经济处于增长阶段时,对消费需求进行调控阻力相对较小,提高消费也相对容易。经济衰退阶段,促进消费需求政策的阻力较大,应当以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当把短期经济复苏和长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大财政支出中民生部分,提高社会公共消费水平,消除基础设施因素对消费的制约,改善消费环境,逐步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本书对中国居民消费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如何扩大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建立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机制等问题,具体分析了需求因素、供给因素、体制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和对建立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机制的制约,较为全面地提出建立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机制的对策,超越当前单纯以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现状,对拓展中国当前消费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做了有益的尝试。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描述了中国居民消费特点及变动趋势。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对城乡消费倾向做出了动态分析,对中外居民消费做了对比分析。第二章论述了经济新常态阶段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经济学意义。分析了扩大消费需求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消费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就业问题的解决和推进城镇化建设均可发挥重要作用。第三章分析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内在联系。通过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等指标,对购买主体、购买力、消费意愿、实现环境等影响因素做出判断,揭示收入水平与消费需求的内在相关性。第四章揭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影响。供给能够带动消费需求上涨是有理论依据的,中国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供给侧改革重在以产品质量提升增进消费信心,通过满足高端市场和个性化消费来实现生产扩张。第五章阐述扩大消费需求的总体思路。强调遵循循环经济规律、关注民生,通过有效供给、增加收入、优化环境、社会保障、城镇化进程等途径实现扩大消费,主张以“三驾马车”更加均衡地拉动经济增长。第六章给出经济新常态阶段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包括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热点、不断优化居民消费软环境、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新型消费业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加强社会保障、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破除二元经济结构、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等方面。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之一的消费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消费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机遇,以期在对提振中国消费的问题上能够看到各级政府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让消费拉动经济成为现实。王志文 卢萍2016年7月11日
全部显示∨
第一章 中国居民消费特点及变动趋势第一节 中国居民消费特点的历史回顾一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构成特点分析
二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的结束和未来消费特征
三 “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
第二节 中国各省份居民消费率对比分析一 各省份最终消费对比分析
二 各省份居民消费水平对比分析
第三节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及变动趋势一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较
二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动态分析
三 社会消费品零售状况
第四节 中国居民消费与西方国家居民消费比较分析一 世界各国最终消费率变动趋势与特征
二 中国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
三 来自西方国家居民消费的启示
第二章 经济新常态阶段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经济学意义第一节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一 “新常态”的时段标志与经济特征
二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扩大消费需求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一 消费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 中国扩大消费需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导向作用
第三节 扩大消费需求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一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内在依存关系
二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及现状
三 中国扩大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扩大消费需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一 就业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核心要素
二 扩大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前提条件
三 扩大社会消费需求与新增就业岗位的联动效应
第五节 扩大内需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基础一 中国城镇化水平及发展潜力
二 扩大消费需求与城镇化进程的双向作用
第三章 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内在联系第一节 居民收入水平与购买力水平的衡量指标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二 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 收入差距
第二节 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一 消费主体因素
二 购买力因素
三 消费意愿因素
四 实现环境因素
第三节 收入水平与消费需求的内在相关性一 绝对收入水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二 相对收入水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三 持久收入水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影响第一节 供给带动消费需求上涨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一 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
二 供给决定消费需求的理论基础
三 中国供给的现状:有效供给不足
第二节 以产品质量提升增进消费信心一 产品质量的内涵
二 中国当前产品质量的现状
三 中国产品质量低对消费需求的不良影响
四 中国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
第三节 以拓展高端消费品市场提升消费层次一 高端消费的内涵
二 中国高端消费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 拓展高端消费品市场的方向与途径
第四节 供给侧改革要瞄准个性化消费需求一 个性化消费的内涵
二 个性化消费形成的原因及其重要作用
三 中国个性化消费的发展现状
四 瞄准个性化消费需求的供给侧调整
第五章 扩大消费需求的总体思路第一节 指导思想一 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握消费需求理论
二 在适应“新常态”背景下深化消费需求理论
三 在关注民生视域下发展消费需求理论
第二节 发展目标一 构建消费供给的产业机制
二 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
三 构建消费环境优化机制
四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五 构建城镇化带动机制
第三节 基本原则一 促进“三驾马车”更加均衡地拉动经济增长
二 促进“需求侧”与“供给侧”对接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三 处理好扩大消费规模与优化消费结构的关系
四 处理好居民实物型消费与服务型消费的关系
五 处理好扩大消费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
第六章 经济新常态阶段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第一节 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热点一 调整产业结构
二 促进有效供给
三 规范市场秩序
四 创造消费条件
第二节 不断优化居民消费软环境一 实现城乡信息网络化水平逐步升级
二 加强城乡消费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
三 强化城乡消费市场的监督执法力度
四 保障城乡消费者维权渠道畅通无阻
第三节 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新型消费业态一 稳步提升服务业比重
二 实现服务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 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政策调整
第四节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加强社会保障一 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二 加快推进符合国情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节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 努力解决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问题
二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三 健全工资收入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四 适当调节收入分配结构
第六节 破除二元经济结构,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一 提高农民收入
二 提高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
三 加快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