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嬗变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研究

纸书售价: 44.0 纸书定价:¥55.0 电子书售价: 22.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由来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社会动员
二 机制
三 社会动员机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形成与基本状况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形成的社会基础
一 客观的现实环境为社会动员机制预设了场景
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为社会动员机制提供了政治保证
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动员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基本状况
一 以社会主义建设为目标
二 党和政府成为动员主体
三 以工人、农民为主要的动员对象
四 依赖行政动员与传媒动员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实证
一 抗美援朝的社会动员
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社会动员
三 “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动员
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 政治动员的过激与经济动员的乏力
二 偏离原有的动员目标
三 动员方式缺乏先进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 频繁的政治运动制约了动员对象
五 内在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动员机制面临的形势和条件的变化
第一节 时代主题的转换
一 “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向“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 冷战思维渐趋式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新要求
一 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
二 社会主要任务的重新认识
第三节 社会动员机制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 社会动员仍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 社会动员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
一 土地制度改革社会动员阶段(1978—1984年)
二 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社会动员阶段(1984—1988年)
三 总结经验和整顿调整社会动员阶段(1988—1992年)
四 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社会动员阶段(1992—2003年)
五 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动员阶段(2003—2012年)
六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动员新阶段(2012年至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基本经验
一 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 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三 着眼点和落脚点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上
四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 要处理好几种重要的关系
六 建立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协同合作机制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员目标的重新确定
第二节 动员组织的扩展
一 党组织的变化
二 政府的转变
三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第三节 动员对象的扩展
一 社会各阶级阶层
二 各民主党派
三 海外华侨华人
四 国际社会力量
第四节 动员方式的多样化
一 激励动员
二 传媒动员
三 行政动员
四 参与动员
第五节 动员内容的拓新
一 经济动员优先开展
二 政治动员有序开展
三 文化动员创新发展
四 生态文明动员开拓创新
第六节 社会动员内在机制的创新发展
一 动力机制的创新发展
二 运行机制的创新发展
三 协调机制的创新发展
四 保障机制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汶川地震社会动员机制实证分析
第一节 “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成为社会动员的指向
第二节 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挥积极动员作用
一 中国共产党起到核心动员作用
二 政府发挥重要动员功能
三 非政府组织大显其身手
第三节 国内国际社会力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 国内社会各阶级阶层广泛参与
二 海内外华人华侨积极响应
三 国际社会力量鼎力相助
第四节 多种动员方式同台竞技
一 激励动员
二 行政动员
三 传媒动员
第五节 社会动员成效分析
一 应急救援成效显著
二 社会人力、物力、财力集聚能力巨大
三 恢复重建速度惊人
第六章 当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仍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
第一节 当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仍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 相关法律法规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 社会动员主体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 社会动员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四 社会动员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 健全社会动员机制的基本原则
二 创新社会动员机制的方法
三 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的路径
四 构建社会动员新常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