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概述
一 侗族的族群分布
二 侗族大歌的概念界定
三 侗族大歌的文化地理学因素
四 侗族大歌依生的民间习俗
五 侗族大歌的审美特质
第二节 侗族大歌的研究现状
一 宋代至20世纪40年代:侗族大歌演唱场景的描述
二 20世纪50—60年代:侗族大歌的挖掘整理
三 20世纪80—90年代:侗族大歌的研究蔚为大观
四 21世纪初至今:侗族大歌的研究成绩斐然
第三节 研究设计、思路、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 研究范式
(一)民族志方法
(二)功能主义学派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1.田野调查方法
2.访谈与观察
3.文献搜集、整理和分析
四 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侗族大歌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侗族大歌的地域分布
一 侗族民歌的南北分界
二 侗族大歌的流传区域
三 侗族大歌分布地域原因探究
第二节 侗族大歌的历史形态
一 侗族族源追溯
二 侗族大歌的起源考
三 有关侗族大歌的民间传说
第三节 侗族大歌的发展态势
一 侗族大歌的兴衰历程
二 侗族大歌的空间变迁
第四节 侗族大歌的未来趋向
一 侗族大歌语言环境与“文化自觉意识”的丧失
二 侗族大歌传承结构的断层
三 侗族大歌生态空间的破坏
第二章 侗族大歌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侗族大歌的自然环境
一 地形、地貌和土壤
二 气候条件
三 物产资源
第二节 侗族大歌的社会环境
一 侗族社会的组织结构——“款”
二 侗族社会的宗法组织——“补腊”
三 侗族社会的宗族组织——“歌班”
四 侗族社会的人种特征
五 侗族社会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
第三节 侗族大歌的文化环境
一 宗教祭祀活动
二 婚配恋爱活动
三 其他节庆习俗
第四节 侗族大歌的展演环境
一 鼓楼
二 民居
三 寨门
四 戏台
第三章 侗族大歌的歌唱内容
第一节 自然意识的张扬
一 自然之声的模拟
二 自然之象的表达
三 自然之境的描述
第二节 民族记忆的口述
一 敷陈侗人起源
二 叙述迁徙历史
三 讴歌民族英雄
(一)对侗族祖母神“萨岁”的讴歌
(二)对抗暴英雄吴勉的歌颂
(三)对侗族歌王陆大用的缅怀
第三节 婚姻制度的展演
一 真实细腻的心灵流露
二 大胆率真的爱意呈现
三 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
第四节 人伦亲情的礼赞
一 养育之情的感恩
二 人伦秩序的教化
三 童真童趣的升华
第五节 日常生活的叙写
一 生产与生活的描绘
二 劳动与爱情的交织
三 艺术与生命的感悟
第四章 侗族大歌的歌律形态
第一节 音乐发生的自然性
第二节 话语方式的诗意性
第三节 演唱风格的整一性
第四节 和声运用的层次性
一 多声部民歌概述
二 侗族大歌多声部和声音乐的出现
三 侗族大歌多声部音乐的和声运用
第五节 音乐调式的柔和性
一 我国五声性调式概述
二 侗族大歌的主要调式及相互转换
三 侗族大歌的调式重叠
第六节 押韵形式的交互性
一 句内韵的使用
二 句间韵的使用
三 “冏”韵的使用
四 三种押韵形式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 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侗族大歌的群体娱乐功能
第二节 侗族大歌的社会交往功能
第三节 侗族大歌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 侗族大歌自身“美”的教化
二 侗族大歌“情感教育”的和谐功能
第四节 侗族大歌的宗教信仰功能
第五节 侗族大歌的民族认同功能
一 侗族大歌分布地域的独特性体现
二 侗族大歌体现的民族认同
三 侗族大歌对民族认同的意义呈现
第六节 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功能
一 民族语言的传承
二 历史知识的传承
三 农事生产知识的传承
四 演唱技艺的传承
五 婚恋观念的延续
六 情感教化的延续
第六章 侗族大歌的传承调适
第一节 文化场域与接受心理变化
第二节 符号叙事与艺术形态固化
第三节 现代语境与审美体验转型
一 内蕴审美向外显审美转化
二 复合审美向单向审美转化
三 诗性审美向创意审美转化
第四节 社区变迁与传承方式嬗变
第五节 生态维度与意义生产重构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