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电子书 >

三峡流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研究

纸书售价: 49.6 纸书定价:¥62.0 电子书售价: 24.8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城市社会安全治理概述
第一节 社会安全治理
一 社会安全
(一) 社会与社会整合
(二) 人的需求与安全
(三) 社会安全及其主要类型
二 社会安全治理
(一) 治理的内涵
(二) 治理与统治
(三) 社会安全治理
第二节 城市社会安全治理
一 城市发展历程及其内涵
(一) 城市发展历程
(二) 城市的内涵
二 城市社会安全治理要素及特征
(一) 城市社会安全治理要素
(二) 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特征
第三节 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理论基础
一 城市圈理论
(一) 城市圈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城市圈的兴起与发展
(三) 城市圈理论对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启示
二 治理理论
(一) 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治理理论对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启示
三 社会燃烧理论
(一) 社会燃烧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社会燃烧理论对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启示
四 社会冲突理论
(一) 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社会冲突理论对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启示
第二章 三峡流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
第一节 三峡流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特色领域
一 “三峡流域”及其地域特征
(一) “三峡流域”概念界定
(二) “三峡流域”地域特征
二 三峡流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特色领域
(一) 城市水电工程移民
(二) 库区城市居民就业
(三) 城市民族和旅游流动人口
(四) 行政边界地区城镇社会安全
(五) 城镇化与城市社会安全问题
第二节 三峡流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举措
一 追本溯源,扎实推进城市社会安全“源头治理”
(一) 厘清“源头治理”思路
(二) 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个性化服务
(三) 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四) 构建常态化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
二 努力探索,城市社会安全“治本同时不忘治标”
(一) 健全严打整治机制
(二) 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工作机制
(三) 不断加大“技防”投入力度
(四)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五) 逐步重视虚拟社会安全治理
第三节 三峡流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亮点
一 湖北片区城市社会安全治理亮点:网格化管理
(一) 网格化管理背景
(二) 宜昌市网格化管理探索
(三) 湖北片区网格化管理推动情况
二 重庆片区城市社会安全治理亮点:一体化大综治
(一) 黔江一体化大综治模式探索历程
(二) 一体化大综治模式主要做法
三 贵州片区城市社会安全治理亮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一)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铜仁经验”的探索历程
(二) 铜仁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做法
四 湖南片区城市社会安全治理亮点: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一)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二) 城市旅游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第三章 三峡流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实证分析
第一节 库区移民群体性事件案例审视
一 事件经过
(一) 事件起因:偶然碰撞引发“棒棒”被打
(二) 事件发展:警方介入调查行动受阻
(三) 事件升级:警车被烧、政府大楼被砸
(四) 事件平息:还原真相
二 特征分析
(一) 突发性
(二) 无组织性
(三) 无明确利益诉求
(四) 诉求对象较宽泛
(五) 化解矛盾较困难
三 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二) 启示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中涉民案例反思
一 城市化进程中涉民案例分析
(一) 追求经济利益而引起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维权行动
(二) 山林、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争夺引发的冲突
(三) 黑恶势力介入导致的有组织犯罪行为
(四) 流动少数民族引发的冲突事件
二 特点与原因分析
(一) 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二) 经济利益矛盾引发的纠纷与冲突
(三) 民族认同感弱化积累的矛盾与纠纷
三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第三节 城市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调查分析
一 城市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基本状况
(一) 城市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基本状况
(二) 城市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主体
(三) 人民调解的影响力增大
二 城市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
(一) 婚姻家庭纠纷居高不下
(二) 相邻权纠纷有增无减
(三) 赡养纠纷层出不穷
(四) 房屋买卖纠纷稳中有升
(五) 山界林权纠纷比较普遍
(六) 土地流转纠纷呈上升趋势
(七) 征地拆迁纠纷集中凸显
(八) 劳动争议纠纷经常出现
(九) 交通整改纠纷不断攀升
(十) 医患纠纷时有发生
三 城市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①
(一) 矛盾纠纷涉及面趋宽,类型趋于多样化
(二) 纠纷主体发生较大变化,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
(三) 矛盾演化过程中当事人心理呈渐进式消极发展态势
(四) 矛盾纠纷解决不彻底,易反复并造成社会问题
四 城市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基层社会个人权威虚化,私力救济有待引导
(二) 人民调解缺乏规范性,资金支持不足
(三) 沟通协商渠道不畅,行政解决纠纷方式、方法有待完善
(四) 诉讼解决纠纷成本过高,司法权威性不足
(五) 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缺乏有效衔接,纠纷解决机制的立体性有待加强
五 创新实践与建议
(一) 创新实践
(二) 建议
第四章 国内外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国外城市社会安全治理比较分析
一 美国城市社会安全治理
(一) 美国社会安全治理的主要做法与特点
(二) 美国五大湖流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分析——以密歇根州为例
二 德国城市社会安全治理①
(一) 政府间权力边界清晰、责任明确
(二) 规划编制科学、严谨,注重延续性
(三) 依法管理建筑物、构筑物
(四) 设置形式多样的露天临时集市
(五) 妥善处理街面市容环境问题
(六) 设立“一门式”市民服务中心
(七) 建立科学的复议审查机制
三 新加坡城市社会安全治理
(一) 新加坡社区警务制度的演进历程
(二) 新加坡社区警务制度的特点
四 国外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主要特点
(一) 角色转变:从“守夜人”到“服务员”
(二) 重心转移:从国家安全到个人安全
(三) 方式创新:城市公共安全的合作治理
(四) 流程再造:城市公共安全的全过程管理
第二节 国内典型城市社会安全治理比较分析
一 “南通模式”的实践思考
(一) 南通市社会管理创新的特点
(二) 南通模式的基本经验
二 “兰州模式”的实质探究
(一) “民情流水线”管理模式的内容
(二) “民情流水线”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 “宁波模式”的理论解读
(一) 宁波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特点
(二) 宁波模式社会管理创新效应分析
四 借鉴与启示
(一) 对人的管理与服务
(二) 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三) 对现代社会组织和社会人的规制
(四) 应对社会风险,建立应急机制
第三节 中外典型城市社会安全治理比较分析
一 重视预防,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
(一) 强化防范意识
(二) 落实防范工作
(三) 建立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
二 重视合作,加强区域城市间的合作治理
(一) 建立跨城市的综合协调机构
(二) 建立公共安全管理政策的协商机制
(三) 实现公共安全管理的资源互济与共享
三 重视机制建设,加强配套保障力量
(一) 信息机制
(二) 资源保障机制
(三) 教育培训机制
四 重视社会力量,加强社会动员和参与
(一) 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
(二) 政府机构的有效联动
五 重视系统建设,加强领域之间的综合治理
(一) 对庞大的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进行辖区划分,进行综合性单元式管理
(二) 切实加强对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统一领导
(三) 实现各类公共安全事件预案体系的衔接
第五章 网格治理:三峡流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现实选择
第一节 网格化管理的研究与发展分析
一 基本概念与研究动态
(一) 网格化管理的概念
(二) 网格化管理的研究动态
二 网格化管理的产生、发展与扩张
(一) 网格化管理的发展走向:从犯罪预防到社会综合治理
(二) 网格化管理的发展现状:从社会治理到社区服务
(三) 网格化管理的发展趋势:社会治理组织的再生
三 网格化管理的成效分析
(一) 实现了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二) 实现了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三) 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四 网格化管理的问题表现
(一) 重管理轻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二) 重形式轻内容,人性化程度不够
(三) 管理主体单一,“网格”成为行政力量的新一级延伸
(四) 社区自治能力不足,体制外力量难以融入
五 网格化管理的价值冲突与矛盾挑战
(一) 网格化治理的价值冲突
(二) 网格化管理的矛盾与挑战
第二节 从网格化管理到治理现代化
一 网格化治理理论提出的历史逻辑
(一) 网格化治理能弥合网格化管理的先天不足
(二) 网格化治理遵循了治理演进的必然历史逻辑
二 网格化治理与治理现代化的深度契合
(一) 制度体系的民主化与法制化
(二) 治理手段的信息化
(三)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四) 治理过程的开放化
三 将网格化治理嵌入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设想
(一) 网格化治理应建成党委领导与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治理制度体系
(二) 网格化治理应以服务为主导
(三) 网格化治理应实现权力多维度运行
(四) 网格化治理应去科层化
第三节 创新网格治理体制机制
一 创新网格治理体制机制的构建要素与形态
(一) 基本要素①
(二) 基本形态
二 创新网格治理体制机制的主要措施①
(一)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二) 建立政府的服务导向
(三) 不断扩展城市社会的自治空间
(四) 培育开放、民主、和谐的社会文化
三 结语
第四节 三峡流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战略
一 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战略共识与战略框架①
二 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战略对策
(一) 第一战略:综治与联动战略
(二) 第二战略:分治与分动战略
(三) 第三战略:立体保障战略
三 结语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