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干沟子村的发展与变迁:辽西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历史缩影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Gangouzi Village-A Historical Sketch of Production and Life of Farmers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纸书售价: 68.0 纸书定价:¥85.0 电子书售价: 34.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 言
一 为什么呈现农村?
二 村庄选择
第二章 村庄:地理、人文与经济
一 村庄位置
二 地形地貌
三 气候与自然灾害
气候
自然灾害
四 人文背景
查海遗址与红山文化
契丹“头下军州”:辽塔与懿州
蒙汉文化交融
五 社会经济的历史变迁
清末:村落形成
动荡时期的岁月
解放后的发展变化
当下社会经济概况
六 小结:农民生产生活的时空场景
第三章 农作:种植与养殖
一 农地制度
晚清至民国:阜蒙县的农业开发和农地制度
土地改革
合作化运动
体制调整:顺应民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
土地“延包”
完善“30年不变”制度的思考
退耕还林的启示
小结:农民与土地
二 春种与夏锄:备耕、种田及田间管理
备耕之一:翻地
备耕之二:粪、肥和种子
起粪、捣粪与送粪
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的无奈
备 耕之三:耕种和田间管理的主要传统农具
备耕之四:新式农机具
节气:农作指南
好年头:干沟子人的热盼
大田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的传统耕种方法
现在的新方式:拖拉机加播种斗
种花生:从传统到现代
补种荞麦:辽西的特色
农业技术进步:种地越来越轻松
田间管理:除草和间苗
看青和放牲口
趟地和追肥
打药
地力与污染问题
三 秋收:颗粒归仓与农产品出售
干沟子村人秋收:割高粱、扒苞米、摘绿豆、拔花生、割谷子等
运输:从田间到场院
打场:颗粒归仓
刨茬子和铡草
粮食出售:从缴公粮到“皇粮国税”历史的结束
粮食直补:增强了种粮积极性
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与惜售问题
专栏:阜蒙县“金色港湾”运粮忙
干沟子村农业:靠天吃饭的无奈
四 养殖:干沟子村民的家庭副业
养猪:盖猪圈
选品种、喂养、防疫:养猪方式的历史变化
曾经的卖猪难:没有“猪票”卖不掉
现在的养猪难:疫病难防
现在的养猪难:逃不出市场经济周期的怪圈
卖猪的博弈
卖猪的无奈
养牛羊与养鸡鸭鹅:干沟子村人的其他养殖选择
五 小结:农民的算计
种植的效益
一、玉米成本和收入的计算
二、花生成本和收入的计算
专栏:对比:皖南农村的农人生计
种植的精明:倒茬、间作与尽地力
种 植结构的调整:农民的市场化反应
专栏:平安地镇八家子村的烤烟发展
养殖的效益
订单农业:抵御价格风险的选择
第四章 非农活动:农副业及外出务工
一 农副业:收粮及其他小买卖
收粮
专栏:阜蒙县平安地镇玉米棒棒做成大产业
收破烂
开小商店(小超市)
做买卖:从集镇上的小摊到街道两旁的门脸
做豆腐:农家的加工业
开办粮食加工厂
干木匠活
铁匠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搞建筑:包工头、大工和力工
拉活:送孩子上学
编筐编篓
村内零工
挖树
回乡创业的勇敢尝试:引进汽化炉
专栏:阜蒙县平安地镇张翠艳返乡办厂
二 外出务工
建筑工地:力工、瓦工、钢筋工、架子工、电焊工、电工等
专栏:一个电工的务工路
服务行业之一:饭店、理发店、商店、食堂等
服务行业之二:搬家、校园零工、打鱼、其他杂活等
自己做生意:开修理店、建材店等
劳务输出:去外国打工
专栏:农村小伙三年纯赚20万元
专栏:阜新市阜蒙县支农信贷为农民赚“洋钱”提供支点
专栏:阜蒙县平安地镇石场村贫困劳动力转移见实效
外出打工的无奈
地区价格差缩小:打工者回流
三 非农活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非农活动:收入提高与思维改变
打工: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 小结:农民的行为
外出务工和“农民荒”的讨论
农民与城镇化的思考
“内卷化”或“过密化”的讨论
第五章 生活Ⅰ:吃穿住行
一 吃饭
新中国成立前:糠菜半年粮
新中国成立之后:吃饭问题有了改善
统购统销:勒紧了农人的裤腰带
公共食堂:忘不了的记忆
改革开放后:不再为吃喝发愁
碾米磨面
小米饭:干沟子村人的主食
历史记忆:高粱米饭与饸饹
历史记忆:玉米饽饽和大碴子粥
荞面条和荞面饺子:当地人的特色食品
芝麻汤:记忆中的美味
大米饭和饺子:从待客到家常
另一些特色:饸饹、杀猪菜、蘸酱菜
喝酒:从白酒到啤酒
二 穿衣
新中国成立前:缝缝补补又一年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条件有了些许改善
改革开放后:追求款式新颖
历史记忆:打“葛布”做鞋
农民收入的提高与衣服的商品化
三 住房
新中国成立前:窝棚、马架子房等
计划经济时期:土房增多
改革开放后:砖瓦房和楼房
养牲口与盖圈舍
吃水:从挑水到抽水
盖房子的市场化:从帮工到外包
为孩子的两难抉择:农村建房还是城镇买房
专栏:2011年干沟子村的盖房成本
屋内摆设及其变化
与火炕有关的农活
专栏:关于东北大炕
洗澡:成了多数人的选择
理发与美容
四 交通与通信
交通工具的变迁:从毛驴车到自行车、摩托车
通信工具的变迁:从信件到手机
电脑进村
手机QQ:干沟子村年轻人的世界
五 娱乐
玩嘎拉哈:辽西人的孩童游戏
听大鼓书:几近消失的惬意
听二人转与看秧歌
听广播
看电视
看小牌儿与玩扑克
玩麻将:越来越流行
乡村文化的建设
六 过年习俗
扫房子、洗被褥
蒸黏豆包
做豆腐
杀年猪:灌血肠与吃猪肉
过年:放爆竹与年夜饭
第六章 生活Ⅱ:看病、上学与养老等
一 看病:卫生医疗的进步
旧中国:看不起病、买不起药
新中国成立后:传染病基本绝迹
新中国成立后: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
改革开放后:医疗问题越来越突出
新农合:农民有了医疗保障
专栏: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和体验
高血压:村民的健康杀手
村医:干沟子村人离不开的健康顾问
二 育儿与孩子上学
生小孩:从接生婆到医院
孩子名字:具有时代特色
摇车子:孩子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
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
农村:好老师少,教学环境差
农民:教育孩子的支出大
专栏:去阜蒙县城上小学的教育支出
大学生:农民家庭的无奈
三 婚嫁
从认识到结婚
婚姻习俗的变化
娶媳妇的成本:越来越高
四 家庭
干沟子村的家庭规模:从大家到小家
干沟子村的女性
寿命:疾病与事故
养老:老人与儿女
五 社会关系维持
赶集:沟通和交流的场所
串门子儿:沟通信息
随礼
六 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新农保:农村养老“保护伞”
专栏:温家宝在《关于辽西三市扶贫开发情况调查报告》上批示
七 农民的政治生活
农民与国家的方针政策
专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五七农业大学”
专栏:荒沟中的林子出售
集体决策
专栏:集体林子的买卖故事
换届选举
专栏:平安地镇对各村考核方案
八 农民的精神世界
农村的信仰世界
干沟子村人的价值观
生与死
第七章 小 结
一 农民:复杂的群体
干沟子村的农民
农民:不应是“小农意识”的替罪羊
对农民理性的一点思考
二 关于农村发展的感悟
农村社会
农村:城市发展的母亲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