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
纸书售价: ¥59.0 纸书定价:¥59.0
-
作者: 赵宗福责任编辑: 刘艳出版时间: 2012-12-01ISBN: 978-7-5161-2614-1字数: 388000千字浏览人数: 82次所属丛书: 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丛书所属分类: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民族史志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学术史述评
三 研究路径与理论方法
第一章 青海民俗文化圈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地理生态环境
一 青海概貌
二 区域生态环境
三 自然生态特征
第二节 民族历史与状况
一 南北朝以前的青海民族历史
二 隋唐宋元时期的民族历史
三 多元民族格局的形成——明清时期的民族历史
四 现当代时期的民族历史
第三节 生产生活方式
一 农业生产与生活
二 牧业生产与生活
三 农牧业兼具的生产生活
四 商贸活动
第四节 文化生态与环境
一 标志性文化——昆仑文化
二 区域文化
三 民族文化
四 宗教文化
五 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小结
第二章 青海民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青海民俗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一 史前文明中的民俗文化
二 先秦至汉晋时期的民族与民俗文化
三 南北朝时期鲜卑诸部的民俗文化
四 隋唐宋时期的民族与民俗文化
第二节 青海民俗文化圈的形成
一 明清汉族民俗文化
二 明清藏族民俗文化
三 回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的民俗文化
四 元明以来蒙古族民俗文化
五 土族民俗文化
六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形成
第三节 多元民俗文化的发展
一 清代河湟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
二 清代蒙藏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
三 近现代文明对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影响
第四节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现状
一 当代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
二 三大民俗圈的基本状况
三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发展趋向
小结
第三章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
第一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一 佛教的传入与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二 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
三 清代及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青海的发展
第二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态
一 精神民俗
二 社会民俗
三 口承民俗
四 物质民俗
第三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一 二元结构的兼容性与排他性
二 信仰实践的扩布性与世俗性
三 文化根植的杂糅性与多元性
小结
第四章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
第一节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一 伊斯兰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发展
二 伊斯兰文化在青海的地方化与民族化
三 伊斯兰文化的世俗化与族教一体化
第二节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态
一 精神民俗
二 社会民俗
三 口承民俗
四 物质民俗
第三节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一 稳固的宗教性与稳定性
二 浓郁的民族性与交织性
三 强烈的凝聚性与排他性
小结
第五章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
第一节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一 儒释道文化的传播
二 儒释道文化在青海的发展
三 儒释道文化的民间演化
第二节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态
一 精神民俗
二 社会民俗
三 口承民俗
四 物质民俗
第三节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一 文化实践的伦理性与现实性
二 宗教义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三 信仰追求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小结
第六章 各民俗文化圈之间的互动与共享
第一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
一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排斥
二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互补
三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互渗
第二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
一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互渗
二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排斥
三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共融
第三节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
一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排斥
二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互渗
三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共享
第四节 各民俗文化圈内部与外部关系
一 各民俗文化圈内部的关系
二 各民俗文化圈间的关系
小结
第七章 民俗文化圈与其他文化
第一节 民俗文化圈与宗教文化
一 “自上而下”——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圈的互动
二 “自下而上”——民俗文化圈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民俗文化圈与精英文化
一 文化精英对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
二 当代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提升与再造
第三节 民俗文化圈与政治文化
一 “因俗化民”与“神道设教”
二 民俗文化圈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三 政治文化对民俗文化圈的影响
第四节 民俗文化圈与其他文化
一 青海民俗文化与西域文化
二 多民族文化与青海民俗文化
三 传统与现代之间——现代文化对民俗文化圈的影响
小结
第八章 民俗文化圈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 区域的独立性
一 区域自然环境的独立性
二 区域人文环境的独特性
第二节 信仰的和谐性
一 信仰追求和谐的功利目的
二 信仰的和谐表现
三 信仰与现实社会的秩序
第三节 样式的包容性
一 多民族和谐共存的文化格局
二 多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采借
三 多民族民俗文化的包容样态
第四节 产品的共享性
一 物质产品的共享
二 制度产品的共享
三 精神产品的共享
四 语言产品的共享
第五节 形态的古朴性
一 生计方式的古朴性
二 信仰生活的古朴性
三 社会组织形式的古朴性
第六节 时代的适应性
一 与时俱进、顺时而变的青海民俗文化圈
二 适应生产需要的民俗变异
三 适应生活需要的民俗变异
小结
第九章 民俗文化圈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
一 文化传承与民俗文化圈
二 物质民俗文化的传承
三 社会民俗文化的传承
四 精神民俗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 他者特色的文化认知
一 文化他者的认知与民俗文化圈
二 他者特色的构建
三 文化交流与认知
第三节 区域社会的精神维系
一 区域社会的精神维系与民俗文化圈
二 增强民族及文化圈认同的核心凝聚力
三 强化区域及中华文化认同的核心向心力
四 加强国家认同的核心支柱力
第四节 和而不同的文化构建
一 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哲学
二 青海多元和美的文化构建表现
三 和谐共生的文化建构模式
小结
第十章 民俗文化圈与当代文化社会建设
第一节 彰显特色文化 提高文化自信
一 民俗文化圈与文化自信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中的地域特色文化
三 用文化自信促进地域特色文化建设
第二节 弘扬优秀传统 增强文化自觉
一 民俗文化圈与文化自觉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当代价值
三 构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体系
第三节 构建民族和谐 促进文化认同
一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求同存异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三 多元民俗文化圈是促进文化认同的思想根基
第四节 利用资源创新 推动文化繁荣
一 当代民俗文化圈资源的整合
二 当代民俗文化资源的重构
三 民俗文化的创新与文化繁荣
第五节 发展文化产业 实现文化自强
一 民俗文化圈的保护与利用
二 青海特色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三 大力发展民俗文化 促进青海文化自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