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政策机制研究—来自赣南的调查与案例分析

纸书售价: 38.4 纸书定价:¥48.0 电子书售价: 19.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思路和观点
一 主要思路
二 主要观点
第三节 主要贡献、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一 主要贡献
二 主要理论创新和学术价值
三 主要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外学者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及其借鉴价值
一 全球价值链理论——新型国际分工下的产业转移理论
二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三 产业跨国梯度转移的雁行发展模式理论
四 边际产业扩张的产业转移理论
五 产业转移的区位理论
六 国际生产折中的产业转移理论
七 产品生命周期的产业转移理论
第二节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有益探讨
一 产业转移的梯度理论及反梯度推移理论
二 重合产业转移及相关理论
三 产业转移的区位论
四 对产业转移过程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国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动因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制约因素的相关研究
三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新趋势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国内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动因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测量的相关研究
三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相关研究
四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
五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对策的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针对赣南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 赣南引进外资的现状
二 赣南引进省外资金的现状
三 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赣南周边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及产业发展
一 韶关
二 郴州
三 吉安
四 抚州
五 龙岩
六 河源
七 赣南和各周边城市承接产业转移效果的简短比较
八 周边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总结
第三节 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分析
一 总量欠大,增速仍不能满足加快发展的要求
二 结构欠优,质量仍不能满足转型发展的要求
三 条件欠佳,环境仍不能满足超常规发展的要求
四 深层原因在于当前赣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五 承接转移的重点产业案例分析:赣南电子电器产业的情况
第四节 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
一 承接产业转移的要素禀赋论
二 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要素优劣势分析:基于市内的调查数据
三 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商务成本优劣势比较分析:基于周边城市的调查数据
第五节 本章小结:政府主导模式及其效果
一 政府主导模式及其特点
二 政府主导模式的经济成效
三 政府主导模式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第四章 以赣南为案例的进一步分析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规律和趋势分析
一 经济发展与产业的转移
二 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及特点
三 当前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
四 赣南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FDI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一 导言
二 FDI经济增长效应的机理与模型
三 变量与数据说明
四 平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
五 脉冲响应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六 结论与原因的进一步分析
第三节 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一 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二 实际利用外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三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的实证分析
四 综合分析与政策性建议
第四节 引进外商投资与本土产业配套发展
一 引言
二 核心问题:结构欠优,质量仍不能满足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
三 深层机理:外资产业与总体产业和六大主导产业匹配尚不十分协调
四 关键措施:加强产业配套,扶植本地配套产业发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策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政府的作用与机制
一 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二 服务企业与社会
三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 改革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五 改进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第二节 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定位
一 赣南整体战略定位对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定位的要求
二 梯度转移和反梯度转移理论对赣南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定位的启示
三 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
四 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第三节 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布局和产业选择
一 赣南推行承接梯度转移与反梯度推进相结合的“强弓固根”布局模式
二 围绕打造全市重点产业集群选择承接转移的产业重点
三 围绕全市各县(市、区)重点产业 选择承接转移的产业重点
第四节 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措施和保障机制
一 着力创新招商方式
二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三 增强口岸服务功能
四 提升对外贸易水平
五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六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七 完善市场服务体系
八 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九 健全工作和保障机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