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温厚平和 含蓄深沉:曾巩诗歌论

纸书售价: 64.0 纸书定价:¥80.0 电子书售价: 32.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宋代士人的文化心态
第一节 宋代文人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 加强中央集权专制,制定崇文抑武的国策
二 重视文化图籍的整理,提倡儒学
三 强化科举选拔制度,优待文人
第二节 宋代百年文治对宋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塑造
一 对道德人格的自觉追求
二 对天下国家的责任意识
三 扬弃悲哀,表现出理性的精神、淡泊的情感
第二章 曾巩的人格精神
第一节 理智平和的人生思考
第二节 修身守道的人格完善
第三节 善于调适的心理机制
第三章 忍耐退守的人生态度以及平和勤谨的处世方式
第一节 坎坷的科举之路与艰难的仕途——曾巩的人生经历
第二节 忍耐退守——曾巩的人生态度
第三节 平和勤谨——曾巩的处世方式
中编
第四章 丰富而深广的诗歌内容
第一节 羌夷干戈今未解,天地疮疣谁能痊——民胞物与的忧患意识
一 对于北宋边备的担忧
二 关注民生疾苦
第二节 出门榛棘不可行,终岁蒿藜尚谁恤——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真实展现
一 壮志未酬的苦闷与孤独
二 世态炎凉、人情奸伪的厌恶和戒惧之感
三 为人操守的表白
第三节 太守自吟还自笑,归来乘月尚流连——娱情写物,余事作诗人
一 乐于山水的闲适情怀
二 与民同乐的儒者情怀
第四节 共眠布被取温暖,同举菜羹甘淡薄——亲情友情的自然展示
一 至纯至爱的亲情
二 至真至诚的友情
第五节 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样争新——无意为之的风俗诗
一 岁时节令
二 风俗习惯
三 饮食习惯
第五章 曾巩诗歌特色形成的渊源
第一节 内敛自守的人格精神对诗歌特色的影响
第二节 学术思想对诗歌特色的影响
第三节 语言观对诗歌特色的影响
第四节 诗学主张对诗歌特色的影响
一 反对仅看重文辞而不重道的诗文,论诗强调仁义道德
二 重视诗歌的济世作用
三 肯定诗歌的怨愤的价值,对穷愁之士的发愤之作表示理解与肯定
第六章 曾巩诗歌的分期及依据
第一节 从沉郁到平和:情感基调的转变
第二节 从实用性到文学性:创作目的的倾斜
第三节 从豪壮郁勃到清深婉约:艺术风格的转变
一 审美趣味的变化
二 与师法对象有关
第七章 曾巩各体诗歌的特点
第一节 观照历史与现实的咏史诗
一 借对古人的评价表达种种人生感慨
二 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表达对现实的关怀
第二节 比兴寄托的咏物诗
一 怀才不遇的怅惘与忧虑
二 坚守独立清高的人格
三 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第三节 寄寓儒者情怀和道德意识的山水诗
一 从沉郁到平和的情感体验
二 儒者情怀与道德人格的体现
第四节 人际往还的赠答送别诗
一 坎坷人生的情感体验
二 温文尔雅的名士风范
第八章 平易·清静·平和——论曾巩诗歌的主导风格
第一节 诗思之“平”
第二节 诗境之“清”
第三节 诗情之“和”
第九章 淡而深·平而畅·质而雅——论曾巩诗歌的语言特征
第一节 淡而深
第二节 平而畅
第三节 质而雅
下编
第十章 宋代“以文为诗”对曾巩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诗歌散文化、议论化的尝试
一 用散文铺叙笔法创作的诗歌贯注主观情感
二 以议论为诗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以文字为诗的语言特点
一 宋人对言意关系的新认识
二 曾诗的语言特点
第三节 艺术技巧的尝试与发展
第十一章 “以文为诗”带来的艺术缺陷
第一节 以议论为诗带来的诗情枯淡
一 过分专注诗歌的实用功能带来情蕴匮乏
二 以散语叙论道德学问带来的诗情枯燥
第二节 过度铺叙带来的诗情疲弱
第三节 篇章平衍无势带来的平淡无味
第十二章 曾巩对韩愈诗歌的接受
第一节 曾巩与韩愈在思想上的相近
一 曾巩对韩愈文章重“道”的认可
二 相似的情感体验以及情感宣泄的需要
第二节 曾巩诗歌取法韩愈
一 强调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
二 诗歌表现手法上的借鉴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