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单本的英国历史以我所知最佳者有三本,一为伽地纳的《学生用的英国史》,二为格麟的《英吉利人民的短史》,三即我现在所译屈勒味林·乔治·马可雷著的《英国史》S.R.Gardiner:A Student History of England;T.R.Green:A Short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 History of England.。三位著者都是英国名史家,三书亦各有特长之处。格麟的《短史》因能注重于全民的生活,因能不限于政争,兵争,及君主政客的起伏,故为著史者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而为他自己博得了极大的声誉。伽地纳的书固属于课本一类之书,但他为精博宏通的史家,且其取材的宏富,抉择的精密,条理的清晰,究非一般教科书所可比拟,故我亦不能因其为教科书而遽不列它为最佳的单本历史之一。然而无论你怎样推崇伽地纳或格麟,无论你怎样力称它们特有的优点,如同伽地纳之宜于初学,及格麟之特辟一径,屈勒味林的《英国史》一出版而最佳单本历史之誉便舍它莫属。屈勒味林自己于序言中尝提过于数百页中记述英国整部历史之不易,它深恐所著者不成为教科书,便成为一篇极长论说。实则他无须虚衷过甚,无须怀着恐怕。他的书同时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及一篇极佳的论说——或者我们可说中含无数篇无数段极佳论说的长文。它没有教科书的流弊,它也没有论说的缺陷;熟知英史者可以读之而多所启发,而稍具英史知识者亦可读之而完全了解。有人也许不肯承认它是教科书,但这是一种主观的见解,我们不易赞同,也不易否认。如果教科书定须是一本没有读过英国历史的人可以彻悟的书,那屈勒味林的当然不是,但伽地纳的又何尝是?一些英国历史不知道的人读伽地纳时也不见得能全懂。如果书之能给读者以整个的有系统的简单知识者便是教科书,那么屈勒味林的确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以和伽地纳的比起来,它有新颖准确之妙,而伽地纳的则已嫌陈旧。但《英国史》决不单是一部教科书,一个课本而已,它的最优之点也不是课本的优点。乔治·马可雷的父亲乔治·鄂图(George Otto)为一名史家,而乔治·鄂图则为马可雷贵族的外甥,所以乔治·马可雷可当系出史家之名而无愧。他自己又终身致力历史,而不像他父兄乔治·鄂图为格拉德斯吞(Gladstone)内阁中的阁员,他的长子查理爵士(Sir Charles),即著者之兄,则尝长首次及二次的工党内阁。之有志政治。他的史作极富。他固尝以关于意大利的历史著作著名,然这只是说他为英人治意大利史者中之首屈一指者,并不是说他关于本国史的著作尚不及关于意大利的之佳。而且1926年的《英国史》,除了被推为近10年来英国最伟大的著作见1926年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或同年的《每年记事》(Annual Register)的文学部分。外,一般人更公认为屈勒味林一生的巨著。名史家名著的价值于此盖不难推想而知。《英国史》这样被世推崇的原因甚多,其最重要者,一为范围的广大,举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无不包纳在内;二为材料的宏博,凡1926年以前出版的书籍,发现的文书,地下的掘获皆在直接或间接利用之列;三为文笔的卓绝,流畅的叙述,生动的摹绘及深刻的论评无一或缺;四为涵义的深长,著者绝不是平铺直叙之人,更不好为武断之语,故其令人深长思之处为独多。格麟以能注重社会史的方面得名,其行文亦极佳,但无论在哪一方面,屈勒味林,据我观察所及,实胜他几筹。世人每称耶教《圣经》为万书之书,而孔子则为圣之时者也,我如以“英史中之时者也”称屈勒味林我想也不会有人愿驳我罢!但《英国史》的完美为一事,而我的译本又为一事。屈勒味林的应译为一事,而译文的好坏又为一事。屈勒味林之书本为能读英文之人——尤其是英美之人——而作,故译成中文后,即使译笔极佳,了解上势必有不少的困难,何况像我那样不敏更何敢有绝无困难之望?译书者的两大责任,一为忠实,又一为通顺,至于文章格调之宛如原著则已是一种应有而不易有的奢侈品。我的首要的关心在忠实。关于此点我相信我还没有多大的失败。遗漏之处即绝无仅有,牵扯误会之处我自信也不至于多——如果有的话。至于第二点——通顺——我已没有如许多的把握。我当然力求通顺;我固不欲以文害意,因求通顺而失了忠实,我也绝不敢专事直译致有文字不通,真义无可索解之苦。我所用的是语体文,但也不是纯粹的语体。我以为中国人读书,不论出声或不出声,其实总和朗声循读无别,如果语体文所习用之“的”“底”“吗”“呢”一套虚字太多,则读时极难顺口——至少在今日能读稍深之书的一代。但为准确不涉含糊起见,我有时于一句中所用的字——以此为例——常有三四之多。为不失原意起见我又常被迫而用西文“·”“——”等等的符号,及造句方法有类德文的长句。我明知这些与读书时的流畅有妨害,但它们都是为忠实而有之不得已的牺牲!说到格调,我更不敢说什么话。如果细心的校读者,以为我的译文于有几处尚多少带些原文的文气,那我只能以意外的鼓励视之了。末了还有关于翻译的几件琐事要说一说。原书中对于年月日无一定的规则,有时放在本文之内,有时则附注于页边,译本亦大多照样办理,未多变更。原文中的附注亦十之九仍旧,但一部分被并入正文,更有一部分则因无关重轻而被节去。原书中暗射经典说部之人名地名及事迹之处甚不少,在英人读之固不难了解真义,但在我人读之不免有味同嚼蜡之感,一方为保存原书本来面目,一方又为助读者的理会起见,好些文学及历史上的暗射,译者另于附注中加以说明。为保存本来面目起见,诗歌等等亦一仍原来的排印方式,没有删去,也没有改穿散文的服装。不过我要声明,旧时的格式非但不适于准确的译文,也非译者之所能,而新诗则译者更是门外汉,故译文中的诗虽穿了诗的服装,恐怕也只能以散文看待。又著者所引用的诗文词句往往没有注明出处所在,译者择其重要者特为查出注明,但亦未能全数加以注明。地名人名之难译在语言庞杂的我国为极难解决的问题,在本书中凡习用的名辞概从习惯,其余英法德三种的名辞从其原文之音,而别种文字的则从其英文的译音。凡从人名地名变化来者,如詹姆斯主义(Jacobitism)等,左旁俱加“——”,但从普通名辞演化出来者,如罗拉特主义(Lollardry)及呼格诺徒(Huguenots)等俱无“——”的记号。地图中的地名亦概用中译,但懂西文者自以参看原图为易于认识。《英国史》译成中文后已成60万言的巨著,翻译中错误,矛盾,及其他不妥之处自是难免。译者极欢迎读者们的指正。钱端升1931年,4月,于北平
全部显示∨
译者钱端升(1900-1989),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政治学家。生于江苏松江府钱家塘(今属上海市上海县)。1919-1924年留学美国,主攻政治学,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名校。1947年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49年后先后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首任院长。被视为“中国当代政治法律界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开创者”,“中国现代政治学和比较宪法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著有《德国的政府》、《法国的政府》、《比较宪法》、《战后世界之改造》、《中国政府与政治》等,译有《英国史》。
全部显示∨
献给淑娴
写在前面的话
译者序
著者序
绪论
第一卷 种族的混合 自最古迄诺曼征服概说
第一章 始祖 伊比利亚人及塞尔特人
第二章 罗马不列颠
第三章 诺尔狄克人侵占的初幕 盎格鲁萨克森征服
第四章 地中海势力的重起 耶教的回复
第五章 诺尔狄克人第二次的入侵 外琴人的留居及势力
第六章 后期萨克森英吉利的生活状态 封建主义的蚕侵 克弩特及诺尔狄克人的海上帝国
第七章 海斯顶斯以前之诺曼征服 1042—1066
第八章 诺曼征服的完成及诺曼制度的建立 1066—1135
第二卷 民族的造成 自诺曼征服迄宗教改革概说
第一章 无政府状态及王权的复振 采地制的发达
第二章 寺院生活 教国关系 及新的法院和法律
第三章 十字军 宪政的肇始
第四章 中古的会社生活 国会的发展
第五章 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
第六章 百年之战 英吉利语言之起
第七章 黑死 罗拉特派
第八章 国会的发达 玫瑰之战
第三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海权 推铎尔时期概说
第一章 推铎尔的政府 社会及经济的变迁
第二章 新的宗教潮流 海事及海军
第三章 钦定的及国会的宗教改革
第四章 抗议教及公教的插戏
第五章 依利萨伯及教社问题的解决 苏格兰的宗教改革
第六章 英吉利海权的肇始
第七章 伟大的依利萨伯时代 威尔士及爱尔兰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