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译者序《和平心理学》(A Peaceable Psychology:Christian Therapy in a World of Many Cultures)英文原著是2009年出版的。2012年秋天,我从富勒心理学院修完家庭治疗硕士即将回国的时候,杜教授问我,是否愿意参与中文书稿的翻译和整理工作。当时拿到手的,是好几位不同译者翻译的一些片段,前后不连贯,难免艰涩迷离。再去看原文,我才明白作者寓意之深,论证之严谨,可是没有好的译笔传达,实在心痛。我在富勒虽不曾修过杜教授的课,但是他对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和对中国多年的热爱,一直感动我,也激励我反思——自己在美国学到的所谓“正宗”的心理治疗,对于回来即将面临的中国本土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一边读他的书,一边探索我自己的文化身份,我在这样的背景下投入到这本书的翻译工作中。此后的两年半里,工作和家庭之外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和译文“死磕”上。反复修改的过程,有苦有乐,更有许多收获和学习。始知翻译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文字的传达还是其次,真正的目标是忠实反映作者的思想和精神。然而困难在于,塑造思想的,本身就有语言逻辑(这一观点其实书中也有涉及),有时候我站在译文和原文之间,面对语言的“巴别塔”,绞尽脑汁却只有无奈。在这本书众多的翻译难题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书名。Peaceable这个词看似简单,却有不同的微妙含义,用作形容脾气品性的时候,是一种“爱好和平,宁静平和”的意思,好似中文所说的谦谦君子,温柔敦厚。但Peaceable又有“使人和平”的含义。这就是为什么英文中的peaceable kingdom和peaceable king在中文习惯中都普遍译作“和平的国度”、“和平的君”,原因就在于这里的peaceable更强调人与人之间暴力不再、压迫不再。我想,这也正是《和平心理学》想要表达的:西方心理学与帝国权力殖民思维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未经批判的假设和推论被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文化造成了许多已知未知的伤害。我们迫切需要一个严肃反思西方心理学的视角,一种从和平出发,以和平为最终目标的颠覆性的心理学。作者不是在批判某个具体的流派或技术手法,而是从宏观的伦理层面追问:苦难是什么?疗愈是什么?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究竟是什么?西方心理学幻想的道德中立难道能保证内心的平安与外在的和谐?“西方专家”给其他民族带来的劣势感、削弱感,究竟是帮助还是更大的破坏?心理治疗,多少傲慢借汝之名悄然而至!心理学不能不理会国与国、民与民的残杀。尽管心理学不是政治,心理学者的群体和协会也不是“维和”组织,但心理学无法脱离政治和文化背景而存在于真空中。写此序之际,坐在上海的家中,我的书桌宁静安稳,然而我的心无法宁静——11月13日巴黎的恐怖袭击事件令人震惊哀痛。多次的爆炸,扫射……上百人质,一个个如羊被牵到宰杀之地。这边厢,我听着温柔的古典音乐专心写作;那边厢,炸弹与机枪撕烂夜空。不在此地,却在此时,这世界所涌动的是不止息的痛苦与悲哀!那痛与哀向我们索要的,不是一个诊断标签,不是一套咨询方案,而是眼泪,是意义,是旷野中呼啸说——盼望在哪里?我所认识的作者,不是那种给人“安慰剂”的“心理治疗专家”。当他与我同坐,静默,祷告,我知道联络我们彼此的灵的是和平。我所愿意促进的心理学,不是少数西方专家、学者的话语特权。在每一个文化的基因里,原本就有与生俱来自我疗愈、成长的心理力量。真正的医治,不止于个体、私人的“平和”——和平与平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愿这本点点滴滴心血译成的《和平心理学》能祝福那些立志安慰受伤者的人。惟愿你们每一位,都竭力保守自己的心灵与诚实,脱去知识的骄傲与缠累,接受来自和平的洗礼,成为真正的爱的使者。黄晓楠2015年11月15日
全部显示∨
凯文·赖默(Kevin Reimer),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毕业,富勒心理研究所博士,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牛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修,曾任弗雷斯诺太平洋大学本科学院院长,现为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本科教育学专业系主任和教务主任。其主要工作为在学校开展本科阶段教育和学生发展工作。作为一名进化生物学家,赖默博士拥有宗教和发展人类学的高等学位。除与杜艾文博士合著《和平心理学》(Brazos版,2009)和《互给的自我》(InterVarsity修订版,2016)之外,赖默博士还在方舟之家(L’Arche)对发育障碍患者进行人道主义研究,并著有《同舟共济在方舟》(Bloomsbury版,2009)—书。他在方舟之家的研究曾被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特别报导。
全部显示∨
书评
译者序
导论
第一章 苦难、症状和十字架
第二章 康斯坦丁、美国帝权与“洋基进行曲”
第三章 多元文化精品店
第四章 作为通用语的世俗语
第五章 术语重围之中的母语
第六章 深厚的病人与浅表的治疗师
第七章 道德:抽象和传统
第八章 神圣秩序和“百忧解上帝”
第九章 和平心理学
第十章 耶稣能改变什么?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