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中文版序我很高兴我的书《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公元前一千年间身份标识的形成及经济转变的考古学考察》将在中国出版。自从1994年我第一次在中国开展田野考古工作以来,我一直认为,只有经常与同行们互相切磋,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我个人便在与中国同行的合作中受益良多。我希望这本书能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贡献我的绵薄之力。我更希望这个中译本有助于加强这种学术之间的交流,同时我也希望听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听到来自同行的批评,倘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这本书着重描写公元前2千纪后期和公元前1千纪前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北方边疆地区文明进程中属于一个社会发生剧烈转变,各方面成型的特殊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北方边疆地区与它南部的周朝政权之间关系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通过这本书,我尝试着利用无声的考古学资料来描绘社会变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变化、社会政治进程、身份标识的形成,以及地区和跨地区交流的发展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借鉴了一些人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以及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析方法。我希望此书的一些结论能得到远在中国的同行们的认同,但是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认可我所提出的这些理论和我在此书中所用到的分析方法。我认为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我所研究的这一时期,也适用于其他时期的其他文化。我相信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去开展其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其他问题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论素养。在我这本书即将付梓的时刻,我要感谢所有为此书的出版作出过贡献的朋友。首先我要感谢余静博士,是她选择翻译这本书,是她的刻苦努力,才使得这本书有了中译版;其次我要感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宋玉彬所长对此书的出版所进行的资助;再次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副所长为本书作序;感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林沄教授、滕铭予教授以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玲女士对中译本提出的修改意见。同时,我还要感谢Equinox出版社的Valerie Hall和Janet Joyce,谢谢他们的合作。吉迪2011年4月25日
全部显示∨
余静 1980年生,女,湖北黄冈人。2007-2008年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赴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东亚系留学一年。2009年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研究战国秦汉考古,发表《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研究》、《鄂西地区两汉墓葬的文化因素分析及文化发展过程》、《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汉代墓葬等级划分中的应用》、《江陵雨台山墓地埋葬规律的探讨》等文章15篇。
前言
第一章 绪论新秩序的萌芽: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600年东亚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变化图表: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600年这一时期的考古学遗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地理背景
给北方地带人群命名:这样做合适吗?这样做有必要吗?
继承抑或是变化?北方地带的考古学遗存
陶器和日用品
冶金术
居址与居址类型
葬礼与葬仪
结论:转变和继承的各个方面
第三章 是经济原因吗?北方地带的经济及政治进程消费方式的变化
生产方式的转变
经济变化的外在模式:气候的变化及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北方地带畜牧业起源的社会模式
第四章 身份标识及其表现形式:分界线的划分从考古学遗存看身份认同:理论和方法的探讨
北方地带人群的身份标识及其表现形式
等级和性别的确认:通过对墓葬资料的统计学分析来确认墓主人身份
种群身份标识的确定及对墓葬的个案分析
公元前1千纪社会身份标识的确立(为何是这个时候?为何会如此?)
第五章 本地化、区域化和全球化:跨地区交流及社会变化中国和欧亚草原早期文化交流研究的不同观点
早期文化交流及其影响:与前工业社会交流有关的理论
公元前2千纪至公元前1千纪社会内部交流的考古学证据
全球化与本地化:北方地带的远程交流及社会变化
移民
贸易
世界体系及中心——外围模式
交流及身份标识
第六章 结论:公元前1千纪前半期及其以后社会发展进程的考古学与历史学考察
参考文献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